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年小忆

2020-03-02李素清

牡丹 2020年3期
关键词:兰溪舅妈金华

李素清

外婆家不远,有一处稍为显眼的建筑,那是一座石拱桥。桥不长,桥身中间上刻有三个字:桥下荷。可桥下的一条溪流,几乎是常年干涸,又哪来的荷?每每,我带着这样的疑惑,还没有找到答案,便已到了外婆家。

那时,外婆家的日子和所有农户一样并不富裕,外孙前来拜年,可是要吃鸡腿的。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吃汤团,我们老家叫“圆粿”,外婆叫“汤头”。

洁白的薄薄的黏嘴的糯米粉皮,青菜(俗名落汤青)炒肉的馅,咬一口满嘴清香,红红的酱油汤热气腾腾,碗里漂浮着大滴的油花和葱花,香飘四溢,鲜美无比。年纪尚小的我也能吃十多只,一碗不够再添,肚子撑得鼓鼓的,像一只大肚青蛙。

吃完“汤头”,外婆、舅妈便开始发红包。外婆皱皱巴巴的手将红包塞进我們新衣口袋,嘴上说“阿婆一点点”。因为我们还小并不知道客气,理所当然地接受。接着舅妈也塞来红包:“舅妈一点点,明年发财了再多包点。”

吃完点心又接受了红包,便是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因为还有二十几里回程的路要走。刚走出村口无人处,我和老三就迫不及待地掏出红包,拔掉插在红包中间的柏叶,扯掉红纸外壳,一张带着油墨香味的淡绿色贰角纸币赫然眼前,捏着钞票轻轻一甩,簇新的纸币在乡间小路哗哗作响,那美好的清脆声令兄弟们格外欣喜,因为舅妈的红包比上年多了一角。“舅妈不是说明年发财了多包点吗?再多点的话该是几角呢?”于是又迫切期盼着下一个新年的到来。

兄弟们就在这样年年的期盼中慢慢长大,我小学快毕业了,在接受长辈的红包时开始有了矜持的神态,不自然了起来。

忘了是四年级或五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老师居然将我们带到兰溪县城。我这个山里人第一次到“城市”去玩。我们的颈脖都系着红领巾,长长的队伍一下火车就被拥挤的人流给冲散了,不见了老师和同学,心里紧张得不得了,因为在村里从没见过那么多的人,好在老师在车站出口等着走散的学生。

听大人说,从前有一对父子,父亲是兰溪县令,儿子是金华知府,虽然儿子比老子官大一级,但还得给老子请安。这便是“小小金华府、大大兰溪县”的由来。

这个故事,在四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孩子的思维世界里,根本没有父子当官及官大官小的概念,更不会明白金华府和兰溪县的区别。那次游玩,只依稀记得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和人流的喧闹声。我无法确定这喧嚣的声音中有没有舅舅在内,因为舅舅也是“鸡毛换糖”的小商贩,外婆、舅妈给我们簇新的压岁钱就是舅舅这样辛苦赚来的。

外婆家留给我童年的美好印记还有铁路和火车,因为外婆家就住在铁路边。每次去拜年,铁路是必去的游玩景点:数枕木、扔石头、比赛走铁轨……玩得不亦乐乎。表弟来叫吃饭、吃点心也不愿离开,弄得脸上、新衣服上尽是铁轨连接处沾来的油污。遇上隆隆的列车声响起,路边干农活的村民会拖长音大声呼叫:火车来了!快点下来!

这口音太亲切,尽管时隔多年,我也不可能忘记这亲切而熟悉的乡音。因为,外婆家的一切是我快乐的童年大部分,外婆家乡的村民分外亲。以至于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每当听到有这样乡音的人来我处办事,我总是给予最热情、最优质的服务,并以纯正流利的兰溪方言与之交流。

如今,外婆早已驾鹤西去,但每年正月初二拜年的习俗一直没变。不过,给外婆拜年的地点从家里换到满是草丛的坟上。望着田野开春刚泛的草绿和横亘的铁路,凝视着虔诚敬献在外婆坟前的三柱袅袅青烟,伴随着思亲伤感的清泪,总会想起外婆亲手做的“汤头”,还有插着柏叶的红包。

猜你喜欢

兰溪舅妈金华
张金华
畅游“水乡古镇”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岁朝清供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我的舅妈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可爱的舅妈
可爱的舅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