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日常教学如何渗透德育
2020-03-03吉林省农安县伏龙泉镇中学王秀丽
■吉林省农安县伏龙泉镇中学 王秀丽
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与地理相关的实际案例,例如,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水资源问题;农业发展变化;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城市人口增长变化趋势以及城市自然灾害……这些生活案例均在地理课程中有所体现,而这些案例中均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是加强高中生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潜移默化的德育力量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地理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在于课程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情感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教师应当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渗透不同的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为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举例来说,在讲解“海陆热力性质”相关内容时,地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海陆热力学性质因素引发季风气候并影响风向的变化趋势,从而形成季风气候,这种种连锁反应恰恰证明了哲学理论“万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导高中生合理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知识的变化,既能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接受,又能提升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二、加强对地理实际案例的挖掘与分析
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主要讲述的是地理原理的相关知识,某些单元的地理知识以及内容过于抽象和枯燥,若是仅从表面进行分析和理解,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兴趣,也无法找到恰当的载体开展德育。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对地理课程进行深入分析。例如,在讲解“城市的合理规划”相关内容时,地理教师可以以本地区城市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案例向学生进行讲述,让地理课程中平铺直叙的内容变得鲜活而立体,同时,将城市发展观、环境观等德育因素进行有效渗透和融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城市发展的具体意义。
三、借助实践加强学生的理解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经过长久的积累和内化,而借助实践活动能加强情感教育的转化效率,提升德育的渗透效果。举例来说,地理教师在讲解“地质灾害”相关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课前向学生布置实践性活动,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和视频,通过调查和分析了解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地质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地质灾害中如何自救和互救。在教学课堂中学生各抒己见,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阐述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了解到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关联的,人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加强了学生对万事万物联系的认识和了解。
四、抓住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高中地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教师应当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开展德育渗透。例如,在讲解“陆地资源”相关知识时,地理教师可以事先搜集与我国资源相关的数据信息、图片以及视频资料等,通过分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日常生活中资源的浪费现象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科学发展观。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向外进行延伸至国情教育,能让高中生理解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并引导学生借助可持续发展理念去看待和分析生活中的各种浪费现象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将地理课程教学作为加强国情教育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契机,让学生在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