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文化学视角下俄汉民族“秋”观念对比分析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俗语谚语语料

崔 静

(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引言

近几十年来,在“人类中心论”范式的影响下,洪堡特的“语言即世界观”思想使语言学研究的方向开始多元化,语言研究逐渐从内部语言学过渡到外部语言学,从语言的客体转向语言的主体,即由研究句子的组成结构转向对语言的执行者——“人”的研究,进而挖掘语言深处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等内涵。语言文化学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学科定位及研究的范围和方法较之语言国情学也有很大的变化。国内学者赵爱国教授在语言文化学的学科性质问题上曾指出,语言文化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二者之间由于相互制约、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现象和现实[1]。其中二者之间关系的范围可以延伸到人的心理、认知等。从学科定位可知,对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不应该简单地围绕语言进行,而是要将语言和文化同时作为本体。语言的性质在于自身就是文化,同时又能折射出民族文化。作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扮演着传播文化、进行交际的角色,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语言来挖掘民族背后的文化、精神等。这种研究模式用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语言教学论[2]。因此,将语言文化学应用于外语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观念”这一术语在俄罗斯语言文化学界被广泛使用,在此学科视域下,“观念”被视为“带有鲜明民族文化烙印的思想意识”[3]。语言与文化维度下的“观念”是反映民族文化精髓的单位[4]。而作为观念外在表现形式的“词语”也逐渐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是语言符号,也是文化符号,将语言与其背后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研究带有民族文化信息的关键词,可以揭示某一民族内在的心理、认知、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等,并以此来判断民族文化的类型。语言文化学强调“观念”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因此载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观念词成为语言文化学主要的研究对象,对观念词的研究成为分析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意识等的主要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观念词的研究起初是以抽象名词为主,如“命运”“爱”“信仰”等。最近十几年,国内的硕博论文开始将视角转向具体的实物名词,如“水”“白桦树”“太阳”等等,但是以季节为观念词的研究却很少。本文以季节词“秋(осень)”作为探究民族文化的观念词,以谚语、俗语等具体语料为依据,分析俄汉民族的“秋”观念及其观念背后的文化差异、民族生活态度、价值观等。

一、俄罗斯民族的“秋”观念

语言文化学视域下对“观念词”进行解读和剖析,可以将视角转向带有观念词的谚语、俗语。这些简短语句不仅是语言的表达方式,更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它们以简洁凝练的形式流传于口语中,是人们经过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珍宝,反映了特定民族对各种事物、普遍现象的认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我们可以通过研究谚语、俗语去了解某一民族的价值观念系统。因此,本文选取部分谚语、俗语(来源于达里(В.И.Даль)编纂的《俄语民间谚语》(Пословицы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 Даль)以及网络资源)为语料,分析俄罗斯民族的秋观念。

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对秋(осень)的认知首先是基于身体体验以及对季节外部特征的认识,如秋天的天气特征——多雨的季节。Осень идет за собою дождь ведет.(秋天总是多雨。)Весна красна, да голодна, осень дождлива, да сытна.(春天美丽,但是挨饿,秋天多雨,但能吃饱。)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天气意义重大,一年的收成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秋天的明显特征是多雨。其次是情感态度——对秋天的喜爱。Осень-время собирать урожай.(秋天——收获的季节。)Одна осень лучше трёх весен.(一秋胜三春。)Весна красна цветами, а осеньпирогами.(春华秋实。)Осенью скот жиреет, а человек доб-реет.(秋天家畜发胖,人也变得和善。)Осенью и воробей богат.(秋天乌鸦也能吃饱饭。)Осень-запасиха, зима-подбериха.(秋天贮备,冬天使用。)秋季是与农业、丰收直接联系的季节,俄罗斯是农业大国,但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冬季寒冷漫长,人们只有在秋季贮备足够的粮食,才能熬过漫长的冬日。也就是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取决于秋天的劳作成果,因此“秋”在俄罗斯民族的认知中是重要的、喜爱的。在俄罗斯人的观念中“秋”还是金黄色的,人们常用золотая来修饰осень。这是因为俄罗斯地大物博,树种丰富,当秋意渐浓,小麦、大麦等农作物成熟时,树叶变成了金黄色,俄罗斯整个国家一片金色。秋天带给人们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因树叶凋零,生机逝去,长时间降雨,不免使人心生忧愁凄凉之意,如Весной проспишь, осенью заго-рюешь.(春困秋愁。)除此之外,осень在词典释义中还有转义:暮年、晚年。Мне было жаль своей любви, для которой, очевидно, тоже наступила уже своя осень.(Чехов Моя жизнь)(我对自己的爱情感到遗憾,很显然,爱情已经快结束了。)“秋”因其独具特色的魅力,在文学家、艺术家的笔下也得到赏识,普希金笔下的秋、列维坦画中的秋等,都无不表现出俄罗斯民族对“秋”的独特感受以及大自然所赋予人的欢喜、忧郁等情感。

二、汉民族的“秋”观念

在汉民族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秋”赋予的情感可以概括为悲喜交加。何为悲?大概是秋意渐浓带来的萧条孤寂。何为喜?又恰似收获时满载而归的欣喜。“悲喜”看似矛盾的情感却如实反映出汉民族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民族性格。诗词歌赋中,古代文人善于用“秋”来表达伤感之意,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的凄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的孤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沧桑。而在查阅有关“秋”的谚语、俗语中,我们发现,这些谚语、俗语大多与农业相关,这是因为中国很早就进入农耕社会,重视农业发展。汉语农谚是历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经验总结形成的,不仅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还反映出农民的思想[5]。

汉民族中“秋”的观念首先表现在对季节本身的认识上,“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了秋,便把扇子丢”“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秋天是天气由热渐凉,逐步过渡到寒的季节。其次“秋”的观念表现在自然现象上,“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立秋尽管是天气逐渐转凉的标志,但是立秋前后,日晒强,农作物生长茂盛,急需秋雨的灌溉。因此,立秋时节下雨对粮食的增长有益处,秋雨也是农作物的滋润剂,立秋下雨,象征丰收。“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十天遍地黄”“秋忙麦忙,绣女下床”“白鹭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天是忙碌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伴随着天气转凉,农作物也逐渐成熟,因此“秋”也自然成为丰收、收获的标志。“春天种下秋天收,如今存下将来用”“不珍视秋天的人,不会真正爱春天;不珍惜果实的人,不会真正爱花朵。”这些谚语也在警示人们要勤俭节约,爱惜粮食。除此之外,汉民族的“秋”有“年”的转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解释为:一天不见,好像过了三年。

三、俄汉民族“秋”观念的异同

通过以上对俄汉民族“秋”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看出两个民族在季节观念上表现出的异同。不同点在于:中国农耕文化有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是文化发达的表现之一[6]。因此汉民族“秋”观念的时令性更明显,而俄罗斯没有具体的时令,将秋季视为整体概念。同时汉民族注重节气时令的转变,“立秋”“秋分”等时节划分分明,不违农时,顺应自然;两民族“秋”的转义不同,俄罗斯的“秋”有暮年、晚年之义,汉民族的“秋”有“年、一年”之义。相同点在于:秋天多雨的自然特征,但汉民族的秋雨更有预示丰收之义。对比文中的谚语、俗语我们发现,与“秋”相关的俄汉谚语、俗语大多与农业相关,这是因为自古以来俄罗斯和中国都是农业大国,“秋”作为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在两民族的认知观念中是重要的、关键的、喜爱的。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语言的载蓄功能反映了两民族的文化传统,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谚语、俗语的传承都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和汉民族不误农时,遵从自然规律的生活态度,也表现出两国人民爱惜时间,勤俭务实的良好品质。大自然除了给人类提供物质需求之外,对人的精神方面也有影响,两民族对秋的情感都是既带有孤寂的悲愁,又有收获果实的喜悦。因此,“秋”观念体现出俄汉民族文化传统中丰富的情感态度和顺应自然的美好品质。

结束语

语言文化学学科的建立使语言的生命力、表现力更丰富。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外壳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言入手,探究民族背后深远的文化精神。本文以季节词“秋”为切入点,通过一些具体语料来探究俄汉两民族的“秋”观念。在阐释中我们发现,两民族对“秋”的认识首先表现在季节本身,同时通过谚语、俗语研究可以看出两民族的农本思想,不误农时,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秋”也因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心情,使人们既哀愁又欢喜,赋予了人们丰富的情感。通过语料探究民族文化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但是文中对季节“秋”的阐释还不够全面,语料不够充分,需要在语料数量方面作进一步补充,以便对俄汉民族的季节观念进行深入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猜你喜欢

俗语谚语语料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基于归一化点向互信息的低资源平行语料过滤方法*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说说谚语
数字俗语
谚语趣画(一)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
Reliability assessment consideringdependent competing failure process and shifting-thres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