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善恶与灵魂的救赎
——解读《嫌疑人X的献身》的影视改编

2020-03-02许清泠

剧作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圭吾东野原著

■ 许清泠

在推理文学盛行的日本社会,小说家东野圭吾以其与众不同的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推理学界不可替代的存在。完美、理性常被视为这位天才人物的标签和注脚。显然,东野圭吾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创作题材新颖,涉猎广泛,文字质朴却精准,直击人心。从1986年至今,30余部作品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甚至被搬上话剧舞台。其作品中《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秘密》等更是被法国、韩国及中国等多次翻拍,实现了跨地域、跨语言的改编。

《嫌疑人X的献身》之于东野圭吾,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为作者斩获了日本国内大众文学的最高荣誉——直木奖,奠定了其在推理学界的地位,也凭借布局精巧和情感共鸣,赢得海外市场的青睐,多次实现了跨文化的影视改编。2008年,这部热门的IP创作首次被搬上了大荧幕,由西谷弘导演,福山雅治主演,拍摄制作精良,演员阵容豪华,一经上映,便在日本国内引起广泛讨论。随后几年间,也多次被其他国家翻拍。2017年,由苏有朋执导,王凯、张鲁一主演的中国版《嫌疑人X的献身》在华上映,仅21天的放映时间就取得了票房破四亿的成绩,实现了小成本类型电影的逆袭。本文将以2008年上映的日本版《嫌疑人X的献身》为例,通过故事格局、叙事风格、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精神内核以及细节刻画等几个方面着重分析这一影视改编与原著的互动关系。

影视改编的核心并非取决于它将如何复制原作品的内容,而在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保留最初的素材。一般而言,对影响力极大、文学造诣较高的作品,改编者们更倾向于遵照原著,以获取更多受众群体的支持。

通过原著及电影的对比不难看出,日本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的改编原则基本上是忠于原著的。一方面,原著本身经得起推敲。故事结构完整严谨,细节刻画到位,全书充斥着对社会、人性和善恶的深刻反思,电影的艺术诉求大多能在原著中找到映射。另一方面,由于原著已取得一定成就,得到广泛传播,拥有了庞大的、忠诚度极高的受众群体,不恰当或过度的改编很可能降低读者群体的好感度,从而对票房和口碑造成双重打击。因此,在原著本身已十分出色、广泛传播的情况下,还原原著对影视产品是极为有利的策略。

一、故事架构及场景的还原。电影开篇,长达4分钟的多次镜头切换展示了主人公石神哲哉清晨上班前的运行轨迹:公寓、新大桥、游民聚集区、弁天亭、学校。日复一日,乏善可陈,只有新出现的游民“技师”成为一成不变的场景中唯一的变量。这段情节完全忠于原作开篇的叙述,不仅交代了人物性格,构建了电影的空间感,也利用变量人物,设置伏笔,奠定故事发展的基调。而作为推理作品的核心——案件,东野圭吾以正叙的方式,在全书第二章就进行了描写,交代起因、凶手、案发过程等,一气呵成。在日本版电影中,导演并没有为了设置悬念而刻意将这段情节推后,它依旧出现在电影前半段,这其实有悖于传统推理作品的情节开展。一般而言,作案过程的推演和凶手的揭示往往带来悬疑电影的高潮,而本电影则反其道而行,开宗明义,凶案细节一览无遗,这种“剧透式”的拍摄手法反而更具迷惑性,更刺激观众的好奇心。

二、人物形象、人物关系的延续。影视改编的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物的把控。当文字形象被转化为视觉形象时,如何使受众不产生疏离感和不可接受感,是值得被考量的问题。就此而言,日本版《嫌疑人X的献身》的角色设定无疑是成功的。无论是面容端正、傲慢自负、逻辑缜密、善于思考的物理学副教授汤川学,还是不苟言笑、冷漠偏执、远离社群、不修边幅的“数学机器”石神哲哉,抑或是背负着生活枷锁、逆来顺受、怯懦柔弱的悲情女性花冈靖子,都高度符合原著人物的侧写。在处理人物关系上,导演通过对细节的把控,在镜头下将同为天才学者的汤川与石神之间的较量、对比和惺惺相惜以及石神对于花岗超越男女情爱的深刻而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深层诉求的统一。影视改编的核心,在于是否继承或颠覆原有文本的主旨内涵和原作者的精神诉求。原著通篇围绕救赎与自我救赎、善意与恶意、法律的边界等深刻话题进行解构分析。东野圭吾十分擅长构建极端的情境,利用极端的矛盾冲突和极端的人物心理审读社会创伤,咀嚼人性多面性。事实上,在后来韩国版和中国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原作所营造的巨大的虚无感和绝望感或多或少被淡化了。当然,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跨地域的影视改编为迎合本土消费群体的艺术审美情趣而重构格局亦是人之常情。而日本版电影却将这种悲情意识贯彻始终,这恰恰映射了日本传统文化中“菊与刀”的哲学观点。另一方面,如学者于忠民所言,原著的叙事中,时常流露出唯精英主义倾向,这些也在电影中通过人物的对话、行动及思维方式体现了出来。

四、细节重现直击人心。电影对于原作的致敬,体现在对细节的精确把控和完美呈现上。汤川起初联系石神,并非因为疑虑他参与作案,而是源于昔日同窗的身份和同为天才的共鸣。他眼中的石神应是冷静、理性、不被外表所左右的,然而当他们经过玻璃旋转门,石神(演员神态展现出困扰)却不经意间说:“你看起来还是这么年轻,和我大相径庭,你的头发也很稠密。”爱让他变回一次普通人,也为后续情节发展、汤川介入调查埋下伏笔。另一点睛之笔,是尾声处石神的情感宣泄:“他发出野兽般的咆哮,咆哮里夹杂着绝望与混乱的哀号,那咆哮,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汤川从石神身后将双手放在他肩上。他继续嘶吼着,草薙觉得他仿佛正在呕出灵魂。”在电影尾声,这段情节被高度还原,事实上音像化的内容与文字内容相比,对于观众的情感冲击力度大大提升。当然一部分要归功于演员极为细腻的表演。其精湛演技可圈可点,情感迸发后的失控与先前高智商、客观、冷漠、置身事外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令观众始料未及。

谈及对原作的忠诚度,也并非意味着电影要亦步亦趋。适当的删繁就简和情节调整,能够在有限的放映时间内高效率输出电影的价值和意图,迎合观众口味,出其不意。例如,原作中警方调查人员草薙是汤川昔日同窗及挚友,而在电影中,导演将其替换为女性人物内海薰,在维持人物原有参与程度的条件下,其与汤川微妙的情感走向更加迎合消费者喜好,也使这位科学怪人更富有人的气息,长远来讲,也为伽利略系列影视改编的联动性进行了铺垫,可谓是锦上添花。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而来,影视行业飞速发展,中国商业电影市场也开启了推理悬疑类作品的探索。由于本土推理行业尚在起步,大量文本良莠不齐,对于改编者们而言,与其冒险采用尚未接受时间沉淀和市场检验的国产网络文学,他们更热衷于对海外成熟作品进行跨地域引介。而在外来作品的本土化进程中,如何能在保留原著精神和适应本土主流价值观以及观众需求之间寻求平衡,是所有改编者们应当首要面对的问题。

猜你喜欢

圭吾东野原著
东野稷驾马车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东野稷败马/《庄子》
拔牙
蓝鸟
一言堂
东野圭吾《绑架游戏》将拍网剧
水家乡
东野圭吾自传《我的晃荡的青春》披露少年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