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2020-03-03阳玉香
阳玉香,莫 旋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引言
转型发展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1]。但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仍然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计量经济学》需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为先修课程,并要求学生拥有良好的课程基础,但独立学院经管类学生文科生比重较大,数学基础薄弱,容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其二,《计量经济学》一般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课时有限,而此时专业课程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很多同学此时又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教师证、会计证及证券从业证等证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在不过多加重学生学习任务的条件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2]。基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结合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提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期在转型发展背景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
独立学院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常常隶属于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3]。在当前转型发展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既要讲清楚该门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分析计量软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学任务较重,而目前各高校又都面临着课时压缩问题。如果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师往往会着重于模型的推导及数学证明,实验操作过少,学生难以掌握计量模型的运用;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验教学,独立学院学生就不会去探索计量模型的数理原理,从而达不到灵活运用的目的。通常,计量经济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时间上不连续,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教学过程,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将导致学生学完回归模型及扩展模型的检验和修正方法后,仍然不知道如何合理运用,不会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不能正确解释其实验结果,无法运用于毕业论文或科技创新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提高。
2.实验课时不充足
经典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异方差性、序列相关性、多重共线性、虚拟变量、滞后变量、联立方程等,要讲清楚这些内容,通常需要70学时,但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的计量经济学一般开设48学时,其中实验课时为8学时。整体来说,教学课时不够,实验教学课时更是不充足。学校使用的计量软件主要是Eviews,这个软件界面语言为英语,专业性较强,学生不熟悉,需要教师对软件的认识进行讲解,在仅有的8学时实验课中,实验教学只能完成课本上的例题操作,没有时间进一步讲解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实验教学的真正作用难以发挥。
3.实验教学形式设置不够合理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有验证性实验和设计式实验两种形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习题和案例,通过演示操作,验证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是否正确,其教学设计简单,“依葫芦画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掌握、理解所学的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但他们往往缺乏思考,一旦变换问题就不会灵活处理了。设计式实验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选择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通过阅读文献、建立模型、搜集数据、运用软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把实验结果转化为实验报告或论文。设计式实验可以启迪学生思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往往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没时间完成设计性实验。
4.教学考核设置欠妥
考核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独立学院对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基本上是“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计量经济学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计算,平时成绩中,课程出勤和课程记录情况占60%,课堂纪律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占20%,课程作业与练习的完成情况占20%。而实验过程没有考虑进去,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考核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对于那些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目标的学生,只要在考前突击,花费大量时间背公式和基本概念,就能得到好成绩,却无法较好地反映他们的实验水平,更难真正检验出灵活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具体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转型发展背景下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
转型发展背景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改革势在必行。
1.合理规划实验教学方案,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实际数据,建立恰当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熟练运用掌握的计量经济学分析软件,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现象,尽可能减少复杂公式的推导过程,而是应运用案例法和问题导向法教学,增强课堂的生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些典型案例,不仅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有关,还来自于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分析和讨论,学生很容易掌握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独立院校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畏难厌学情绪。
2.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提升学生应用技能
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对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增加实验课时是转型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比较理想的教学学时应为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占比为3∶1,而且它们被交替安排,有了充足的教学时间,教师就可以详细地讲解实验内容和软件操作技巧,学生也能够及时将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操作进行验证,还可以对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既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又能提高软件应用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3.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实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双重教学模式。在验证性实验中,教师演示例题,学生模仿验证。学生在模仿验证例题的操作中,可以吸收和消化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软件操作步骤。验证性实验训练后,学生以课后练习题进行初级设计性实验。课后练习题通常给出了样本数据,但没有给出计量模型的具体形式,学生需要思考如何设定模型、采用什么方法估计、如何检验异方差或序列相关性,再提交实验报告。这种初级设计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完整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搜集数据资料、提出实验具体方案、拟定实验步骤、独立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完成课程论文,最后教师组织答辩和反馈意见,这样的一系列训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为了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计量经济学考核需要构建平时表现(10%)、上机操作(30%)、课程论文(30%)和期末考试(30%)“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程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和课程作业完成等情况,可以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机操作包括验证性实验和初级设计性实验,考核学生对计量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对计量模型的运用、数据处理及结果解释等能力,这里把实验报告也纳入评定成绩;课程论文是学生自主选题,通过文献查阅、数据搜集、建立模型及实证分析上台演示软件操作等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打分,这里主要是完整设计性实验过程;期末试卷要有多种类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模型运用题和计算题等。这种考核方式的创新,使学生不容易作弊,不能搭便车,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束语
在转型发展背景下,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能够运用计量模型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通过合理规划实验教学方案、增加实验课时、设置实验教学形式和创新课程考核方式等途径进行实验教学改革,既可以保证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