幼儿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2020-03-03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幼儿园朱佳琪
■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幼儿园 朱佳琪
教育者在开展任何教育时都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施幼儿德育工作时同样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身心、思维、认知等都处于启蒙阶段,此时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能为其今后良好的品质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德育隐性课程指间接开发和引导幼儿品德发展的教育课程,本文分析了它的作用,探讨了幼儿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以期推动幼儿德育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一、幼儿德育隐性课程的作用
(一)引导幼儿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形成品德的重要基础。幼儿在集体活动、社会实践、人际交往等过程中都能获得道德认知。教师要通过隐性课程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并从道德方面分析具体的情境,进而评价相关的人和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环境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幼儿园为幼儿创设的成长环境以及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属于德育隐性课程,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的思想,净化幼儿的心灵,进而提升其道德品质。
(二)形成幼儿的道德情感
幼儿在形成道德认知的同时内心也会产生情感体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情感,通常反映了幼儿对道德任务的评价和感想,如喜欢或者讨厌。德育隐性课程具有影响幼儿道德情感的作用,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在生动的情境中幼儿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道德情感。
(三)磨砺幼儿的道德意志
人们在完成道德任务时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时所体现的意志品质就是道德意志。幼儿园的班级规定、规章制度等也属于德育隐性课程,教师可以用这些来激励学生,强制性地克服幼儿的不良动机和不规范行为,自觉约束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自制力与坚强的意志力。
(四)规范幼儿的道德行为
由道德认知控制下表现出的体现道德意义的行动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行为,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幼儿园对幼儿的道德要求体现在教学活动、师生交流、教育环境等各个方面,这些都能通过儿童的心理机制产生隐性动力或压力,进而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促使其养成良好习惯。
二、幼儿德育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一)平等地与幼儿沟通交流,在日常对话中渗透德育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是其人生的启蒙者,也是行为和心灵的引导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都起着影响和示范作用,教师要多关注幼儿的成长,平等地与之沟通交流,在日常对话中渗透德育。首先,教师要认真回答幼儿提出的问题,不能随意敷衍,要向幼儿渗透行为规范等德育内容。其次,教师在和幼儿对话时要保持态度和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了解其内心世界,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感染幼儿。教师平时要多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在与幼儿对话时选择相关的事例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可以选择幼儿喜欢的动漫中的人物,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比如当两个幼儿因为抢一件玩具而争执不下时,教师将大家聚到一起,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孩子应该懂得谦让。然后教师以朋友的语气告诉他们:“好玩的玩具小朋友都想玩,但是这样抢就谁也玩不到了,我们可以一起商量怎么玩,比如你玩一会儿,他玩一会儿,这样好吗?”在沟通协调之后两个小朋友愉快地玩了起来。
(二)隐性、显性课程有机结合,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实践活动是幼儿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课程形式,内容大多是教师带领幼儿做游戏、做手工等,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教师在开发德育隐性课程时可以与显性课程结合起来,在组织实践活动中有机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进而提高道德意识。许多学校只重视显性课程,忽略了隐形课程,其实隐性课程对幼儿的影响更大,特别是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教师通过结合隐形和显性课程,可以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比如在生活课程中,教师先亲自给学生示范如何完成洗脸、刷牙、穿衣服、穿鞋、整理床铺等一系列活动,然后将幼儿按照4~5人为一组分为了若干小组,告诉大家现在来举行一场比赛,孩子们都很兴奋,纷纷摩拳擦掌,表示自己会赢。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有的孩子穿不上衣服,有的孩子不会系鞋带,还有的孩子不会刷牙、叠被子,教师告诉大家在小组中可以互相帮忙,能干的小朋友也可以当“小老师”,教一教其他不会的小朋友。于是自理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就开始教其他组员如何做,有的两个人合作,互相穿衣服、穿鞋子等。活动结束后,大家不仅锻炼了自理能力,还体会到了平时父母和教师为自己穿衣的不易,孩子们纷纷对教师说“谢谢”“老师辛苦了”。通过隐性、显性课程相结合,达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成长环境中渗透德育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环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园在开发德育隐性课程时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将其作为课程的一部分,通过营造具有人文情怀的园区环境来渗透德育,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与积极乐观的心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楼道及教室的墙面上展示具有教育意义的贴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在园区、班级角落设置“操作角”,让幼儿自己探索、了解自然和社会。教师还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如值日表等,张贴在教室前,规范幼儿行为,指导幼儿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装饰墙面”活动,每两周更换一次德育主题,如“孝顺父母”的主题,楼道内展示“邓小平孝顺继母”“陈毅62岁时为母亲洗屎尿裤”“黄香温席”等名人孝顺父母的故事和图片,在教室内则张贴学生的作品,可以是简单的画作,如帮妈妈做饭、帮妈妈洗脚,也可以是为爸爸妈妈拍的照片,这样每个班都能有自己的班级文化,幼儿耳濡目染,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园区内可以开发“种植园”和“养殖区”,幼儿在课余时间能观察动植物的成长过程,教师则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为其分配力所能及的任务,包括浇水、喂食等,在锻炼其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
(四)建立幼儿品德教育网,通过家校合力渗透德育
从广义上来说,德育可以分为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所以德育的实施者不只是学校和教师,社会和家长也要参与其中,尤其是幼儿阶段孩子在家的时间很多,家庭德育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开发德育隐性课程时,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其达成相同的教育观点,提升家长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多向家长普及德育知识,建立幼儿品德教育网,让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德育目标一致,通过家校合力渗透德育。幼儿园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设立开放日,和家长交流信息,了解幼儿的状态,采取相应的德育措施,平时也可以用微信、QQ等加强联系,为孩子制订有针对性的德育计划。比如班级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在家一直玩手机和平板,如果家长制止就会哭闹不止,甚至存在言语顶撞的问题,教师先是在微信群中和几位家长沟通,了解详细情况,这几位家长都是平时工作很忙,孩子一直是跟着祖辈,上学放学也是老人接送,而老人为了省事,再加上溺爱孩子,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导致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在家长开放日,教师组织了主题活动,向幼儿介绍了经常玩手机对视力、身体的危害,并和孩子共同制定了每晚玩半小时的规则,同时建议家长下班后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有安全感,与手机相比他们其实更喜欢父母的陪伴,一段时间后问题果然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人类形成思想意识的过程中,隐性课程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当然,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隐性课程的作用也有两面性,教师不仅要发挥其积极作用,还要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长期以来,德育都是各阶段教育工作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在开发与应用幼儿德育隐性课程时要平等地与幼儿沟通交流,与显性课程有机结合,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建立幼儿品德教育网,通过开展日常对话和实践活动,优化育人环境,家校合力渗透德育,提升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