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写作教学困境的突围方案
——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

2020-03-03徐玉松余登燕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内容课程

徐玉松 余登燕

(1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亳州236800;2 亳州学院教育系,安徽亳州236800)

在信息化浪潮推动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深度介入高校教育教学领域。“互联网+”与教学融合发展,高校教学生态随之发生新的变化。应用写作课程实践性强,长期以来存在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的现象,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困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解决应用写作的教学困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是应用写作任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途径做初步探讨,以期对提高应用写作教学质量、持续推进“互联网+”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一、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困境

教学病理学认为,“所谓教学病或教学疾病是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的作用之下,教学结构发生异常变化或教学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以致产生很多不良影响与消极作用的不正常状态”[1],教学结构失衡或教学功能欠缺,均会产生“教学疾病”。应用写作教学系统中,在教学主体、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实习实训诸元素中,存在功能发挥不充分、结构失衡等现象,表现为学生主体地位不牢固[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新颖性不够、与社会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影响了应用写作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本科院校应用写作教材普遍存在四个缺点。一是广而杂。应用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在不同专业开设,编者期望扩大教材的适应性、覆盖面,由此带来明显的缺点,“应用写作教材在内容上贪大求全,但教学课时严重不足;……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不明显”[3]。二是窄而少。有的应用写作[4]教材,着眼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编者精减文种类型,为某个专业或专业群定向编著教材,此类教材覆盖面狭窄,内容单薄,普适性不强。三是教材内容更新慢,时代感不强。囿于教材的出版周期和使用周期较长,教材中的案例、实践训练题、项目文案写作类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陈旧。使用时间越长,教材滞后性愈发明显。四是教师整合资源积极性不高。在既定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框架内,应用写作教师推进教学改革主动性不高,缺乏整合教学资源、扩充教学内容的积极性,课堂知识陈旧,“教”与“学”脱离。应用写作在教学内容上或失之于宽泛,针对性不够;或固化、陈旧,与时代脱节,很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教学方法呆板僵化

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科高校教学更应如此。以信息技术革新为代表的第四代工业化浪潮,席卷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互联网+”与政府、“互联网+”与社会、“互联网+”与生活的融合,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制度文化。青年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积极主动融入“互联网+”。高校应用写作教师队伍理应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但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做好适应新时代的准备,缺乏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师生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对称,导致应用写作教学“面临着信息技术应用方式过于单一、缺乏融合先进教育理念和先进技术手段的主动性等问题”[5]。在教学方法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翻转课堂已经逐渐实施,雨课堂平台、尔雅课程平台正在推广,且使用率迅速提升。然而,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写作课程,其教学模式还没有明显转变,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时代感、亲和力不强。

(三)实践教学难以落实

应用写作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适应时代变化,教学根据教师主体地位进行设计,偏重于知识体系建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有效、及时评价评估,“教”与“学”失衡。周姬昌先生认为,应用写作“是指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写作教学的课程,它和一般强调形象思维的作用进行教学的文艺写作课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偏重对事物的系统分析与论述,在于以科学实验和生产技术及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通过综合、归类、分析与判断,使之形成条分缕析的书面语言”[6]。应用写作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运用广泛的课程。当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写作实践机会少,兴趣低。应用文从呈现形式来看,日常请假条、演讲稿和总结报告、调查研究等文种,其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易懂,少修辞藻饰,又庄重典雅,给初学者造成简单易学的印象。学生在被动式学习情形下,主体地位不突出,缺乏知识体系构建的主动性和实践运用的积极性,其应用写作思维能力薄弱,理论素养储备不足,条分缕析、言简意赅的书面语言运用不熟练,出现眼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写就错”的现象,久而久之,学习兴趣每况愈下。部分本科高校应用写作甚至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7]的局面。

二、“互联网+”教学改革的优势

自2015年国家推进“互联网+”政策以来,高等教育领域迅速引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发展。在应用写作研究领域,学界开始探讨“互联网+”与应用写作的融合措施、途径。中国应用写作研究会以“‘互联网+'时代下的应用写作”为2016年年会主题,全国第十五届公文学术年会以深化“互联网+”背景下的公文写作与教学研究、推动公文学科建设与发展为2017年年会主题,分别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问题。在政府、社会和学术组织的推动下,随着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明显改善,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毫无疑问,写作教师是推动写作教学改革的主导力量和具体实践者,写作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教师。”[8]应用写作任课教师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开始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通过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外出研修等途径,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讨,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经验。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5 年以来,“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互联网+”融入课程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等各环节,并取得了系列成果。《应用写作》《写作》等杂志,5年来共刊发研究“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论文30 余篇。国内高校渐次推进“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内容供给优势和方便获取特点,实施翻转课堂,打造应用写作精品课程。“互联网+”与教学进一步融合,应用写作课程出现了自媒体专业平台,张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自媒体专业平台的应用效果分析》[9]中,就“广东文秘”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方式进行了剖析,细致阐述了“互联网+”与应用写作融合的具体实践,这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在“互联网+”与应用写作的教学改革发展历程中,其代表性成果是锦城学院的教学模式,业界称之为“锦城模式”[10]。锦城学院应用写作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制作精品课程、MOOC 课程,录制微课;在教学方法上,推广翻转课堂,并制作教学应用App;在实习实训方面,推出线上实训项目,提升学生应用写作能力。锦城模式在推进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同时,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出台配套教学制度,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实现个性化教学

2018 年前“互联网+”与应用写作的教学改革,主要借助互联网的即时性、广泛性和便捷性特点,集中体现在应用写作的内容供给和手段革新方面。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融合发展,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加持,“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个性化教学的新特征。2018年以来,智慧学校、智慧课堂建设由一线城市迅速下沉,高等院校开始智慧课堂建设,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智慧、高效的课程教学。应用写作教学过程可以做到云端教育资源推送共享,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即时学习诊断与评价,实现大数据支撑下的个性化教学。应用写作可以实现“私人订制”,学生通过建设应用写作学习空间,自主制定学习内容、学习计划,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通过平台学习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学习目标的精准评估,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三)优化应用写作教学生态

“互联网+”教学改革的实施,深度改变了应用写作的教学理念、环境、模式、手段和实习实训等诸多方面,优化了应用写作的教学生态。首先是解除了师生对课堂物理空间的束缚,有效融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线上线下,创设无边界的应用写作课堂,把应用写作的理论学习、实践运用与社会、时代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学用结合;其次是解除了师生对教材的束缚。师生通过互联网高效获取微课、MOOC、SPOC 课程等多种资源,教学内容的供给更加精准,案例更加生动、丰富,教学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更加有力;再次是解除了师生对既定教学方法的束缚。应用写作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有效使用翻转课堂,通过建设自媒体专业平台App、课程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实习实训等多种途径,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有效提升课程质量。

三、应用写作教学困境的解决措施

当前,应用写作迫切需要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课堂,解决课程教学的各种困境。

(一)基于“互联网+”,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已经施行多年,但囿于教学资源开放性程度受限,教学手段落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应用写作课程的抬头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实践教学难以落到实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其教学理念体现为“以人文主义为要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多种资源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11]。通过“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可以实现三个转变,以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是由“教什么”到“学什么”的转变。课堂的主宰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既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线上主动找寻学习资源,确定学习目标。二是由“怎么教”到“怎么学”的转变。教学改革引致学习方式的改革,基于“互联网+”,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研讨、课后深化,实现线上线下、课前课后的融通,在无边界课堂中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习方式更加多元。三是由“我要教”到“我要学”的转变。教师完成授课任务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教学。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优质资源、鲜活案例和仿真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应用写作兴趣。学生主动学习应用写作知识模块,提高实践运用能力。

(二)基于“互联网+”,精准确定教学内容

应用写作推进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推送。一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广泛利用MOOC、SPOC课程资源,根据专业岗位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广泛利用优秀课程资源,打破教材、课堂的封闭性、自足性,提高学习质量。二是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知识模块,制作微课,讲授知识点,将应用写作的知识点用视频形式呈现,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课前自学应用写作的基本理论、各文种的格式规范和文本正文的写作要领。三是精准设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线上线下学习提出的各种问题、练习作业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互相讨论,解决疑惑;针对学习中存在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个性化辅导,推送相关教学内容。四是设计课程自媒体专业平台,由学生创建课程应用App,定期推送应用写作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基于“互联网+”,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互联网+”,应用写作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放了之,任由学生自主学习。在“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应用写作教师要主动在教学中引入“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应用写作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亲和力。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基于“互联网+”的广泛性、即时性、互动性特点,指导学生建造网络学习空间,有效融合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场景,探索构建线上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线上课程平台,创设翻转课堂,依据大数据技术,利用算法优先,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评价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丰富评测维度,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在线下课堂教学评测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通过学习平台开展知识学习和评测,实现平台线上评测与教师线下评测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准确、及时反馈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应用写作能力。

四、结语

“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是系统工程,教师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同时,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并建立健全鼓励高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制度体系,为“互联网+”与应用写作教学改革提供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全面提升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内容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