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合作化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重要探索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编辑及历史作用

2020-03-03

岭南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合作化高潮农业

尹 胜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广东 广州 510053)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以下简称《高潮》)一书出版于1956年1月,由毛泽东亲自主编并撰写两篇序言和104条按语,是一部被称为“合作化运动百科全书”[1]265的材料书。该书是一部生动、丰富地反映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建设和发展情况的调查文集,是农村社会学的重要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对于典型案例的选择和大量按语的撰写,寄托着他对农村的产业发展、政治工作、基层组织形式、文化教育、农业科技等方面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构想,一定意义上呈现出以“组织起来”为核心的农村治理思想的基本轮廓。《高潮》一书编辑前,毛泽东关于合作化主要基于理论上的论述,并未具有完整的经验措施。其编辑初衷主要在于,毛泽东希望借助农村中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材料启发人们进而推动合作化进程,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能够从生动而具象的材料中,了解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更好地实现“组织起来”,改善农业生产,搞好农村的属地治理。正是这种经验案例和理论表达的结合,使得毛泽东农业合作化及农村治理思想逐步明晰并成熟起来。因此,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重要环节和历史文本,具有独特的思想史价值。

一、《高潮》中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高潮》一书是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编撰的,毛泽东将1955年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胜负的一年,这一决战是通过五月、七月和十月三次会议表现出来的[2]492(即1955年5月十五省区党委书记会议、7月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和10月七届六中全会),而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也正是由这三次会议和《高潮》一书所推动起来的。[1]282毛泽东在批判邓子恢“右倾错误”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成熟的农业合作化思想,集中阐发于《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这一报告对毛泽东与邓子恢的分歧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

第一,对于农民办社的积极性分析方面,土地改革之后农民的“中农化”程度较高,邓子恢认为“中农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一般抱着摇摆态度”,“可合作可不合作的态度”[3]300-301,我国不能采用像苏联那样从富农手中没收耕畜农具,只能依靠贫农联合中农,中农的耕畜入社才能保证合作社正常生产,因此邓子恢在指导农业合作化的时候就强调稳步前进,不要侵犯中农的利益。但是毛泽东则对中农进行了阶级分析,从中分出新老中农、上下中农,认为新老中农中的下中农与贫农一样由于生活很困难或者还不富裕,因此“他们有一种组织合作社的积极性”[4]427,而对合作化真正动摇的是富裕中农。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的第一方面就是他只看见了富裕农民,而“忘记了最大量的贫农和非富裕农民”,这其实是在批评合作化“超过了群众的觉悟水平”、“超过了实际可能”的观点。因为,对于贫下中农等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前进,才能达到目的。[4]429第二,批评“超过了干部的经验水平”,共产党确实还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但是可以在斗争中去学习,每乡每村都办起合作社来,干部的经验就可以从这种实践中学习得来。第三,两者思维的出发点不同,毛泽东在报告中大篇幅地论证社会主义工业与合作化的关系、工农联盟问题,因此主张大力发展合作社来满足工业化的需要,这是从全面统领经济全局的角度看问题;而邓子恢主管农业、合作化问题,更多考虑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健康发展合作社。因此毛泽东认为不赶快上马合作社,农业的发展不适应工业化的需要,工农联盟就有被破坏的危险,而邓子恢则觉得合作社发展过快则会破坏工农联盟。第四,对于苏联集体化历史经验的理解不同,两人虽然都强调要汲取苏联由于急躁冒进而导致作物减产、耕畜死亡的教训,但邓子恢以此出发要求稳步发展合作社,避免急躁冒进。毛泽东则要求在注意速度的同时提高合作社的质量,更为强调苏联“合作化的主要工作是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四年这六年时间内完成的”,其快速合作化保证了工业化发展并完成了农业技术改造,因此“苏联所走过的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4]434,认为邓子恢是利用苏联的教训为他的“爬行思想”作掩护。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是合作化运动中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经验。其中的思想成为全党合作化的指导思想,不仅论证了加速实现合作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具体规划了实现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的具体步骤(社会革命、技术革命以及合作化基础上的工农联盟思想),还指出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处理好入社问题、整顿合作社、改善合作社经营管理、改进农业技术等具体方针和政策,反对左和右的错误,找到了合作化的依靠对象(贫下中农、党团员和积极分子)。这些对于加速合作化进程以及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都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且成为《高潮》的理论基础。此后,全国各地不断检查和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思想,并向中央报告本省加快合作化进程的详细规划。毛泽东批转了部分省委关于合作化规划的报告,并要求全国其他地区也制定相关规划。其中,对辽宁省委的批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相互关系,认为“如果不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相适应,则社会主义工业化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势必遇到极大的困难”[5]304。对河北省委关于合作化和农业增产规划的批语,要求各省“一律仿照河北办法,对自己区域的农业增产问题,经过研究,做出全面的规划,报告中央,是为至要”[5]374-375,这是对“全面规划、加强领导”方针的具体执行,也为《高潮》中关于农业发展规划内容和《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制定酝酿了条件。

二、《高潮》的编辑: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调查”

毛泽东批转各地关于合作化的报告其实也是一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在此期间酝酿出将有关报告、文章汇编成册,发到基层以具体指导干部群众的想法,最初的名称为《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编辑这部书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调查”[1]269,正如他所说,“我用十一天的功夫,关了门,看了一百二十几篇报告、文章……我就是周游列国,比孔夫子走得快,所有云南、新疆一概走到了”[6]397。编辑《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毛泽东推动合作化运动的一种独特调查,将全国各地办合作社的典型材料加以汇编,推广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以案例的形式给予合作化以具体指导,同时批驳党内关于合作化的错误观点,统一党内思想。

这部书的编辑经历了从《怎么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过程,其中包括9月和12月的两次编辑,由田家英和廖鲁言等人协助。毛泽东在他们筛选的材料基础上,进行了修改标题、文字,撰写序言、按语等大量工作。逄先知回忆,编辑过程中毛泽东“是那样认真的精选材料,认真地修改文字”,“像老师改作文一样”,在修改和拟定文章题目方面,毛泽东“改得鲜明、生动、有力,而又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引人注目”[7]51,例如,将《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改为《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将《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毛泽东十分重视文风问题,在按语中批评“有些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8]1134,明确反对党八股的文章,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也要求党内同志写文章要注意讲究逻辑、文法和修辞。[3]448《高潮》一书出版时,本想发一则新闻,田家英将稿子给他时,毛泽东笑着说:“这个消息没有用了,已经过时了”,并且对田家英说,“他很高兴,1949年全国解放时都没有这样高兴”[7]52。对于毛泽东来说,全国解放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是有思想准备的。而对于五亿个体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的经济是分散的,根据苏联的经验,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细心的工作,才能做到农业社会化”[9]1447,需要对农民进行长期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如此迅速地完成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是出乎意料的。同时,毛泽东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农民新生活的开始看得比革命胜利更为重要,正是合作化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从中看到了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希望,他才如此高兴,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对国家民族的未来都有了一定的信心。

9月份编辑的《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材料大多是1954年到1955年8月的,是从各地内部刊物、报纸通讯和党内报告中摘取出来的共121篇文章,依照地区排列目录,毛泽东为所收录的文章修改标题并撰写一篇序言和19条按语。七届六中全会印发了400本样本给与会者,各地提出需要补充一些材料,要求增选部分地区的材料和1955年夏季以后的新材料。12月,删掉样本中文章30篇,吸收新材料85篇,最终成为176篇,毛泽东为之重写了序言,并增加了一些按语,于12月27日最终完成。他曾考虑将《五亿农民的方向》放在首篇位置,并且将书名叫作《五亿农民的方向》,但田家英提出书中某些材料是反映反面情况的,不能作为方向,主张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接受了这一意见。[2]4991956年1月,《高潮》在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但此前书中关于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思想早已迅速传遍全国各地,对于1955年冬的农业合作化高潮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同时其中的办社经验也具体指导了“搭起架子来”的合作社的巩固工作。

三、《高潮》: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党内分歧与争论的一次总结

党内关于合作化问题自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一直存在着分歧,《高潮》的编辑目的之一在于统一党内思想,从内容上看《高潮》是对党内分歧和争论的一次总结。毛泽东编辑《高潮》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毛泽东希望通过《高潮》来推动地方加强党委对合作化运动的领导,制定出合作化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全盘规划,推动合作化运动。其二,以实际典型案例的形式,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营管理经验,指出合作化的方向和前景,并巩固合作社。其三,批判合作化运动中的右倾保守思想,以地方成功经验论证合作社的优越性和快速合作化的可能性,批驳党内过分强调办社条件和困难的思想,以实现党内思想的统一,加快合作化进程,带动其他战线建设事业的加速发展。因此,毛泽东在《高潮》的序言和按语中充满了批判性和政治性色彩,其目的也在于批判以邓子恢为代表的中央农村工作部在具体工作中脱离了政治,偏离了社会主义,脱离了工农联盟,其“四大自由”、解散合作社等主张都有利于资本主义,而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代表了富裕中农和富农的要求。

虽然就《高潮》整本书的内容而言,大多数材料都是关于如何办合作社的经验案例,并且集中于合作社的具体经营管理工作方面,如政治工作、劳动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妇女工作、多种经营、副业、耕牛管理、农村文化教育等。同时,《高潮》还总结了农村工作部探索的农业社经营管理经验和规章制度,其中的内容涉及改造传统农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技术水平以及农民的文化教育层面。但是,单看毛泽东所写的序言和按语,更多的凸显出其意识形态和批判色彩,反映的是毛泽东和邓子恢在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的分歧。在《高潮》两次编辑期间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被毛泽东当作“关于我们党的总路线是不是完全正确这样一个问题的大辩论”[3]433。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的报告作为会议结论,其中明确总结了党内在合作化问题上的争论和分歧,共十三点。这篇报告和《高潮》都是关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文本,而《高潮》的按语和案例可以看作为调查研究之后得到的论点和论据的综合,整本书也具有总结党内分歧和统一党内思想的意味。《高潮》汇编了各地区办合作社的成功案例,论证了办合作社并没有机械的标准,针对办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书中也推介了具体方法和经验。

第一,合作社要不要“大发展”是争论的一个主要问题。毛泽东认为,群众要求大发展,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要求农业适应工业,所以那种主张小发展的观点是错误的。[3]437广大贫农为了尽快改善生活、摆脱贫困,为了抵御灾荒,必须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合作社,《高潮》一书中关于群众组织起来兴修水利、保持水土、开发荒山的篇目有《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开垦荒地的有《台山县田美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开荒生产的经验》,抵御灾荒的例子包括《只有合作化才能抵抗天灾》《应城县盛滩乡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战胜了灾害,合理地进行了分配》《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边海乡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很多合作社通过发展多种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案例,这些都例证了合作社的“大发展”对于农民、尤其是贫农来说是必要的。

第二,合作社“大发展”的可能性问题,毛泽东批评了农村工作部强调办社条件(经验、干部)与各种困难的畏难心理。针对党内有些人认为“群众中提出的‘三年合作化’不过是幻想”,《高潮》中的《只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使全村合作化》《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等对此进行了回答,认为他们没有充分估计群众中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其次,晚解放区、山区、落后乡、灾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办社的问题,《高潮》中各省各种类型地区的办社案例充分证明,凡是条件成熟了的地方,都可以办合作社,也提到“有一些地方,比如西藏、大小凉山那些地方,现在条件还不成熟,就不能去搞”[3]437。

第三,《高潮》驳斥了“建社容易巩固难,农民太穷,资金无法筹集,农民没有文化,找不到会计;合作社办得越多,出乱子就会越多”[5]494的观点。邓子恢等认为,由于贫苦农民对合作化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他们是缺少资金、农具和耕畜的,有的人认为如果没有富裕中农的参加,这些生产上的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在人才和干部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部认为“合作社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干部的经验水平”。然而《合作社自己可以解决生产资金》一文中通过各种方法克服了生产资金困难,发动群众、干部、党团员投资,或交现金,或用肥料、草子等生产资料抵交,毛泽东在按语中写道:“在筹集农业资金方面,农民群众中间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在资金方面,国家应当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援助,例如现在已经设立的贫农基金和其他贷款。但是资金的主要的大量的部分,还是应当依靠农民自己筹集。而这是完全可能的。”[5]504合作社鼓励社员以集体开荒、开展副业生产等来筹集资金,同时国家贷款、供销社的预付款(供销社与农业社的结合合同)也可帮助合作社。案例《谁说鸡毛不能上天》形象地说明了在没有富裕中农的生产资料入社的条件下,贫农一样可以把社办好。在农民没有文化、会计和干部缺乏的问题上,很多合作社通过开办会计和干部训练班、会计合作网、互助合作网以及各种参观经验交流等方式培养干部和会计。《一个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网的经验》一文提供了培养会计的好经验,毛泽东在按语中讲到,“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问题是要迅速地加以训练,并且在工作中提高他们的文化和技术水平”[5]508。总之,正如毛泽东所说,要在实际办社过程中取得经验、锻炼和培养干部,《乡、村干部有能力领导建社》一文也相信群众和干部有能力,合作社中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第四,关于没有农业机器能不能办社也是争论的重要问题,这一点延续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关于合作化和机械化的争论,毛泽东认为应该破除这一迷信,《高潮》中的大多数合作社都是在没有机械化的条件下创办的。针对“合作化将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的问题,毛泽东在《高潮》中提倡开展“精耕细作、多种经营”、“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以此扩大劳动力的出路,不仅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还可以增加合作社收入,甚至合作社还可能劳力不足。

第五,关于办得坏的社是不是都要解散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某些少数确实不能办下去的社,可以退到互助组,但一般的所谓坏社,是不应当解散的,经过整顿是可以变好的”[3]437。这一点反映的是在具体对待办得不好的社和自发社问题上毛泽东与农村工作部的分歧,毛泽东认为只要干部领导能够跟上,就一定能够整顿好,而不是解散、“下马”来强迫命令,从而打击了干部和群众办社的积极性。《高潮》中落后乡村合作社经过整顿办好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所谓落后乡村并非一切都落后》《改造一个落后乡的经验》《一个混乱的合作社整顿好了》,在自发社问题上《错误地解散十八个自发社的教训》《一个违背领导意愿由群众自动办起来的合作社》等都代表了毛泽东的态度。

第六,对粮食紧张与农业生产形势及其原因的看法方面的争论。针对1955年春农村滥杀耕牛、农民生产情绪不稳定和农村“闹粮”风潮,农村工作部认为“如不赶快下马,就要破坏工农联盟”,并且“耕牛死亡,罪在合作社”。关于耕牛死亡问题,毛泽东认为是由于水灾,牛皮价格过高,饲料不够,还有一些是老了,应当杀了。《高潮》中的一些案例也说明问题并不在于合作化的速度,而是合作社关于耕牛折价入社、耕牛管理饲养制度不合理所导致。该书重点推荐了一些合作社在耕牛饲养和折价入社方面的经验,如《闽侯县建民农业生产合作社采取了耕牛私有私养租用的政策》《遂宁县西宁乡农业生产合作社关于耕牛折价入社和耕牛的饲养管理、合理使用的经验》《蒋在球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二分社召开饲养员会议,改进了耕畜的管理、饲养和使用的办法》等。毛泽东批驳了“农村紧张根本由于合作社办得太多了”的观点,认为1955年春季农村的紧张情况主要是由于粮食统购中的缺点引起的,富裕中农企图以“缺粮”来对抗统购统销和合作化,而真正缺少口粮的贫农反而迫切需要合作化增加生产、购买低价统销粮,只要教育农民、减少征购还是可以保证合作化的加速进行的。这是毛泽东与邓子恢在农村紧张状况看法上的重要分歧。

第七,关于中农对合作化的态度问题。在推进合作化进程中,阶级政策曾经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而在执行过程中,中央农村工作部认为贫农缺乏资金、耕畜等生产资料,过分强调团结中农,而主张对中农妥协;并“解散”合作社、强调办社条件、不批准贫农建社等打击了贫农的合作热情,对依靠贫农的政策也执行得不到位。因此毛泽东在《关于合作化问题》中依据农民对合作化的态度积极或消极,将中农区分为下中农和上中农(富裕中农),从而逐渐形成依靠贫下中农的阶级政策,这在《高潮》一书中有全面的体现。邓子恢在七届六中全会上的检讨也承认是他“缺乏正确的阶级分析,未把新中农的富裕阶层划出依靠对象之外,而笼统地把所有新中农都列为依靠对象,导致各地过早吸收富裕中农入社,增加办社困难;另一方面,又不加区别地把富裕中农的动摇性看成所有中农的动摇性,把富裕中农的自发资本主义思想看成所有中农都有这种思想,从而产生了对新老下中农倾向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估计不足”[1]250。

第八,合作社的优越性和高级社问题。毛泽东不认同“合作社只有三年优越性”的观点,“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探索出的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的战略,即便合作社初期发展遇到了混乱,天灾等导致了困难,合作社的优越性必定会随着经营管理的提高而进一步彰显出来,合作化也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合作社连年增产、合作化抵抗天灾、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的事实也论证了合作社的优越性。关于高级社问题,《大社的优越性》《高级社利益最大,而且并不难办》这些篇目详细介绍了高级社的优越性和办高级社的经验,展现了毛泽东对高级社的态度。

四、《高潮》的历史作用:既反“左”又反右

《高潮》的编辑与《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两篇文献有直接的联系,《高潮》中的案例就是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分歧的总结和例证,其中的思想在两篇文献中都有全面的反映,而合作社经营管理和巩固的经验就是为了使合作化健康地发展。《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已经强调“必须一开始就注重合作社的质量,反对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偏向”,发展合作社“必须事前做好许多的准备工作”,“看一批合作社建立起来以后能不能巩固,第一就看建社以前的准备工作是不是做得好,第二就看建社以后的整顿工作是不是做得好”[4]425-426,毛泽东所要求的做好建社和整社工作,这些经验和措施全部都包含在《高潮》中。

毛泽东在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我们要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既反对‘左’,也反对右。”[2]361在合作化运动中也是如此,在大力批判右倾的同时,毛泽东提出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掌握运动发展的情况”,“情况不对,立即煞车,或者叫停车”,“省、地、县都有煞车的权力,必须注意防‘左’,防‘左’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机会主义”,要求发展合作社时“要比质量,比规格。数量,或者速度,有前面所说的那个规定就行了,重点是比质量”[3]439-440。质量的标准是要增加生产和不死牲口,因此工作中就要遵守自愿互利的原则,要有全面规划和灵活的指导。毛泽东也预计到某些地区可能出现“专喜欢数量,不爱好质量”的“左”倾错误,指出,我们虽然反对无穷的忧虑,反对数不清的清规戒律,但是必要的忧虑,必要的清规戒律,必要的停顿、间歇、煞车、关闸,是完全应当有的。[3]447因此,中央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中专门强调“合作社的发展工作要同合作社的巩固工作互相结合,只顾巩固而不顾发展,否认合作社数量的增加将会促进合作社质量的提高,或者只顾发展而不顾巩固,单纯地追求数量而不注意质量,这些都是片面的、错误的”[3]453。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关于农村工作的季节安排问题的指示》中指出,要大力完成整顿合作社的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合作社的管理机关,建立和健全劳动组织,做好生产规划,做好生产工具和生产资金等问题上的互利安排,制定社章,做好冬耕冬种和积肥工作;毛泽东主张一年中只用秋季完成建社工作,其他各季都是整顿和准备发展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基本上避免由于漫无限制而引起的“左”倾错误;要求全国各地从现在起,主要是合作社的质量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问题已经引起全党注意,而质量问题则还没有引起全党注意。[5]428-430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毛泽东心中,批判右倾的同时,合作社的整顿工作和发展建社是同等重要的,改善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包括劳动组织、生产计划、财务管理等工作是具体的,意识形态上的反右是无法取代这些具体工作的,相反思想上的反右倾恰恰是为了提高合作社发展的数量和质量,《高潮》一书的落脚点在于以实际经验巩固合作社。

《高潮》一书虽然在按语方面反右的内容比较突出,但不可忽视其反“左”的内容。其中关于“勤俭持家、勤俭办社、勤俭建国”,“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尤其是关于建社和整社的经验案例,对于防止盲目追求合作社数量和合作化速度,保证合作社的质量和巩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潮》一书是“既反‘左’又反右”的文献。虽然学术界认为《高潮》一书出版之后的历史主旋律已经是反右、大讲阶级斗争,这本书也成为此后农村政策上一路“左”倾的肇始者,在这种大的政治氛围下附带地讲一下“防‘左’”其实意义并不大。但是《高潮》中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思想,关于如何经营管理好合作社,关于农村发展和治理的思想,关于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这些合理内容对于毛泽东时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左”的危害。

《高潮》是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毛泽东所写的按语中尖锐的批判性和明显的倾向性反映出当时党内关于合作化问题的分歧,从中可以感受毛泽东农治实践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毛泽东通过撰写这部书的序言和按语,推动了合作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本书的广泛发行,其中着重对合作社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推广,帮助农村干部更好地掌握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和管理方法,对于巩固合作化发展的成果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保障了农业合作化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实现而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和冲突。此外,《高潮》一书所推动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带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此基础上,三大改造的完成比预计时间大为提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书中的一些思想超出了农村而在社会各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书中关于农村发展规划方面的材料寄托着毛泽东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在两次编辑期间毛泽东通过南方视察和农村调查,议定出了《农业十七条》,其后发展成为《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成为第一个以合作社为核心全面规划我国农村发展的蓝图,可以说,《高潮》与《纲要》共同构成了新中国第一个“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24日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农业合作社是发展方向”,《高潮》中关于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推动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都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合作化高潮农业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合作化时期农村劳动管理研究的三个维度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百折再看高潮来
『四化』助推学雷锋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