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晋绥日报》看陶行知小先生制在晋绥边区的传播

2020-03-03李慧英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识字群众儿童

李慧英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 033001)

一、小先生制在晋绥边区传播的必要性

教育是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的一项工作,是我党我军永远不可被战胜的有力保证。不论是提高国民素质还是开展反敌伪的教育,晋西北的教育建设,始终是根据地各种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1]。

晋绥地处山区,农村文化教育相当落后,文盲率极高。“在全人口中,长城以南文盲占80%~90%,雁北占90%以上,平川占50%~70%。”[2]93在这贫穷的社会当中,要普及教育,办法为何?即用小先生[3]508。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它的主要特点是“即知即传”。晋绥边区作为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要塞之道,迫切需要迅速发展并普及教育,但经费、师资又严重不足。陶行知小先生制的传播及推广,便能很好地适应晋绥边区战时环境,灵活好用,小孩子成为普及农村教育的主力军。小先生把在学校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别人,并且把所教的学生也变成小先生和传递先生。另外,小先生又不像教员一样需要领薪水,在晋绥边区这一落后的地方,可以不花经费把教育普及,这便有了“穷社会”实现普及教育的可能。

在晋绥边区传播与推广小先生制,不仅会对抗战时期的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解决战时落后的广大农村缺乏文教干部的困难,而且随着根据地对敌斗争、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小先生制能满足群众对文化教育的迫切要求。小先生运动,适合于分散的农村和游击战争环境,它就像一剂良药,对于晋西北这片文化荒漠的整个教育普及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小先生制在晋绥边区的具体传播

(一)开展小先生运动,推动学校教育发展

1.开展校内小先生运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抗战时期晋绥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于是在校内实行小先生制并创造小先生教学新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偏关完小通过选取功课成绩优良的学生担任小先生、班内学生轮流担任小先生、高级班学生到低级班实习等方式在校内开展小先生运动,激发大家学习情绪,如吕望厚在两月内帮助张英学会了整数九则。四关小学校的小先生制,采用自由组合形式,校内四个程度较高的儿童担任小先生,别的儿童愿意接受哪个小先生的教育,就参加哪个组。在小先生帮助下,三十多个儿童每人平均识字五十个以上[4]。汾阳联校增设收容失学儿童两个预备班,学生增加七八十人,但教员奇缺,便开展小先生教育,将学习程度高的与低的结合起来,如六年级女生张玉香程度好,热心助人,她一人便帮助了十二三个学生[5]。运用小先生制,使得战乱环境下的学校教育得以维持并取得成绩。在1946年迎接“六六”教师节的运动中,三分区吕梁公学、临县各完小学生会,就以实际的尊师行动,开展“尊师”运动,鼓励开展小先生与学习互助运动,减免了教员疲劳,也增强了教学效果[6]。

2.发展校外小先生,团结教育失学儿童

晋绥边区经济落后,农民生产紧张,家里孩子以帮忙干家务、干农活为由,不去上学。学校便用心培养学习积极的儿童当小先生,经过他们动员村里其他学生。例如,兴县二十里铺小学培养了任初儿、刘多余等几个积极儿童,让他们当小先生,组成学习小组,说服感动家长,动员村里儿童上学,最后利用小先生团结了全村六十个儿童全部上学[7]。偏关完小的白瑞丽用教唱歌的方式团结了八个儿童,她把歌词抄给他们识字,并在家里组织了一个识字组,一个月来,儿童们就识了五十多个字,都买上了看图识字,继续学习,通过他们还动员了未上学的儿童入学[8]。偏关城关小学的小先生张喜,组织了十几个失学儿童在他课余或散学后约定时间地点教失学儿童们识字,最多的一个儿童能认一百多字。谁长于什么就教什么,愿意由谁教就由谁教[4]。小先生制从校内走向校外,实现了小先生“教人去教人”的职务。小先生做到了开起大门找学生,以不能上学的儿童为教育对象,推动了儿童教育的发展。

3.树立小先生模范,推动了儿童识字教育

刘家山学校的小学生刘宝华,成绩突出,获得全县的模范儿童银质菊花奖章。她利用拉闲话和逗笑的方式进行识字教育,还创造了以物教字法;带领刘家山学生全部参加小先生识字运动,获得全村赞扬。村里人兴奋地说“咱们毛主席号召组织起来以后,猴孩儿也能顶先生。”[9]小先生运动要坚持做出成绩,取得大人的信任,才有普及教育的可能。正如陶先生所说:“普及生活教育所要树立的第一个信念,便是小孩能做先生。自古以来,小孩子是在教人,但正式承认小孩为小先生是一件最摩登的事。”[10]102

(二)实行小先生制,推动家庭教育发展

“为了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到预计目的,必须注意家庭教育,以推动纠正家庭生活。”[11]39小先生制的推广,便使家庭教育有了改观。“小先生是要大公无私、热心助人的,他们就是一根根流动的电线,四面八方伸展到社会底层,构成一种生活教育网、文化网,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可以交通。”[3]306小先生回归家庭,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水平与思想觉悟,促进了边区教育的发展。

1.学校与家庭结合,开展全村家庭教育

六区前川小学开展小先生运动,学生与家庭结合,推动全村识字。该校在冬学中实行小先生制,发现吕混有、吕胡椒两个模范小先生。吕混有早起教母亲识字,八个月母亲学会九十多个字,姐姐学会一百多个字,父亲也开始学字。吕胡椒见母亲洗锅,就教她锅字,见她纺线就教她斤、两、钱等字。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出现了八个模范小先生,教家人识字。全校31个学生,有28个小先生,每天下午分散到6个纺织组教字,共有48个妇女参加识字,其中成绩好的,被选为妇女识字模范。全村成立夜校,开始只有少数人参加,小先生就去动员自己的哥哥参加,已有24个民兵、自卫队开始上学[12]。前川小学形成的小先生团,将每一个人的力量集合起来,向着共同的目标出发,促成了全村家庭教育的发展。1942年在太原区的几个县份内,也尝试了识字运动的新方式——小先生制,小学教员负责教给学生几个字,由学生回家去教给大人,由教员、村干部实行定期检查。这一方式收到很大的效果,教到50个字的在汾阳有1 035个组,文水有55个组,交城有220个组[13]。

2.识字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家庭成为识字运动中心

离石刘家山开展小先生运动,从学校小先生到群众小先生,三十多个小先生教着二百多男女群众,变工组和家庭成为识字运动中心。小先生们不但教识字,还宣传破除迷信,积极参加生产。如刘昭彰的妻子车振贤一贯不愿劳动,且迷信鬼神,经过教育既不再迷信且开始参加生产,主动识字。刘丕岐为翻身佃户,40余岁,参加冬学后,识下200余字。薛凤英是抗属能识179字。刘宝华的母亲在刘宝花教育下识字168个,破除了迷信,积极地参加了生产。离石刘家山从1944年开展小先生运动,到1945年3月底参加识字的男女群众200余个,最多的已经识下一千多个字,最少也认识二三十个。过年时,全村没有一家烧香磕头敬神的[14]。这种普及文字的教育,使群众过上了有意义的生活,也真正实现了小先生的责任。

3.教出群众中的小先生模范,男女老少齐发展

离石刘家山的小先生刘补林13岁,他教的人发展到20个,他又培养小先生教人,还为部队洗衣熬水,帮抗属担炭,是小先生的模范。1945年4月27日边区召开模范小先生和学生给奖大会,一个群众小先生60岁的刘老汉得到了一个识字本、一支铅笔的奖品。自村中选举及奖励后,村民学习热潮更高,有妇女七人进行写仿,有14人参加识字,识字消减文盲运动更其广泛[14]。模范儿童于焕光创造了查户口和送字相结合的好办法,利用游戏识字,用木板做识字牌,写着“毛主席”“晋绥边区”“枪杆”等名词,深受欢迎。大人夸奖道:“看小孩们真比咱们强”[15]。

(三)多途径培养小先生,推动社会教育发展

晋绥行署民教处决定:“开展社会教育,逐渐利用小学推行小先生制,开展群众识字”[16]221。在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识字运动开展中,便将农村学校与当地村干部联络,将小先生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推动了边区社会教育发展。

1.创办民办学校及冬学发展小先生,推动社会教育

新解放区群众在对敌斗争中自己创办学校,发动儿童、组织儿童成立学生自治会,推动群众教育。“在学生自治会的领导下,儿童在村里当小先生,帮助村里出黑板报,到变工组读报,教大人识字,帮妇女排剧,宣传清洁卫生。”[17]这使小学教育与社会教育进一步结合,开辟了群众性的、经常性的社会教育的一条广阔道路。冬学运动中采用“小先生制的指导学习法”,小学教员可将冬学的课文,教给小学生,使他们回家时考验家人及邻友是否已学会,如不会时再教会[18]。这既可解决冬学中指导自习的困难,又可时常了解民众对冬学所教课程的掌握程度。

2.联系农村生产活动发展小先生,推动群众教育

离石的刘宝华教群众识字,就“谁做甚教他甚字”。如妇女们纺花,就把“纺花车”三个字写成字条,贴在纺车上,这种以物教字的方法,不易忘记。不仅小先生教会群众识字,同时,会识字的群众又变成了小先生再去教其他人。如刘宝华的嫂嫂,“一冬就识下二百多字,到现在已识下一千多字,能写日记,也能开路条记账了。她的成绩传开去后,许多人,特别是妇女们都找她来教,她的学生增加到十八个。一个人教不来,于是编成三个组,她先给组长教,组长再教给组员。她自己隔上几天去看一下,捎的检查纠正。”[10]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生活上的,他反对强迫村民丢掉饭碗去读书,反对离开劳力而劳心的学习,所以在贫穷、落后的晋绥边区的群众教育中,他的教育理念是适合的,最终也是被群众所接受的。

3.采用读报写信等方法发展小先生,促进群众识字

在离石刘家山变工组与纺织组之间,互相联系用写信的方式,促进群众识字。纺织快机变工组的李元蓝向白完林写信问:“咱怎样买棉花纺花织布?”白完林回信:“买了标准布再买棉花”等[19]。这种写信法,既能练字,又能互相交换经验,把学习内容与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拿生活所需要的文字来教,深受群众欢迎。另外,采用以家庭为中心的读报小组,对于既不识字又没有报纸的家庭,就由学校学生与小先生挨家挨户去读。如汾阳联校在驻地开展小先生运动,就到各家读报、讲故事,传播胜利消息,不仅提高群众觉悟,还推进了地方工作,并且给失学儿童教识字、演算术、珠算等,全村十八家和十六个失学儿童,都由分工的小先生去帮助教育。老乡一致反映:“联校的学生真好,天天到咱家里教孩子们念书,又给咱报告消息。”[5]小先生把读报深入到每个家庭里去,广泛吸引人参加,打破了因集合、时间、地点的限制,使读报更加灵活与具体,有效地提升群众信息意识与思想觉悟。如陶行知所说:“小先生不但是普及儿童教育的生力军,而且是普及成人教育的急先锋。在小先生手里,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是打成一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搓成了一团。”[3]149

三、小先生制在晋绥边区传播所取得的成效

(一)推动了晋绥边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文化教育是推动政治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文化的积极推动,那么政治进步又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教育工作,那么文化的传达与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教育工作是动员民众的先锋,是建国的百年大计,是一切建设的前提[12]。民众文化落后在晋西北普遍存在,是建设晋西北的最大障碍,所以必需进行识字教育运动,消灭文盲,发展群众的文化娱乐,提高其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完全通俗的大众文化运动,提高其文化水平[12]。这既是抗战时期晋绥边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教育在晋西北发展的目标。

动员民众,使民众理解和支持革命事业,边区的建设才会发展。陶行知小先生制从1942年开始由陕甘宁边区逐步推广到晋绥革命根据地,很好地适应了战时边区的环境。小先生制采用了适合群众的方式,使群众与战争、生产、社会结合,同时使广大群众摆脱了旧的、落后的、愚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教育在他们思想上的强迫服从与专制统治,使群众在文化上、思想上有所改变。小先生制不分年龄、性别、阶层,使一切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给广大群众及干部以知识,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晋绥边区革命事业的推进。

(二)促进了战时环境下母语文化的传承延续

“有的人以为小先生只会教人识字,这是一个错误。”[3]192小先生不仅教人识字,也是在传承母语文化。战时环境下开展识字教育,就是母语文化传承的直接手段,也是母语根本属性的体现。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通过汉字使公民受教育,是确认和加强公民身份,寻找文化认同的有效途径,也是建立民族意识的精神支柱。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从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语言能决定一个民族的“世界观”[20]129。陈寅恪认为“一字”即蕴含着“一部文化史”[21]202。因此,从文字哲学的视角来看,正是汉字及其所构成的汉字思维构成了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意义生成规则和含义系统[22]344。总之,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命脉。

战争环境时期,正是小先生竭尽一切办法提高儿童、群众及干部等的文化水平,才使得母语文化传承仍然在延续,尤其是孩子们真心实意,身心和谐,知行合一。这一时期,小先生们不仅帮助群众掌握了常用汉字,还实现了群众用母语去思考问题,用母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战时教育文化的传播。

(三)儿童受教育为新中国教育发展未来人才做出了贡献

“为教育新后代而努力”是抗日时期毛主席给解放区教师的指示。为人民教育儿女,为民族教育新后代,为国家造就新人才,也就是为新中国培植主人翁[23]。在战时教员奇缺的特殊时期,小先生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这一历史的重任,扛起接力棒,为新中国儿童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小先生运动使民众受益,尤其是作为小先生的儿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都有杰出的进步。一方面,小先生要把学会的知识教给其他人,自己就要对知识有透彻的理解和领悟,也就是不仅自己要明白,更要使别人明白,这就要求小先生对所教的内容有双层的了解,自己便得到双倍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识字教育中,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24]166。这种思路就要求儿童自己对生活有所体悟和感受,自己的生活态度自然便会进步。同时,作为小先生的儿童,是与他人分享教育的儿童。起初的发展就是小先生自愿帮助家人及邻居学习基础知识。他们愿意无偿的付出,他们的精神是高贵的,这对他们自身的发展也是终身获益的。陶先生讲到前进的小先生是要有四种精神的:一、追求真理;二、即知即传;三、联合起来;四、百折不回[3]401。本着这样的精神和品质,新中国教育发展未来人才是有保障的。正如《抗战日报》文章中写到的:儿童们是建设新民主主义中国最宝贵的资本,对这新的一代的培养教育,是和平民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革命后代,是我们的光荣任务,人人要负起责任来才能做好[25]。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晋绥边区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如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各界代表追悼陶行知先生二千余人集会上说的:“边区人民将永久纪念陶行知先生,虽然他没有来过这里,但他的事业在这里得到了实践,且曾为广大群众增加了福利。”[26]愿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吕梁这片热土上继续发挥作用,推动革命老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识字群众儿童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识字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