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比较与衔接现状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谭 容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州 350000)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概述

学界大致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教育学取向、心理学取向、综合性取向[1]。教育学取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标而做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心理学取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运用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认识水平;综合性取向则认为课程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并帮助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体验到愉悦感。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一切能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长的课程,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包含了心理活动课程,也包括了学科课程,并且渗透于教学活动和环境中。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和心理辅导技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施加影响,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塑造。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由教育部颁布,指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方便后续心理健康专题教育的开展。学校各级领导更要在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2]。

二、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形式分析

(一)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1.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为7—12岁,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行为习惯的塑造和心理品质的发展尤为关键[3]。

小学低年级: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乐于和同学同伴交往;在需要满足方面,主要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安全归属感,使学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在学习方面,要让这个阶段学生学会学习,感受知识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社会适应方面,帮助学生学会在规则下行事,适应学习生活环境。

小学中年级:在人际交往方面,鼓励儿童既合群又独立;在学习方面,强调认真听课,会抓重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帮助学生感受解决疑难问题后的愉悦体验;在社会适应方面,最主要的是时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在人际交往方面,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近“青春期”,他们逐渐对生理变化感到苦恼,而且容易形成紧张和焦虑等不安情绪,因此,这个阶段可以适当开展性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在学习方面,主要在于学习动机的培养;在情绪方面,小学高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相比前两个年级段要重,容易出现厌学等情绪,这时候要引导学生顺利度过;在社会适应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做准备。

2. 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

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以同伴交往、师生交流、亲子沟通构成,相对小学阶段,初中生的独立性增强,要鼓励他们积极和父母沟通;在学习方面,着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导他们坦然面对失败;在情绪方面,侧重鼓励学生表达情绪和引导学生发展有效管理情绪的能力,处理学生的厌学、冲动等心理与行为;在社会适应方面,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压力应对方式和掌握应对挫折的方法。

3. 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

在人际交往方面,要帮助学生分清界限,正确与异性交往;在生涯规划方面,高中是关键期,这一阶段孩子即将面临升学压力,依据高考改革而推出各种选课模式,关系到学生的职业选择;在学习方面,主要是学习策略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策略,培养积极性;在情绪方面,帮助学生认清人际交往状况,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在社会适应方面,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学业、自我身心发展、自我期望、人际交往、家庭和社会竞争等压力,要培养学生抗压能力、责任感,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4. 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有相似也有区别。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和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孩子,他们刚离开幼儿园,新的规则和环境容易使他们产生不安感;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相对小学突出了学习方法、合理消费、如何与异性交往等内容,并且鼓励学生接纳自我,人际交往也在小学基础上变得更深刻;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内容则侧重于学生学习策略的养成,以及升学、就业、职业规划相关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在不同学段之间的相似性说明了各学段心理辅导是连贯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不同学段间也体现了差异性,说明了心理辅导要适应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了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

(二)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心理辅导内容来进行。

1. 小学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选用游戏辅导和角色扮演法。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讲故事、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讨论、学生点评的方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接受相关知识。

2. 初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课、学科渗透、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并举。各学科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情感等多方面能力和谐发展。此外,很多初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辅助进行。

3. 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

高中学生面临更重的课业负担,承受升学、就业压力,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应采用心理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如家校团康活动、亲子交流活动、升学就业讲座、生命教育以及校外实践体验等方式。

4. 教学形式比较分析

小学阶段,教学主要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开展,符合了小学儿童好动、活泼等特点,也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初中阶段减少了游戏环节,更多以活动的形式进行,加入了学生的体验,严格按照课程设计循序渐进开展心理活动课,秉持着初中阶段主要以严格预防心理问题为目的的原则,积极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更多地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个人心理辅导服务;高中阶段主要以活动和调适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积极和各学科课程融合开展教学,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很多学校开展了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并调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资源。

三、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衔接情况

(一)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衔接情况

对于小升初衔接期,小学升初中后学生的心理行为会有很大的变化。有研究表明,小升初这一衔接期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尤为明显[4],尤其对于攻击行为、焦虑抑郁等对学生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的心理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而对于初升高衔接期,一类是绩优生追求不现实的目标,另一类是学困生问题会引发学习、情绪、人际交往等心理问题,在初升高的衔接过渡期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两类学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学生初高中衔接适应期加长,无法专心开启高中学习和生活。

目前,不论哪一个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存在共性问题——忽视连续性和动态性发展,而以分学段和按层次进行为主。《纲要》已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段的重点和难点做了划分,目前缺少的是针对不同学段的协同目标。小升初、初升高的衔接过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详细连贯的建档,存在不同学段教师各司其职的明显教育割裂现象[5]。

(二)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衔接对策

1.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促使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连续开展

学生的各种心理测量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呈现结果和学习成绩一起放入学生档案里,可供后续的追踪及教育活动的开展。

2. 分析各学段的特点,制订学段衔接期的衔接计划和目标

小学期间,学生从家庭儿童身份向学校学生身份的转变过程,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养;初中时期,学生攻击性增强,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叛逆心理,要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来发展学生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同辈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加重,要增强学生抗压能力,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设立学生职业规划专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

四、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启示与建议

首先,要精心设计课程,加强对《纲要》的贯彻落实,在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涵的基础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次,要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使用教本,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统一可供使用的教材。最后,要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编订工作,加强校本课程的研发,针对学校的特色编写校本教材。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