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岗课融通策略研究

2020-03-03曲丽秋

辽宁高职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试点要素校企

曲丽秋

(鞍山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16)

2019 年,我国正式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1]。《方案》也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在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度标准、配套政策、企业参与办学的动力、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2015 年以来,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相继开展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及“1+X”证书试点工作,开启了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新的改革探索,多措并举,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发展。笔者结合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及“1+X”证书试点中的课岗融合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实现专业设置要素与产业需求要素、课程内容要素与职业标准要素、教学过程要素与生产过程要素等作为重要突破口的“岗课融通”为研究课题,对如何实现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的畅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及“1+X”证书制度试点的基本情况介绍

教育部先后在2015 年8 月、2017 年8 月首批及第二批分别确定了165 个和203 个单位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及行业试点牵头单位。2018 年8 月,教育部又公布了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名单共194家,涵盖了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企业、高职院校、中职院校等。2019 年7 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名单,全国确定了424 所Web 前端开发试点院校、194 所智能新能源汽车试点院校、320 所建筑信息模型(BIM) 试点院校、466 所汽车运用与维修试点院校、233 所老年照护试点院校、354 所物流管理试点院校,2019 年10 月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公布,新增的各级各类试点专业布点达到3 296 个,涵盖了传感网应用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特殊焊接技术、智能财税、母婴护理、失智老年人照护等。2019 年12 月,新增拟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机构64 家。2020 年4月,第三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共76 个证书的申报也已经启动。

二、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属性体现

早在2014 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工作的通知》提出落实现代学徒制的重点任务是要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要素与产业需求要素对接,课程内容要素与职业标准要素对接,教学过程要素与生产过程要素对接,并提出“校企共同研制高水平的现代学徒制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相关标准,做好落地实施工作。”[3]提出了优先选择在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的要求。要遵循“管好两端、规范中间、书证融通、办学多元”的原则,处理好职业教育中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的关系,坚持标准引领,明确专业标准、职业标准、课程标准,评价中坚持课堂教学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等。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制度设计,是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双主体”育人的特殊属性,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协作,学校与企业双场地教学,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理实一体化,校、企、生三方共赢。

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属性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育人过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效对接,通过构建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使之更好地适应现代职场。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校方承担的工作任务是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企业的工作任务是基于工作情境的岗位实操锻炼。校企双方的合作,从成立育人小组开始,校是优秀学徒的输出地,企是优秀师傅的输出地,生具有双重身份属性,目的在于缩小岗课之间的距离,实现三方共赢。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落实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顶岗实训等工作。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属性也带来了学生的双身份属性及教师构成的双导师属性。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课岗融合的必要性

现代学徒制是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制度和有效实现形式,也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职业院校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平台和载体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通过实践现代学徒制,校企双方“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真实需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实施教学设计、优化考核评价,将在校园与职场之间搭建快速通道。”[4]因此,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岗课融通的研究与实践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首先,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学校和企业是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对应关系,而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建设更是育人的关键,“职业性”与“岗位性”协同的企业课程观是核心之一。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就要求实现有效育人过程的“三对接”:专业设置要素与产业需求要素的对接,专业课程要素与职业标准要素的对接,教学过程要素与生产过程要素的对接。使课程设计与岗位需要有效衔接,不能脱节。

其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实践过程的融通,不是人为地割裂校企关系,而是进行深度的融合,构建基于市场导向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企业的角色应该定位为“方案设计者”“教学实施者”“成果受益者”,以真正实现岗课融通的零距离。

再次,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的是“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化,学生与师傅、学校与企业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校企双方的合作,要基于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以及使之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行分段联合培养,将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有机集合,服务于校方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促进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四、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课岗融合的难点

实施现代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课岗融合是关键环节,基于校企的双主体育人属性,课岗融合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有学者提出,现代学徒制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存在学校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不能适应的四脱节和四缺乏的问题[5]。也有学者提出,目前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课岗融合存在现代性不足、融通性不够、学徒性不强的实际情况[6]。

笔者认为,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课岗融合的难点主要有三点: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衔接的有效性不足,二是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衔接融通不充分,三是教学过程要素与生产过程要素的零距离衔接不够。这三个问题既是当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的症结所在,也是推进现代学徒制的重要突破口。

现代学徒制实施第一个难点是如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衔接。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逻辑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基于胜任社会职业的要求,这种外部规定性决定了专业设置应是主动地适应,并且是具有前瞻性,能够符合主体价值判断,实现自主选择基础上的适应。区域经济环境作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体现了区域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分工等,职业教育承载的人才培养任务同样要基于社会实际需要。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未来企业需要的职业人,因此,要有产业需求,就要有实际的工作载体。基于不同的产业需求衍生的社会工作岗位是专业设置的基础条件,由此可产生不同的专业和专业群。与之相关的问题包括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岗位群分析等。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的融合贯通。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核心学习内容,任何一个职业都有其职业成长规律。任何一个专业其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都体现出不同的能力、知识、素质,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岗位规范。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内容开发应基于专业教学标准和典型工作过程的要求,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上看应能够覆盖基础能力、单项职业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及专业拓展学习等。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第三个难点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衔接难于落地。基于多种原因,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高校与企业育人各有其特点:高校培养偏重理论,技能训练不足;企业生产运营紧张,对现代学徒制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全面,人才培养多流于形式。同时由于政策、机制等原因造成的“校热企冷”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学徒制条件下,教学组织突破了学校和课堂自然条件限制,向真实的职业环境延展,“企业和社会提供了具有二元性和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学情境实现场地变换、教学主体实现二元协调、教学内容实现双体系有效衔接、课程教学框架实现互补等都需要校企双方进行创新性的工作”[7]。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具象化的有机衔接使现代学徒制实施中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衔接体现了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零距离衔接应切实有效落到实处。

五、现代学徒制试点过程中有效实现岗课融通的策略及建议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主要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现代学徒制及率先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都要求各院校积极探索有效实现岗课融通的路径和策略。解决专业设置要素与产业需求要素、课程内容要素与职业标准要素、教学过程要素与生产过程要素等融合贯通即“岗课融通”是关键和重要突破口。

(一)深化改革与创新,形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发展机制

课岗融合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和岗位的融合贯通。学校的专业设置决定了课程要素,而产业需求则决定了岗位要素。校企双方的合作要基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导向性的目标,在专业机构的设置上下功夫,实现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良好对接。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淘汰一些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优化现有专业结构,形成特色专业、优势专业,申报和建设适应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岗位需求的新专业,引导学校找准发展定位,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和岗位要求才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关键[8]。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有效对接是实现课岗融合的基本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注意专业结构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关系、专业口径宽与窄的关系、专业建设中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专业集群与专业特色的关系。

(二)抓重点和关键,科学系统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理论适度够用,从课程体系设计上看,应打造基于“两链三观四性”的课程体系。“两链”指知识链和技能链,“三观”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四性”指现代性、融通性、学徒性、系统性。课程体系构建要把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和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系统序化,知识体系和技能培养体系体现融通、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质量发生的变化不是空间的物理位移而是融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微观层次上应依次体现为体系结构、单元结构、教学结构的系统化开发与设计。基于岗位(群) 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有效衔接了现代性、融通性、学徒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学校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框架与以企业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框架相互关联与融合,共同组成了整个现代学徒制专业的课程体系[9]。课程内容要符合“两链三观四性”,教学情境的变换及实施主体间的转换,都要求我们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构。这里既有重新选择,也有内容的组合与序化,要遵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特性,使原本各自自成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有效融通,从而形成整个新的课程体系和链条是重点和关键[10]。

(三)科学重构课程内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两度”“两程”有机衔接

“两度”指的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程”指的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要求教学主体上进行交互协调,教学情境上需要空间变换,教学内容上实施序化与重构,教学方法上不断改革与创新。要从学校和课堂的教学情境出发,延展到企业和社会的工作情境,体现出了一定的二元性和开放性特征[1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点涵盖了课程内容序化的逻辑严密性与课程组织实施的双向互动性,这种形式体现了双元制的“二元教学时空、二元教学情境、二元教学体系框架、二元教学主体对接融合与互补的有效手段和客观要求”[11]。在课程内容的组织过程中,“认知过程与工作过程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同时学校课程与企业实践、校内核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企业技能课程的关联性,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的关联性”[13]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

此外,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合也要求改变传统单一组织与改进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双元制”的多元评价主体机制。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的融合贯通,决定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包括教师、师傅、社会机构、行业专家等,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标准、行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试点要素校企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也谈做人的要素
固废试点“扩容”再生资源或将纳入其中
省级医改试点的成绩单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国家医改试点再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