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路径探索
2020-03-02黄克勇
●黄克勇
2016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 号)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的权限,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对此,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积极推进各项“放管服”改革政策的落实,为高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实现科技兴国提供坚实保障。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情况
在当前环境下,国家相继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政策,正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2017 年,由教育部、中央编办、发改委、财政部和人社部等几大部门,联合印发了教政法[2017]7 号文件,其中包含了八款二十条,针对高校科研领域中的“放管服”改革情况进行探究,对于其中存在的有关学科专业、岗位编制、薪酬分配以及内部治理等问题都给予了相应的意见。2018 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中,也指出科研人员要扩大自主权、减少审批程序的要求,这样能够使得科研人员的工作更加轻松。在实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涉及到方方面面,只有结合具体情况,针对各项经费标准来制定完善的应对策略,并在“放管服”改革精神的指导下优化各项工作,以此来强化和改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从而确保高校科研工作中有序良性发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表现
(一)科研与财务工作者之间出现目标博弈
高校的科研经费是通过科研立项后,由科研主管部门将科研经费划拨到高校财务部门中,其能够为科研项目有效开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校的科研经费,是划拨到项目团队的。科研人员会以报销的形式,在高校财务部门获得相应的资金。对于项目主管部门以及科研团队间,出现资金主管单位,也是对科研经费进行审批的单位,对于其中部分应直接交到团队的科研经费,却要通过严格的报销流程,这样产生浪费科研时间的现象,而且,不同的高校间其财务部门一般会在事前规范科研经费收支,制定较为严密的报销审核的制度,如报销时都要有明确的发票、刷卡证明等,而且报销中各类规定也非常严格,对于这样的间接科研经费管理的形式,会耗费科研人员的精力,使得很多科研人员被约束在发票、报销等流程里。而且财务人员注重的是降低财务风险、审计风险等,会选择更为严格的报销流程,而科研人员注重的是创造更新及科研时间价值,其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间的目标相背离,这样将会导致科研经费在使用上出现矛盾,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二)欠缺有效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
在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会涉及到高校中很多的部门以及业务,其项目在申报时也要通过科技部门报备,项目科研经费在审批时也要财务部门的支持,科研设备要在国资部门进行登记等,而因欠缺完善的科研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部门间的科研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这样将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处理方式,带来严重的信息孤岛等问题,不利于科研部门工作有效开展。另外,一般都是由科研人员在各个部门间开展数据传递,此过程费时费力,而且同一份材料需要送到几个不同的部门,这使得科研服务的过程较为落后,会带来较大的科研成本。主要依靠人工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徘徊,不但浪费时间,而且由于彼此之间信息的隔绝,极容易导致矛盾。而如何才能有效地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展示出网络技术在当前环境下的优势和作用,应建立能够连接各个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增强整体的管理效率,帮助各部门间加强沟通,为科研工作者工作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科研经费内控管理有待改善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中存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有待改善的表现,其主要就是欠缺专职内部控制的机构以及工作者,而对于极少部分已建立了科研经费内部控制机构和制度的高校,也只是形式化,欠缺实质性的内容,未能将其本质作用有效展示出来,并且在国家层面,也未能形成更为系统且全面的指导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和相关策略,从上至下对科研经费管理中欠缺良好的风险防控对策。而且,在高校中的科研业务流程中,存在着“走过场”的表现,很多高校为实现事前控制风险问题,会形成常态化的自查、随机抽查等策略,可是从整体角度来讲,存在着不严格的表现,而且制度执行人也会因人际关系等,会在自查、抽查等工作中存在形式上的问题,存在未能深化调查和有效资金安排等问题。这样的走过场行为,虽然能够短期实现科研人员时间的节约,可是从长期角度来讲,小问题也会对项目研究流程带来严重影响,甚至会对单位学术氛围带来负面问题,最后会引发不正之风,不利于高校良好发展。
三、“放管服”改革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完善的主要策略
(一)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岗位及流程
以往高校科研报销流程,使得很多科研人员在报销工作上花费了很多时间,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应通过明确自身边界以及职能,对财务工作进行扩展,并渗透到科研业务工作中,形成完善的财务数据生态系统,并建立明确的财务综合服务部门,提前开展财务服务工作,并帮助广大科研人员有效开展前期项目准备以及后期报销的业务。要通过设置财务助理、学术助理等相关岗位,为财务和科研工作者之间提供一个良好的中介,由此平衡二者间关系。对于科研项目中,发现财务问题时,其财务部门因自身工作性质和人员数量等,难以实现时刻重视项目组的资金使用问题,也难以实现时刻解决项目组财务问题的现象,对此,要配备相应的科研财务助理,使得科研项目顺利开展能够带来明确指导以及帮助,把科研人员从“会计”的角色中解放出来,减轻高校和科研人员负担,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实际工作就是,为科研人员提供专门的行政人员,主要就是开展为科研人员解决除了研究科研成果之外的工作,可以说是财务与科研工作人员间的协助方,以此降低二者间摩擦和问题,为增强工作效率提供保障。虽然表面会出现行政成本提升的表现,但从长远角度来讲,这些成本的提升要比因其他因素带来的科研收益的提升来说是非常少的。
(二)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共享体系
同注重企业财会业务一体化建设一样,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也应注重信息化的建设,建立科研和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能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进行融合,实现信息“孤岛”问题的有效解决。当前大部分高校财务部门以及科研部门中包含的科研经费信息,相互间是独立的,只有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平台,才能实现两部门间信息有效共享,进而增强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而要想高效、便捷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就应增强科研经费使用的效率,进而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创建科研信息共享的平台。对于该平台,要能够针对高校中的科技部门、财务部门以及国资部门和科研人员等多个角度进行入手,达到高校中所有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进而为科研人员更为有效的简化流程、优化服务而提供保障。另外,要想保障科研信息的共享平台实现有效运作,那么就应形成与科研信息管理平台配套的制度和管理体系,以此确保高校的科研项目信息都能在此平台上得到有效运用,增强项目查重以及杜绝重复申报情况的出现,进而确保科研资产进行有效利用,科学有效地强化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管体系进行优化
针对当前“放管服”改革中的简政放权,不是放松监督管理,而是为科研人员带来更多权利的情况下,也要更好地完善其内部的控制制度,并在当前高校中形成内部控制机构,并在专业审计人员的协助下落实各项工作,从而对科研中重要环节上,开展风险评估以及风险管控,确保科研经费在使用上更为科学且有效,进而更好地增强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另外,对于高校中存在的“走过场”问题要进行严格检查和管控,并保持抓到就严惩的原则来开展工作,控制监管不严等问题出现,杜绝高校出现不良学术的现象。而且,也要严格的控制其监管执行力度的提升,不是注重对科研项目检查的次数,而应该是重视科研活动审计、财务检查中满足科研规律,推动项目管理从以往注重数量、注重过程而转变为注重质量、注重结果。最后,也要防止不合理运用科研经费的行为出现,从根源控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以科研人员自身角度为出发点,强化其道德修养,增强科研人员责任以及诚信的意识,而对于那些严重违反科研诚信要求的情况,必须要进行终身追究和联合惩戒等。
(四)制定完善的高校科研经费激励机制
以财务风险管控为基础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激励机制,主要是针对满足科研创新活力、科研产出效率要求的对策,更是降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压力的重要过程。其高校财务部门要积极地展示出会计业绩评价以及会计激励的功能,通过解决科技成果转变的最后障碍,有效地调动其科研单位以及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杜绝学术腐败问题的出现。高校应建立灵活的绩效激励制度,各部门联合推出科技创新基金,对从事重大科研课题、有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对此,制定完善的科研项目激励机制,可以是资金激励或者股权激励,以此增强科研人员的参与积极性,为科研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总之,在“放管服”改革环境下,高校应注重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效果,通过不断制定和完善管理体系,科学有效地管控在科研项目经费,并确保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真正为高校科研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