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灵枢》五刺法探析岐黄针疗法的诊治思路

2020-03-03张昆偶鹰飞陈雨婷陈振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针具刺法灵枢

张昆, 偶鹰飞, 陈雨婷, 陈振虎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广东广州 510630;2.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苏州 21540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广东广州 510378;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广东广州 510405)

《灵枢·官针》 曰:“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五刺法(半刺、豹文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是按照五脏(肺、心、肝、脾、肾)合五体(皮、脉、筋、肉、骨)的关系分成五种刺法的总称,也是针灸局部取穴的总纲。五刺法不仅仅局限于对五体的治疗,可以延伸到治疗其他组织器官上。陈振虎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创立的岐黄针疗法,非常重视五刺法的应用,对此有新的见解。

1 岐黄针疗法

岐黄针疗法是陈振虎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加上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见解,在深研《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的基础上,参考解剖学、力学及材料学等相关知识,创立的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岐黄针疗法[1]。岐黄针疗法是借助岐黄针独特的设计理念,首辨经筋,次定穴位,再选刺法的三位一体的诊疗体系,特别是对于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疗效显著[2-7],下面主要从针具特点和临床治疗特点两个方面介绍岐黄针疗法的特色。

1.1针具特点

岐黄针参考古代九针的形态,借鉴现代针具的特色,结合现代裁量,使用现代工艺,它的针身采用中空设计,在保证硬度高的基础上,针具直径做到最小,针尖采用独特的圆弧形造型,如此设计,岐黄针不但可以消除因针具的粗细差异对疗效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古代九针中几种针具的有效结合,可以说是对现代针具的一种改良和发展。岐黄针针尖部呈圆弧形,针身呈空心管式、直径为0.5 mm、长度为45 mm 或者55 mm,其针尖圆而不钝,利而不锐,这种形状可减少进针时的刺痛感,且针尖圆而利,加之中空的针身设计,可以避免针刺操作过程中血管的损伤。

岐黄针作为一种多功能针灸针,与传统的毫针针具相比,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1.1 圆弧形针尖

传统的毫针针尖为松针状,这样设计既有助于进针,又能减少过于尖锐的针尖引起明显的刺痛感觉。而岐黄针的针尖是在参考传统毫针针尖形状的基础上,结合、借鉴古代九针与现代针具的针尖特点,设计成圆弧状的针尖。在研究设计方面参考了大针、长针、圆针、圆利针及毫针的特征。《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九针论》 上记载,大针长四寸,“小大如挺,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长针长七寸,用以深刺,“可以取深邪远痹”;毫针,长一寸六分,针细如毫毛,“以取痛痹”,用以治疗寒热痹、痛痹;圆针长一寸六分,针尖为卵圆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写分气”;圆利针,长三寸六分,针头微大,针身反细小,圆而且利,“以取暴气”。临床用于治疗痈肿、痹证。圆弧形的针尖设计,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安全性方面和刺痛感方面。

传统的针灸针在针刺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手法不熟练,或者对解剖知识掌握的不全面,经常会出现血管损伤的可能。如操作提插捻转时,在针刺到血管后很难被发现,容易出现刺中血管的反复损伤,造成局部血肿或青紫。而岐黄针极少会出现皮下血肿等情况,这与圆弧形的针尖在接触到血管表面时,血管的平滑肌受到刺激时会有一定程度的收缩,从而能避免针尖直接刺入血管有关。因此,它的安全性要优于实心针具。同时,由于其针尖圆而且利,加上针体具有较好的硬度,进针操作时借助于 “飞针” 手法,可以快速刺入皮肤上的穴位,很少有尖锐针尖所带来的明显的刺痛感,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1.1.2 中空针身及透明针柄

随着针具材料和制作工艺的发展,现代针具大多由不锈钢制成,其针身更细,弹性更强,远非古代针灸针可比。在临床操作中,常常使用振颤法及摇动针柄等方式作为针刺的一种辅助手法,其目的在于催气、行气,使针感能向一定的方向传导。临床使用较粗大的针具,如小针刀、浮针等,在摆动针柄做手法时,能够使整个针体摆动,从针柄将这种刺激量尽最大可能地向针身、针尖处传导,疗效较好[8];但是传统的毫针,因其细、弹性高、韧性好,基本难以达到这种效果。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针刀、浮针、银质针等较粗的针具会比较流行,并且有比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杭州名中医章炳炜医生曾在X 线指导下用普通常规毫针行白虎摇头及青龙摆尾手法,均未见针头摆动及朝向改变的现象发生[9]。可见,此二术的施行与针具有莫大的关系,使用古代针具行白虎摇头术与青龙摆尾术,可对人体穴位的中深层组织牵拉。这在古代的粗铁针和细铁针是可以实现的,但现代的普通毫针难以做到,究其原因,与针具的硬度和强度有密切的关系。毫针在锋利、柔韧、硬度以及针身和针柄的形状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改变也对针刺手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0]。

因此,陈振虎教授近5年来做了大量关于针具粗细对疗效影响的临床观察,临床病例数有2万多例,发现并验证了粗针具对于痛症一类的疾病确实有良好的疗效,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即针刺时带来的疼痛、患者的畏惧心理和针刺时阻力较大难以刺入等。那么,如何可以使针具既能保持一定的细度,疼痛少、患者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具有相对较好的硬度呢?经过反复的验证和对比发现,中空的针身设计可以增强针的硬度,方便针体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并进行手法操作,如《内经》“五刺法” 里面的合谷刺、关刺及输刺等操作时,能有足够的硬度,可以较好地将针刺过程的刺激强度向远处传导。因此,创制了具有上述鲜明特色的岐黄针针具。

1.2临床治疗特点

岐黄针治疗疾病时,特点是:取穴少,每次治疗仅取2 ~3 个穴位;不留针,得气即止,单个穴位的操作时间10余s;高效,基本达到针去痛减或痛消,通过对1 万多例的痛症患者观察可以发现,其显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安全,因为取穴少,治疗时间短,圆弧形针尖加之中空的针身,使针刺时的尖锐刺痛感觉减轻,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血管损伤,容易被临床接受。适应症广泛,从目前的临床病例分布来看,这种方法除了对于针灸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外,对于很多内外妇科疾病,如帕金森病、中风、小便功能障碍、末梢神经病变、手术后疤痕效应等也有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目前,岐黄针在国内外被大量医生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岐黄针的使用过程中,非常强调“轻” 和“快”。何谓 “轻”?“轻” 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刺激量小,岐黄针在治疗操作的过程中刺激量很小;其二 “轻” 还有取穴少的意思,指患者的每次治疗取穴极少。

1.2.1 刺激量小

常规毫针刺入人体后,要做一定幅度的提插、捻转等基本行针手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同时对提插和捻转的幅度、频率等也有一定要求。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者进一步调节针感的强弱,或为了使针感向某一个方向传导、扩散。

岐黄针为保持一定的硬度,其针身较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毫针稍粗,同时设计之初参考了九针中圆针、圆利针、大针、长针、毫针等的特点,针身稍粗,针尖呈卵圆形,圆而且利,圆弧形的针尖在手法操作时起到钝性分离的作用,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明显减小刺激量。

1.2.2 取穴少

与传统毫针针刺时动辄十几支针,多则几十支、上百支针相比,岐黄针每次治疗,仅选用2 ~3 个穴位,很少超过4 个穴位。所以,刺激量很小,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陈振虎教授认为针刺数目的多少,除与针灸医生个人的用针习惯有关之外,还与疾病状况和个人情况有关。有些针灸医生习惯在针刺治疗时施针数目较多,或患者为全身性、广泛性疾病,体质较强壮者,针刺数目通常较多;而局限性疾病,患者体质虚弱,针刺数目应少。但总的来说,临床一致认为取穴少而精更好。

何谓 “快”? “快” 也包含有三层意思:其一是指进针快;其二是指整个操作时间短;其三是指每种疾病的治疗操作次数仅为2~3次。

1.2.3 进针快

岐黄针的进针手法采用 “飞针” 快速针刺法。以右手的拇食两指指腹,捏住岐黄针针柄的下1/3处,利用腕关节的活动,同时拇食指指腹相对移动,拇指指腹向后,食指向前,即可将针轻轻刺入皮下,实现快速入皮。经过对比发现,这种进针时针体结合一定的旋转,更容易进针,且刺痛感较轻。

1.2.4 操作时间短

从持针飞针入皮,按一定角度和方向,快速进针至穴位的一定深度(不同穴位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得气后沿一定方向行相应刺法,然后将针退至皮下出针,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一个穴位从进针到出针不超过20 s,不留针,时间非常短。

这种操作时间短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时间短更安全,患者也更容易接受,可以有效地避免因长时间针刺造成患者紧张不适而引起晕针等不良反应。此外,针刺后立刻出针不留针,还能避免针刺过程中 “漏针” 现象的发生。陈振虎教授在5年多的诊疗过程中,尚未发生1例因岐黄针治疗操作而发生晕针的情况。

1.2.5 疗程短

大多数的痛症患者应用岐黄针疗法进行治疗时,仅治疗2 ~3次即可达到消除病痛的效果。

痛症是针灸治疗最主要的适应证,约占到针灸诊疗患者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医理论认为,痛证的病机分为 “不通则痛” 和 “不荣则痛”。《素问·举痛论》 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儒门事亲》说:“诸痛皆因于气。” 因此,经络气血的病变是疼痛产生的基础,如《内经》云:“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岐黄针疗法因其独特的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因此,临床治疗疗程也大大缩短。

2 刺法总结

2.1半刺

半刺法最早见于《灵枢》 经,《灵枢·官针》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 现代针灸名家贺普仁在《针具针法》[11]一书中写道:“半刺… …这种刺法是浅入针而急速出针,仅刺皮毛而不伤肌肉,比浮刺要深些,虽属于浅刺法,但不像梅花针那样浅。” 因此,对于外邪入侵所引起的肺系疾病可以给予半刺法的手法施针。邪气侵犯人体,一般为由表入里,早期病位较浅、病势较轻、病程较短,故早期针刺治疗可使病邪未入里之前,阻断邪气继续入侵,逼其外达。在使用岐黄针进行半刺时,多选用1 ~2 个穴位,“飞针” 刺入皮下,然后,根据疾病的特点和部位,选用直刺、斜刺、平刺等。由于岐黄针针具的特色,虽为浅刺,却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因此,不像常规半刺法那样取穴偏多,增加疼痛而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对于某些皮肤科疾病,虽然病位浅表,但是面积偏大,如带状疱疹,可以使用岐黄针进行平刺到皮下,借助岐黄针针体的硬度在皮下循经做平扫,这样疏通经络的作用更加明显,疗效显著。

2.2豹文刺

豹文刺最早见于《灵枢》 经,《灵枢·官针》曰:“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 现代医家陈群益在《灵枢商注》[12]中注解详细更加贴合经文,其曰“详此乃是刺结络,必去其留血,左右前后尽取之,血著于痏上,则斑斓若豹文,故以命名,杨注差得之,张注则未也。” 因为,这种刺法直中血脉,而心主血脉,故和心相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疖痈肿、带状疱疹、关节韧带损伤。在临床操作中豹文刺多和拔罐相结合使用,但是,该法存在着针刺数量多,刺激量较大,容易出现皮下血肿,并且治疗时患者疼痛明显,需要5 ~7 d 局部皮肤才能恢复正常等问题。在使用岐黄针治疗相关病证时,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刺法之外,除局部血络阻滞明显的地方运用岐黄针点刺2 ~3下,挤出少许血液进行治疗,临床效果同样显著,但此法强调中病即止,避免刺激量过大而适得其反。

2.3关刺

关刺最早见于《灵枢》 经,《灵枢·官针》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刺法灸法学》[13]教材参考《类经》认为:“这种刺法多在关节附近的肌腱上进行针刺,因为筋会于节,四肢筋肉的尽端都在关节附近,故名关刺。” 我们认为 “尽筋” 是指针刺时深度应达到 “筋” 的层次或深度,即 “筋痹” 的病灶深度,因此 “筋痹” 是指一个层次的疾病,而不单是指关节部位的疾病。在岐黄针的临床治疗中,根据岐黄针疗法的辨经筋、选穴、定刺法三位一体的体系,在使用岐黄针治疗筋痹时,针刺到一定的位置之后,不再提针到皮下,而是借助岐黄针较好的硬度按经筋经络循行方向来行针,同样达到关刺的良好疗效,特别是对于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尤其显著。

2.4合谷刺

合谷刺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 因此,结合《灵枢》经文及历代注解及临床实践来看,现代医家多认为合谷刺是指将针深刺入分肉之间,然后将针提至皮下,左右各斜刺一针,形如鸡足,用以治疗肌痹,由于脾主肌肉,所以这种刺法与脾相应。岐黄针疗法认为传统的合谷刺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将针提至皮下时,明显增加患者疼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疗效和患者就医体验,因此,在使用岐黄针进行临床操作时,在针刺到肌肉的层次时,借助岐黄针针具较好的硬度,使用 “青龙摆尾”“白虎摇头” 等行针手法,上下摆动针炳,不退针至皮下,其刺激量明显加大。若退针于皮下再进针,相当于作用于三个点,若不退针,利用岐黄针针具的硬度进行钝性分离,对皮下组织的牵拉和挤压,扩大了作用范围,即把点连成线,刺激范围更大,其刺激量更强,并且岐黄针在进行合谷刺时,大部分都是沿着经络走向的方向进行,可以更好地疏通淤堵的经络,使之通则不痛。由于岐黄针圆弧形的针尖设计,在进行上述操作时患者不会有太明显的针感,因此,可以说岐黄针的刺法是升级版的合谷刺。

2.5输刺

输刺最早见于《灵枢经》,《灵枢·官针》 曰:“输刺者,直人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 因为肾主骨,故与肾相应。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骨痹和病变较深的病证。但是,目前临床上多用小针刀治疗骨痹(常见的比如骨质增生),或因骨病引起的肢体疼痛、麻木、肢体偏瘫等病证。虽然疗效良好,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例如:治疗时的针刺疼痛、治疗后局部容易引起明显疼痛、出血或者皮下血肿、局部麻木,不良反应较多。在临床上,使用岐黄针进行输刺时,“飞针” 手法刺入皮下,然后用刺手拇指和食指指尖的虚力,将针快速轻巧刺入到皮下结缔组织中。之所以称之为 “虚” 力,是与 “实” 相对而言,即在进针的过程中,如果针下有抵触感应立即停止进针。然后,轻轻将针更换一定方向和角度后再进针,直至抵到骨面,再借助岐黄针针体的硬度,轻轻摆动针柄以行气,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减轻刺激。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病例观察,发现使用岐黄针进行临床操作时,借助针具的硬度和圆弧形的针尖,以及相应的五刺法手法,既能达到甚至超过小针刀的效果,又能很好地避免小针刀的不良反应。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岐黄针疗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 验案举隅

患者 刘 某,男,53 岁,2019 年2 月19 日 就诊,主诉:右上肢活动不便1年半。患者1年前因脑出血导致右上肢活动不便,在当地治疗效果不佳,遂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就诊,体查发现患者右上肢屈肘肌、伸肘肌、屈腕肌肌张力不同程度增高,改良Ashworth评分1+级。二便正常,舌脉:舌淡红,苔薄,脉细。中医诊断:中风恢复期、痉证。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肌张力增高。治法:疏通经络,缓筋解痉。辨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穴位:尺泽,大陵,天井。定刺法:关刺、合谷刺。针具:岐黄针。初诊:第一次治疗后屈肘肌张力明显好转,经过详细评定,改良Ashworth评分0 级;屈腕肌张力好转,改良Ashworth 评分1 级。复诊:第二次治疗后伸肘肌张力好转,改良Ashworth 评分1 级,被动活动时在末端有轻微的卡顿感。三诊: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经过康复评定检查,右上肢的改良Ashworth评分1级,被动活动无明显卡顿感。临床症状缓解明显。

按:尺泽:手太阴肺经合穴,主治手指拘挛,伸缩疼痛,手足挛急,屈伸艰难。大陵穴既是为手厥阴之筋结点,又是手三阴经筋交会,一穴可结手三阴之筋。针刺此穴可治 “两手挛不收”。天井为手少阳三焦经合穴,为三焦经天部之气的汇合之处,与三焦经气的输布关系密切,具有调和气血阴阳,开闭散滞、舒筋利节的作用。调养防护:调整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治疗好转后仍应积极康复训练。岐黄针疗法是借助岐黄针独特的设计理念,首辨经筋,次定穴位,再选刺法的三位一体的诊疗体系,在脑血管病后遗症期的治疗上显示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希望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上,不断总结,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岐黄针的疗效,为患者缓解病痛,为医生带来更好的方法解决临床问题。

4 结语

五刺法实为针灸局部取穴的大法,它提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局部取穴治疗疾病时,应当注意针具的选用、针刺的层次深度,这种治疗方法的原则就是针至病所,并且是中的即可,过犹不及。正如针灸大师周楣声所云:“穴不在多,贵在中的,乱矢加身,有害无益。” 目前五刺法的临床应用研究中,设计严谨、操作严格、客观分析的报道较少,作用机理的研究性文献更是罕见。

岐黄针疗法虽然是针刺疗法中的新秀,但确是对针刺疗法特别是对《灵枢》 五刺法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针灸疗法的返璞归真。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是一个复杂的病理,因此,在临床应用岐黄针疗法选用相关刺法时,不能拘泥于陈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五刺法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联合起来使用,能够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今后我们在临床上应该在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岐黄针的作用机理,这样的研究结果才可能有重复性和继承性,才能在国内外进一步推广岐黄针疗法,推动中医针灸的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针具刺法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云南省清洁针具交换在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效果及经济成本分析
皮内针的优势病种及运用前景分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浅谈针具交换干预模式对预防HIV在静脉注射吸毒人群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