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生对教师教学的诉求分析
——基于“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国考教师资格教师职业

付 玲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国考”)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教师资格“国考”凭借其制度的优越性,通过打造考生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知识能力考查标准、规范考试流程等手段,为我国中小学校选拔、输送了一大批适教、善教、乐教的优秀人才。然而,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实际上“国考”对培养院校、师范生、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等多个利益相关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师范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贮备力量。微观视域下,受“国考”裹挟的师范生会经受怎样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对其产生作用的?基于这些影响,师范生在具体的课堂场域中对教师怀有何种诉求?如何看待这些诉求?本文在结合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对此展开分析。

一、“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及其作用

陈思颖在《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一文中指出,“从表面上看,师范生受教师资格‘国考’的影响最为显著。”[1]结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实现。

1.改变师范生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影响其思想意识与情绪

众所周知,“国考”改革前,我国师范生毕业时凭借其“师范特权”就可向所属高校申请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即通过“免考”的方式“自动获得”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国考”实施后,师范生的“师范特权”时代一去不返,师范生同非师范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需要经过“国考”的标准化筛选和统一考试才能申请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国考”背景下,师范生教师职业准入资格的方式从之前的“自动获得”转变为“通过考试获得”。

师范生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的转变波及了师范生的思想意识状态与情绪状态。一方面,“通过考试获得”的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改变了师范生对教师资格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其由原来的“不重视”“随便学学”转向为“开始重视”或“更加重视”教师资格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带有优胜劣汰性质的“通过考试获得”的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加强了师范生与师范生之间、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之间的同台竞争性,使师范生容易产生紧张、担忧的情绪,甚至导致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师范生出现考试焦虑等。可见,“国考”改变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对师范生的思想意识、情绪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2.改变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影响其认知与态度

教师资格证“省考”制度下,师范生只需研修相关教师教育类课程,于毕业时就可申请获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在将师范生纳入考试范围后,“国考”在原有考查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考试形式、增设考试科目、拓宽考查内容、加大考试难度、重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式,对教师教育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迫使各培养院校(主要是师范院校)在师范生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等教育教学体系方面作出变革。简而言之,“国考”通过考查形式、考查范围、考试内容与侧重点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师范生的教育教学体系。

当前,在师范生主要还是通过在校常规课程进行学习的情况下,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的改变将影响师范生的认知与态度。首先,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的改变在客观上会促使师范生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知识面发生改变,即以原来的“老三样”课程知识体系为主转变为更全面、更精深、更立体、更贴合教育教学实践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同时,在自我认知上也使师范生跳出之前的“特权”视野,较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不足等。其次,由于“国考”考查范围扩大,且注重对申请者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查,这也使师范生在职业态度上更加倾向于认同教师的专业性、自我态度上督促自己更加认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以通过考试等。可见,“国考”将改变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对师范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态度等方面产生作用。

综上,“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动态的,是相互贯通、互为作用的。除上述两个主要方面外,“国考”还通过对考试前置条件、考试次数、考试成绩有效期等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学业就业规划、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主要是以考试制度的设计为核心,以师范生的学习需要、认知需要、专业发展需要或教师职业发展需要为基点而产生。“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是师范生对教师教学诉求产生的前提。

二、师范生对教师教学的诉求——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刘宝剑(2014)在对浙江省12 071名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指出师范生对“国考”怀有“允许部分免考、得到更多报考机会、期待改进教学方式”等诉求[2]。微观视域下,师范生对具体的课堂教学又有何诉求?本部分以N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为例,在对该校108名师范生进行随机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调查结果,对师范生的教师教学诉求进行分析。

1.教学内容诉求:尽可能按“国考考纲”授课

据N校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该校《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主要包含绪论、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等模块。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除了受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因素的制约外,还受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学生学习特点、教师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国考”对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促使师范生的认知发生改变,加之师范生“通过考试获得”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大部分师范生(约2/3)出于考试压力,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要求。如表示“希望老师尽量根据‘国考’要求来讲课,结合教材多补充一些知识点、多讲一些考试内容”或“重点讲‘国考’要考内容,略讲不考内容,提高课程实用性”。此外,部分师范生表示“讲到‘国考’,就会不自觉地更认真一些”。

可以发现,无论是师范生要求“多补充考点”“多讲‘国考’所需”,还是在课堂中的“选择性听讲”,从中都能折射出师范生较为明显的“期望教师尽可能按考纲讲课”的教学内容诉求。

2.教学方式诉求:丰富现有方法,模拟“国考”考查

据调查,N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一般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活动体验法等。但受课程性质、班级特点及其我国教学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讲授法一直居于该课程的主要运用地位。

“国考”对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的影响和师范生教师职业准入资格的改变也导致师范生对教师教学方式诉求的出现。在“国考”强调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考查能力的背景下,部分师范生(约1/2)希望教师能够丰富现有教学方式。建议“老师要改变教学,不能一直讲”“对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心理等部分内容,希望老师可以采用‘国考’案例分析题、结构化面试及其试讲的考查形式授课”“老师在课堂中结合‘国考’考法来讲课,能实现我们课堂学习和考试演练的双重目标”“希望老师多呈现真实的教学情境去分析教育理论知识”。由此可见,师范生怀有对教师教学方式改变的诉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模拟“国考”考查方式。

3.教师角色诉求:帮助者与“国考”宣传者

据已有调查,绝大多数师范生都知晓“国考”政策的主要内容,但只有较少的师范生了解“国考”科目设置、考试标准和面试程序。客观来讲,深入了解“国考”是师范生适应并通过“国考”的逻辑基础和前提条件。

“国考”对师范生的影响也引发了师范生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诉求。一方面,基于前述师范生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诉求,师范生除希望教师扮演好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等基本角色外,还希望教师能够“尽可能按照‘考纲’上课,课上模拟‘国考’考查方式”等,扮演好“帮助者”的角色,使其顺利通过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灵活性大,所以我们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能够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我们吃透知识,教会我们用教育教学原理去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另一方面,基于现实中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师范生还希望教师“能多介绍一些最新‘国考’政策,多分析‘国考’命题规律和历年真题”,流露出较明显的将教师转变成为“国考”宣传者、帮助者的期盼。

三、总结与思考

师范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贮备力量。“国考”以制度设计为依托,通过改变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对师范生的认知、态度、思想和情绪情感等产生影响。在此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教学的具体诉求主要表现为:在教学内容上希望教师尽可能按照“国考考纲”授课;在教学方式上希望教师能够模拟“国考”考查方式;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希望教师成为“国考”的宣传者与帮助者。

可以发现,师范生对教师的教学诉求既具有合理性,也具有较强的应试性与功利性。一方面,在“国考”改变师范生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师职业准入资格方式的影响下,师范生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接受“国考”并最终通过“国考”,因此师范生希望获取“国考”相关信息、围绕“国考”进行学习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的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师范生以通过“国考”为学习目标、以“考纲”为主要学习内容,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按“考纲”教学、模拟“国考”考查等,又带有明显的应试性、功利性和工具性色彩。显然,这一诉求特点与“国考”制度设计的初衷不符,也对师范生的培养和教师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利。本文认为,“国考”背景下师范生对教师教学的诉求,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下“国考”与培养院校及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与牵连。课堂教学如何实现顺应“国考”又超越“国考”,需要进一步地思考与探讨。

猜你喜欢

国考教师资格教师职业
公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以大四公费师范生为例
病案突进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浅析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