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
——基于从组建中财委到领导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考察

2020-03-02徐子杰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陈云财政思想

徐子杰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的经济思想,学界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传记类作品①在对这一时期陈云的生平进行介绍时,也涉及陈云的相关经济思想。陈光林所著《陈云经济思想研究》②一书对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的经济思想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而金邦秋的《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研究》③一书论述了新中国成立后陈云的经济哲学思想,包括“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构想和作为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理论支点的国情论、国力论、综合平衡论等。还有戴坤的《陈云指导上海经济恢复的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2)》④则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陈云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经济的恢复所做的贡献以及新中国成立前三年陈云的经济思想。结合其他学术成果检视对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陈云经济思想的研究,从中财委组织职能的角度进行的考察还不是特别多见,对这一时期陈云关于军事胜利与经济稳定二者关系认识的探讨还有进一步深入的空间。除此之外,对于国情论、国力论和综合平衡思想这三大陈云经济哲学的理论支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初步形成也还能够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对于这一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在经济新常态下的时代价值也值得更多的挖掘。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决定设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中财委),来负责总体领导新老解放区的财政经济工作,保障新解放城市的物资供应和维护解放区的经济稳定。1949年5月11日,陈云从东北到达北平,主持中财委的筹建工作。7月12日,中财委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财委改称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以下仍简称为中财委),陈云继续担任主任一职。新中国成立前后,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中财委的职能持续扩大,陈云的经济思想依靠党中央的权威、通过中财委的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实施。梳理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于理解这一时期党如何在经济上取得胜利、如何在城市站稳脚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首要保障军事需要,维护解放区的经济稳定

还在东北任职的时候,陈云就对军事胜利的首要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陈云说:“不打倒国民党就没有出路,这是历史做出的结论。”[1]257陈云通过回顾国共分裂后二十一年的历史,揭露了蒋介石和国民党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以及十年内战期间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残酷的迫害和屠杀、“九·一八”后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全面抗战时期对日本侵略者实行消极的抵抗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在国统区镇压民主人士和各界民众的丑恶嘴脸。国民党官僚资本与资本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压迫着中国的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而只有“消灭了反动派,我们才能全心全意来发展生产,建设我们幸福的将来”[1]279。也就是说,只有人民解放军通过连续的军事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之后,才能拥有一个能够一心一意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的大环境。

陈云认为,军事上完全打倒反动派是全国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前提条件。1949年8月8日,陈云在上海财经会议上表示:“目前全国财政经济在困难中,尤其是南线更加困难。这是胜利中的困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困难,要靠军事上的彻底胜利。”[2]1陈云认识到,只有在军事上早日彻底消灭国民党的军队,全国才能早日真正统一,扭转财政经济不利局面的通盘行动才能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进而方能够节省巨额的军费开支,从根源上消除为了保障军需所造成的货币超发、通货膨胀状态。1950年3月,陈云在《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一文中表示:“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必须保证军队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开支及恢复人民经济所必需的投资……其原则是先前方、后后方,先军队、后地方。”[2]67在这里,陈云明确了保障军事需要尤其是前方战事需求的首要性和优先性。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在全国解放区的经济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各级干部群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保证了人民解放军的军需物资供应。如此解放战争的各条战线才能捷报频传,蒋介石划江而治的幻想也被彻底粉碎。陈云清醒地认识到,没有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就难以获得全国范围内的经济稳定。

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解放区的面积迅速扩大,天津、北平、上海等大城市也接连得到解放。由于十多年来战争的破坏和反动派所实行的货币滥发和财政赤字政策,各新解放大城市的工商业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不少基本物资供给十分困难,纸币失去信用,银圆、黄金和外汇的价格畸高。交通阻断、产业萧条、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是当时各新解放大城市的普遍状况,也是全国许多解放区的缩影。能不能解决这个严重的危机,是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关系到人心向背的重大问题。我们既不能做李自成,也不能犯与反动派同样的错误。陈云认为,解放区的经济稳定必须实现,特别是大城市的经济危机必须首先克服。上海是当时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工业(尤其是轻工业)和资本特别密集的地方,上海的经济状况在全国而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导向作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以后,上海严重的经济危机成为中共中央必须率先解决的问题。陈云在担任中财委主任以后,也是首先赶赴上海,调研上海的经济、市场问题和组织召开有各大区财经部门领导参加的上海财经会议,以求集思广益地处理上海的经济危机以及讨论全国的财经问题。中财委这个组织成立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打胜一场解决上海经济危机的“淮海战役”。

在1949年8月8日的上海财经会议上的发言中,陈云系统地总结了上海所面临的经济困难,包括帝国主义对上海的封锁问题、工厂搬家问题、粮食和棉花供应困难问题、运输能力不足问题、工厂开工率低问题以及财政、物价和货币金融问题等数项。对于每一项问题,陈云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的思路和要求。陈云认为,要以全国的力量帮助上海度过粮荒、煤荒和棉荒;要妥善地处理运输问题和进行列车的合理调度;上海工厂的主体部分不搬迁并力争上海主要行业的开工率达到三分之二以及应该使用全局观点来考虑维护上海的金融稳定。陈云的这些观点,是他在对上海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所提出的。这些观点和举措可以说是完全切合实际情况的。在陈云的领导下,上海市军管会严厉地打击了1949年6月的银圆风潮,中财委也按照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对供应上海的物资的综合调配。这些措施大大地缓解了上海的物资供应紧张,上海的物价和经济形势逐渐趋于稳定,工业生产逐渐恢复。人民币成了上海的主要流通货币,各种投机活动大大减少。陈云应对上海经济问题的大部分方法和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大小城市。陈云还认为,在应对城市经济危机的同时,还要进行密切的城乡交流、内外交流,开展区域自由贸易和国内汇兑业务,都有助于整个解放区尤其是新解放区的经济稳定与恢复。在中财委的宏观领导下,各项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得到了有力的推进。

陈云着重强调修复和发展交通运输对于解放区经济恢复的重要性。由于旧中国国贫民弱的国情和连年战争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交通运输业的状况可谓糟糕,以至经常出现运费超过货物本身价值的怪现象。不论是道路如铁路和公路,还是交通运输工具如火车、客车和轮船的数量和状况都远远地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需要。陈云说:“运输是全国经济的杠杆。我们要重视水路运输,支援铁路运输的恢复和发展。”[2]171949年11月,陈云又在第一次全国交通会议上发表了自己对于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看法。陈云认为,一方面需要抢修道路、修复破损的交通工具,争取各条铁路干线的早日贯通;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交通工具的组织和使用,包括现代交通工具和传统的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中央交通部要领导组织工作,下级单位也要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陈云强调,各系统和党内外的交通人才增强合作以及公私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来共同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是必要的。在陈云看来,中财委必须把恢复和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国民经济恢复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陈云对解放区农业的稳定和发展也十分关注。长期以来,党和人民军队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公粮的征收,农业稳定具有突出的财政上的意义。由于旧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农经济特性、多年以来战争的损伤、天灾的频繁以及交通的不便,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的农业生产并不发达,粮食供应也并不充足,以至于粮食常常取代纸币成为商品交易的硬通货。陈云对这个国情有着深刻的认识。陈云认为,无粮不稳,群众吃不上饭就不会安定。中国共产党只有解决广大群众的吃饭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真诚拥护。1949年,华北各地遭遇了严重的水灾并伴有其他自然灾害。据陈云计算,估计全区收成约六成左右[3]。为了应对此次灾情,陈云和中财委一方面组织从东北和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支援灾区,一方面督促各地党政部门组织与动员灾区群众生产自救,最终比较平稳地度过了这次灾荒。陈云还主张利用工业和科技来扶助农业生产,采取兴修水利、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改良农具和推广农药以及举办国私合营农场等举措来振兴农业和农村。陈云认为,一定要努力推进农业的发展,力争根本扭转旧中国常年从国外进口粮食和棉花的状况,节约相应的外汇支出。这一时期陈云领导下的中财委,实质上主导着全国的农业工作。

二、促进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转移经济工作的重心

随着人民解放军各条战线的大获全胜,各解放区连成一片的趋势愈发明显,陈云也日益感觉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1949年6月18日,陈云即以中央财政经济部的名义给各地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发电征询对统一外贸管理的意见。1949年8月8日,陈云在上海财经会议上发言说:“明年我们有了四亿几千万人口的统一的地区,这是民国以来任何时候都没有过的。军事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否则,各项工作就会落后于形势,处于被动。”[2]10而在各项工作中,最突出的就是财政经济工作。在同一发言中,陈云提出了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对于公债的发行,陈云认为:“发公债各地区动作要一致,否则此宽彼紧,有人会钻空子。”[2]7也就是说,各解放区如果不能实施一致的公债发行政策,就会被某些投机分子所利用。这在客观上提出了统一公债发行政策的必要性。在1949年8月15日上海财经会议的总结发言中,陈云进一步提出了多项即将实行的全国统一的财政经济政策,包括成立统一的花纱布公司和土产公司、建立统一的货币发行库以及税目、税率和食盐外销的统一管理[2]14。除此之外,陈云还认为必须加强经济和市场管理的计划性。公债的发行需要和货币的收放结合起来,公债各个月发行的时间和数量则根据情况灵活地进行控制。还要研究工农业产品的比价,使之达到比较合理的程度。如在银根紧时,可以多投放一些票子来收购物资,同时调整工农业产品的比价[2]11。黄金和美金的收买数量也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各地区大宗物资的调拨,要经过中财委[2]16。陈云认为,我们要善于应用这些调控经济和市场的手段,使其服从一个目的,即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金融、物价保持良好的状态,保证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供应[2]12。在陈云看来,中财委需要在领导财政经济统一的工作中发挥中枢性的领导作用。

陈云认识到,无论是中财委还是各大区财委,其工作范围都是很广泛的,其职责也很重大,担负着领导财政经济工作以及加强经济和市场管理的计划性的重任。为了使中财委和各大区财委的职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一方面需要完善组织机构的设置,另一方面需要配备优秀的干部,党内和党外的优秀人才都要合理地抽调和使用。陈云说:“我们今天面临的是管理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局面,必须吸收党内外各方面有知识的人来共同工作。”[2]19在陈云看来,广揽人才是中财委和各地财委必须实行的干部和人事政策。中财委组织的稳固和领导财政经济统一的职能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优秀的干部和人才。

1949年12月28日,陈云在回复华东财委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了财政经济需要统一管理的思想。陈云一方面指出,在开支方面,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和大行政区的开支按月由中央主要通过货币发行的方式进行划拨;另一方面指出,在收入方面,公粮、税收均在县、市、省的手里,收入的多寡、迟早,中央无法确实掌握。而公粮变卖及现金税收,又恰恰是今后按月按季回笼货币的主要手段[2]48。陈云认为,财政收支不统一的矛盾,不仅不利于削减巨大的财政赤字,而且在应对金融、物价风潮和回笼货币时会遇到大的困难。而此时除东北以外的其他解放区已经实现了币制的统一,国内汇兑和交通也已经通畅,具备了实行全国解放区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基本条件。正如陈云所说:“应该克服统一中可能出现的小困难,避免由于不统一而产生的物价混乱等大困难。”[2]48

1950年3月3日,陈云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由政务院第二十二次政务会议通过。在该决定中,陈云指出了当时国家财政经济面临的数项严重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若干条解决问题的规定。陈云指出,当时国家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以下困难:(1)由于军队人员的增加和对旧人员的基本留用,全国脱产人员过多。(2)部分地区上一年秋规定征收的公粮未征齐,实际税收收入不如预期计划。(3)全国财政收支不统一。(4)通货膨胀和物价波动亟待制止。为此,陈云提出了以下解决困难的措施:(1)成立全国编制委员会和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委员会,由中财委领导并负责全国各部门、各单位的编制问题和仓库库存的清查和调度问题。(2)一方面厉行节约、避免浪费,另一方面把全国各地区所征收的公粮和税收统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调度和使用,只有地方附加粮和经过批准征收的地方税除外。(3)各地国有贸易机构业务范围的规定和物资的调动,均由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统一负责[2]66。(4)所有公有制企业和合作社不仅必须按时纳税,公有制企业还须将折旧金和利润的一部分,按期解缴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或地方政府[2]67。(5)指定人民银行为国家现金调度的总机构。国家银行应增设分支机构,代理国库[2]67。同时对全国所有军政单位和公有制企业实行现金管制。(6)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必须保证军队与地方人民政府的开支及恢复人民经济所必需的投资[2]67。(7)以上规定必须得到严格遵守和实行,违者依据法律严惩。这些措施集中地表现了陈云基于当时的国情而实行对全国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的思想。陈云认为,只有实行财政上的开源节流、经济和贸易上的合理计划、金融上的制止乃至杜绝投机、基本物资和人员编制上的总体管理和调配,才能实现财政的基本平衡,从而根本扭转长期的财政赤字,避免货币的超量发行。只有牢守货币的发行关,通货膨胀问题和物价波动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工业生产和商品市场的恢复才能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而这需要全国上下将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作为国民经济恢复的抓手,严格遵守中央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各项决定。全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以后,地方政府仍然肩负着很大的责任。陈云认为,一定要加强对各级财经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认识局部服从全体、目前服从长远的原则,树立整体思想,避免陷入局部观念和本位主义[2]61。地方上的同志要尽力消除为局部打算的观点,积极为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担负应尽的责任。中央也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去进行说服工作[4]86,以调动下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否则就做不好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工作。陈云还指出,对于各级财经工作人员的要求,不仅是不能贪污,更要注意不能浪费。而浪费也不单指铺张滥用的那种浪费,而特别是指办事用钱不分轻重缓急,不分全体局部的那种浪费[2]74。也就是说,要把经费最合理地运用在一些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不当地使用在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历史证明了陈云的国家财政经济统一管理的思想的正确性和相应政策的有效性,财政基本平衡得以很快在全国范围内的解放区中实现,全国广大地区的严重通货膨胀和剧烈物价波动受到遏制,物价走势趋于平稳,人民币币值也趋于稳定并在全国的解放区成为通用货币。全国物价和币值的趋稳,免除了人民饱受十多年的恶性通货膨胀之苦[5]。而由陈云负主要责任的中财委,正是领导财政经济的统一管理的核心。

随着全国广大城市的陆续解放,城市管理和恢复、发展工商业的考验也突出地摆在了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面前。面对这种情况,陈云认为全国经济工作的重心要适时地、适当地向城市和工业倾斜,必须迅速稳定城市的局势,创造使城市工商业正常生产和经营的条件。陈云早在1948年11月兼任沈阳特别市军管会主任领导沈阳的接收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接收工作四项准则,被党中央称赞为城市接收的成功经验,并成为其他后续被解放城市接收工作的基本原则。陈云指出:“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既能防止乱,又能保证快(两天都接上了头)。如果不按系统,不分上下,乱接一通,必然损失很大,影响很坏。”[2]270与此同时,陈云还提出了迅速恢复沈阳秩序需要解决的五个关键问题,要尽力都做到然后使城市秩序比较稳当而无大波动[2]270。在陈云看来,无论是城市的接收还是管理,都要做到井然有序,尤其是要迅速解决金融、物价和粮食供应问题。必须加强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和稳定人心的工作,然后再想办法恢复城市的工商业。要坚决反对那种争抢房产、物资和财物的不当行为,更要避免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中胡乱发动阶级斗争的破坏行为。陈云认为,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金融、物价和市场等状况是全国的风向标,所以陈云十分重视打击投机、平抑物价和恢复工商业的工作。陈云不仅亲自领导了上海的有关行动,还通过中财委指导了全国的相关行动,这一度是陈云和中财委的中心工作。陈云认为,广大人民要和政府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地恢复和发展工商业。1950年1月,陈云还正式提出了重点发展钢铁工业的思想。陈云说:“钢铁工业是一切工业之母,不能不着重来搞。”[4]64总结来看,陈云认为需要将工业投资作为国民经济投资的重点,而即使钢铁工业需要很大的投资,也要将其作为整个工业投资的重点。从1949年底到1950年初,陈云领导下的中财委所管各部召开了一系列专业会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工业会议,包括钢铁会议、电器会议和石油会议等,这一系列工业专业会议的召开表明工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而资本和科技密集的重工业将成为全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兼任重工业部部长的陈云还全面地负责着全国重工业的恢复和建设。

在国民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必须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比如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新老干部关系以及职员和工人之间的关系等。陈云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陈云看来,要按照《共同纲领》第二十六条的规定,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以实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一方面公私要兼顾,国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等五种经济成分要兼顾,但也需要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服从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是从新民主主义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劳资要两利,既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不遵守国家的相关法规,也反对干部和工人干扰资本家的正常经营,提倡和鼓励工人阶级发挥国家主人翁的精神,通过各级工会和协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以及对资本家进行监督。新民主主义经济阶段绝不能搞打倒资本家的那一套,那样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极其有害的。陈云认为,新老干部要加强了解和团结,同心协力,共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服务。老同志必须信任新同志,放手让他们工作,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弱点。新同志要尊重老同志,教老同志文化和技术[2]28。同样的道理,职员和工人也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把生产搞上去。陈云指出,职员和工人应该是协调而非对立的关系,无论离开谁生产都无法搞好。陈云领导下的中财委对这些思想的贯彻,很大地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前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对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经济思想的总体评价及其当代价值

新中国成立前后,陈云经济思想中所体现的全党经济工作重心实质上经历了从军事问题到物价问题再到建设问题的重大转变。这一时期的陈云,实际上也已经初步形成了国情论、国力论和综合平衡思想。陈云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6]。陈云认识到,我国是个农民占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国土面积也大。由于常年战争的破坏和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底子很薄。这是陈云对当时我国国情的基本判断。陈云反对那种滥用国力的观点和现象,主张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一定要恰当地运用。陈云还明确指出,各级干部必须要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思想,用钱要弄清楚迟早多少,办事要分清楚轻重缓急,把经费用在刀刃上,并严厉反对浪费行为。不仅需要坚决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而且要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并争取人民购买力的适当提升,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安排投资和建设。陈云特别强调财政平衡的重要性,认为实现财政平衡是关键[7],是解决当时的金融及物价问题的着力点。财政平衡与物资平衡、信贷平衡三管齐下,国民经济才能够平衡地恢复和发展。陈云强调,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经济和市场管理的统一计划和领导,另一方面需要有比例、有侧重地安排建设。“无粮不稳,无工不强”是这一时期陈云经济恢复和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陈云的这些经济思想,不是对苏联模式的照搬,而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造。陈云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而这一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和理论也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经济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陈云经济思想仍能给予我们以相当的启发。新中国成立前后,在陈云的领导下,我们强化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补足了财政经济长期分散管理的短板,调整了农、轻、重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对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实行了重点发展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其结果是我们不仅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还为“一五”计划的完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我们可以借鉴陈云经济思想中“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的合理成分,并结合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的经济现状,强化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的基础,补足核心技术掌控的短板,调整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整体比例,以供给侧改革为重点改革方向来提升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只要我们对我国的国情有着充分的认识,对我国的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和使用,把控好财政平衡、信贷平衡和外汇平衡的尺度,相信我国一定可以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中央大力支持、陈云和中财委领导下的战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的光辉实践,不仅使广大解放区基本解决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资紧张等状况,创造了使国民经济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的良好条件;而且有力地维护了广大解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稳中求进是这一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基调。陈云经济思想博大精深,新中国成立前后则是陈云经济思想的重要奠基阶段[8]。这一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是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向新民主主义经济平稳过渡的法宝,也是陈云留给中国共产党的一笔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陈云经济思想,仍然值得从更多维度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一时期陈云的经济思想,对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借鉴价值。

注释:

①朱佳木.陈云年谱(1905—199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金冲及,陈群.陈云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刘金田,王玉敏.财经掌门陈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

②陈光林.陈云经济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③金邦秋.陈云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④戴坤.陈云指导上海经济恢复的思想与实践研究(1949—1952)[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陈云财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My plan for new term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