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的e-考据与田野路径

2020-03-02杨凤武夏保国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考据田野遗产

杨凤武 夏保国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历史从来都是一种“凝固的书写”,而历史研究的目的本身就是需要从“凝固的书写”中探求活的真相和有益的启迪。三线建设史之“凝固的书写”,言其大宗,是寄存并正在不断销蚀的巨量的档案资料和三线建设中建造的工矿企业及其生产生活的物质遗存,后者即所谓工业遗产,或曰产业遗产[1]。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离不开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文献不仅是可行性论证的重要材料支撑,更是保护开发过程中有效性的最重要保障之一,因此,文献资源的调查收集对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大数据不断发展和共享的背景下,e-考据①逐渐成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的重要方法之一。e-考据是在现代电子网络技术条件下的科学文献检索手段,特别是在部分档案资料没有解密和开放的前提下,通过e 检索,可以获得重要信息源,也就是使得散存的信息得以集中呈现,通过有机的连缀可以最大可能地复原部分隐秘的真相。简而言之,e-考据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资源进行整合与分析的方法,其主要特点是迅速和便捷。e-考据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的资料收集和考据分析的方法,它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文献资源的搜集及后期的分析研究提供了便利;为田野调查提供“线索”,为博物馆展陈提供丰富文献遗产资源。不过,由于缺少第一手资料使遗产“活起来”,就需要与田野调查、查阅馆藏以及口述史采集等方法相结合。

一、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的文献困境与重要性

深入挖掘文献资源对保护开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郭诗阳认为,三线建设文献对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对今天的特定区域产业调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能为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专题文献资源保障。在文献发现方面,他主张在三线地区广泛调研和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收集文献[2]。文献资源的普查、摸底工作力度决定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开发的成功与否。孙霞和李群山两位学者对工业遗产的文献普查工作尤其重视,他们认为,做好三线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做好三线建设遗产普查工作,摸清三线建设家底[3];另外就是做好文献查阅工作,三线建设当时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一般选址在群山围绕的隐蔽之处,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迁出深山,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但有关的大量的文献资源依旧保存在地方档案馆、资料室甚至是老厂区,因此e-考据之外的重中之重就是展开文献查阅工作。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美学、技术和经济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不管是否要进行工业旅游开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都是刻不容缓的大事。邵琦对山西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文物、旅游、国防工办等有关部门组织力量尽快着手搜集、挖掘这一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和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三线建设”的人、事、物、精神,对山西“三线建设”遗址遗迹进行资源普查,登记造册,如有必要,可以建议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工业遗产[4],对于易散佚、腐坏的文献、档案资源的搜集保护应更加重视。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指的是三线建设时期产生的以及在原有厂区基础上扩大改建的,在当时具有重要战备意义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而被废弃的工业遗存,主要包含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含生产类遗存和生活类遗存,生产类遗存包括生产建筑、设备及场地等,生活类遗存包括生活、教育、医疗等设施建筑和活动场地等;非物质类遗存则包括企业文化、精神、发展历程、历史贡献等[5]。在工业遗产的分类中,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以及企业档案被划分为非物质遗产,在这些遗产中,文献档案记录了三线建设单位整个发展历程中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显得尤为重要[6]。李代峰指出,在三线建设遗产中,有一类十分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遗产——文献档案,各类厂史资料、档案文书、信件、奖状等三线建设遗产的碎片,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7]。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调查环节中,文献遗产和文献资料调查不可忽视。可移动的设备和不可移动的建筑遗存等遗产所体现的多是三线建设单位一个静止的画面,而文献档案的记录则是整个发展过程中各种大小事件和活动,它是动态的,可以反映工艺、技术进步轨迹和人的思想变化。因此,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中的文献遗产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对于整个保护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然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文献遗产搜集有其天然的困境。在只有纸质材料和声像资料的时代,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靠图书馆、资料室的剪刀、糨糊工作。三线建设中的每一个重要项目,基本都有大量的相关纸质资料保存下来,包括厂矿运行时期产生的各类档案文件、图片等;有关厂矿历史的专著及相关回忆录等文字资料;各种专著、文史资料、笔记等也全部或部分记载了其大概历史发展脉络和一些重大事件,是保护开发三线工业遗产的重要文献资源之一。然而,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源同样作为遗产,往往处于散存状态,涉及地域广、机构多。传统的人工查阅、摘录方法最大屏障是地理距离和时间距离,有效获取这些资料,不仅耗时长,而且见效慢,往往一个保护开发项目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前期的文献资源收集上。

文献、档案是三线建设企业历史和人员群体精神面貌的重要载体,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开发保护单位和研究学者越来越重视文献资源的搜集和研究,如阙怡通过文献考据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成都、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工厂进行调查研究[8]。肖立军指出,工业遗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遗存:一是与工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建筑和场地,二是反映并记录工业生产活动的设备和文献档案;三是反映工业化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9]。这些认识都突出强调了文献考据和文献档案检索作为获取这种形态的遗产资源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近20年来的网络化生活已经大大拓展了资料存在的地域范围和形式样态。所以,就目前电子化资料的丰富性和分散性而言,任何文献资料的存在状态都可能是潜水状态,需要全方位“打捞”,因此更加突显e-考据的方法论价值。

二、e-考据的优势和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资源的电子化程度不断加快加深,各种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检索方式,e-考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e-考据能够高效、便捷地跨越地理距离限制,精准检索所需资料,进而有效整合、分析检索结果。尤其是资料广泛且总量丰富的研究领域,e-考据越能发挥其作用。如历史学家黄一农先生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成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数据库搜集了大量正史、极少见的文人文集、笔记、书信、族谱等史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宽广的历史视野。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何炳棣先生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此书是一部世界水平的专题研究,它成功地利用网络和电子数据库,穷搜博采各种语文的原始资料和近代著述,在国史专题研究领域之内,本书所引1099种资料之多,可能是一纪录。唯有在如此丰富多彩的史料基础之上,作者才能充分表现历史视野的辽阔和文献诠释的深度[10]。在文献学领域,e-考据则逐步具有学科内的普适性,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资料汇编、史料钩沉、佚书辑录、文献考证等,全面性已经大大超越了前人。如今,e-考据已经运用到了多个学科和领域,如古文字学家检索同一个字不同的字形和条例;考古学家检索出土器物或铭文资料等,高效全面。在大数据时代,无论做什么研究都已离不开e-考据,正是e-考据相较于传统文献搜集分析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和方法,才让其在各个研究领域被广泛使用。

e-考据的第一个突出优势是检索、获取以及分析文献的高效性。在图书馆、资料室查阅的传统方式,其弊端在于只能确定检索主题,而不能精准检索,且有无结果均需反复消耗大量的时间进行手工检阅。e-考据每次使用准确的检索词进行一对多的检索,完成每个检索词的检索仅需几秒钟就能获得所有结果。如对于一个陌生的三线建设项目名称(抑或是一个数字代号),通过不同检索词的检索,能够快速获取检索对象的由来、历史发展概况、周边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对国家经济、军事等领域的突出贡献甚至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好转后其转型的艰辛过程。如“300号信箱”一词,要使用传统方法了解其历史面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e-考据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取其原是汪家寨境内的水城发电厂(原称300号信箱)[11。并获得与之相关的水城发电厂工程(代号572②)是西南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项目之一,主要是为建设六盘水煤炭基地及水城钢铁厂提供电源而兴建的坑口电站[12]及《电力企业文化》《水城发电厂概况》《水城发电厂工程》等一系列文献资料,这些初步获得的资料为深入检索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检索词,如代号572、水城发电厂等,对于展开和明确下一步调查保护开发工作提供了“指向”。

e-考据的第二个突出优势是获取资料的广域性,以往调查收集资料往往受限于地理空间的阻隔,而e-考据的检索则没有这个限制。随着文献、档案资料不断电子化和大型资料数据库的发展建设,相关专题人物和历史事件资料也可通过各个数据平台快速便捷地获取,以人为主线串联三线建设企业波澜壮阔历史画面的展陈方式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e-考据的第二个优势和传统检索有着紧密的一致性,即要“穷尽”可能性而达到拥有丰富资料的目的。e-考据有别于传统的检索方式,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地资料,突破地理距离的限制,即广域性。三线建设是我国在特殊时期的重大决策,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并不仅仅是那些静止的机器,它应该包含了厂矿和整个单位制社会下形成的独特文化遗产[13]。正是由于三线建设大部分企业已经迁离原址,人员不断变更,大量物质和非物质的工业遗产分散各地不同机构。三线建设企业和历史人物一样有着复杂的关系网,两者的资料搜集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如上述所举的水城发电厂一例,它在建设运行期间和国家、省市等各级机构的联系资料;与其他三线建设的电力企业和地方各种机构的密切联系,企业调整迁徙之后,人员流动等使得与之相关的资料分散各处,通过e-考据能够迅速获取保存于全国各地的三线企业资料,有效突破资料搜集的地域限制,从而获得丰富的资料。通过e-考据使三线建设企业历史不断丰满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遗产”。总之,e-考据能够在已有的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分类、排比、分析,为设定的目标不断增加史料和丰富结论,从而进入到保护开发阶段。

e-考据的第三个突出优势是结果的准确性。讨论e-考据的意义更多不在于它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获取保护开发工业遗产的渠道,在一个资源数据高度共享的时代里,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开发正面临着其他领域一样的问题,即如何在汗牛充栋的资源里提取有效资料并能依据设定目标进行分类、分析和研究。e-考据的目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检索方向的确定性。传统的检索方式只能是“遍地撒网”,然后再对资料进行分类和分析,而e-考据能够进行相关性检索,大大减少了整理和筛选无用资料的时间和精力;二是强大的资料整理分析能力。资料总量越大,整理和分析的难度就越大,传统的卡片式整理和分析方式所用时间往往比检索过程更为漫长,一个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一般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e-考据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将所有资料按照设定逻辑排列和梳理,按照不同的限定条件筛选,依据设定目的对资料做数据分析以及进行重点考证等。如此,大量的基础性费时的工作被e-考据所完成,充足的时间留给了研究阶段。

e-考据的第四个突出优势是所得结果与纸质文献记载的一致性,这一性质为现代博物馆文献、档案等文字资料的展陈提供了另一种方式——e-档案③展陈。e-考据所获取的文献均为电子化文献,一些珍贵的或不具有实物展陈条件的文献、档案,使用e-档案代替实物展陈是目前的一种主要做法。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开发主要是以博物馆展陈为主要形式,展陈文献档案资料的使用原则上应以原件为主,e-档案为辅。在找不到或在原档案不具备陈列的情况下(例如破损、腐蚀严重的档案),e-档案正好发挥它的作用。经过高清扫描原始纸质档案后产生的e-档案,不仅可以无限复制,而且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多倍放大后仍可以高清观看,甚至利用e-档案制作专题视频,这有利于给参观者展现三线建设促进地方和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视觉效果,为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提供了平台。对于已模糊不清的原始材料,经过电子化处理的e-档案不仅可以清晰地呈现给观众,而且能够给原始档案保护提供空间。最后,e-档案还能减少原始文字由于多次传抄和印刷产生的各种脱落、讹误、衍夺,尽量为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开发做到准确真实。此外,e-考据能在相关历史事件口述史采集开展前梳理大致发展脉络,能够迅速构建起三线建设项目发展的时空框架。

三、e-考据目标实现与验证的田野路径

e-考据的结果有助于拓展资源获取路径,即实地文献资源搜集和口述史采集,按照人类学视野来说,可以称为资料获取的田野路径。而人类学田野路径的实施,实际上是对作为前置技术手段的e-考据的最终实现和验证,缺少这样一个后续环节,我们实际上很难挤出相关资料的水分,也就难以防范网络资料中大量的失真失实。

首先,通过e-考据的方法不能提供文献原件,但能搜集文献遗产的电子资源以及田野路径的指导性线索和目录。郝幸田在讨论川黔渝三线建设博物馆时着重指出三线建设博物馆陈列的珍贵文物、图片和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再现了三线建设那段激情岁月[14]。e-考据可以提供文献信息便于快速定向查找,如一些容易检索并获取的当时国家层面的重要性指导文件、各种相关名录、相关重大成就等,通过这些能够检索到的信息,建立一个开展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性目录。有了这些资源“目录”,使田野路径上搜集的目标性更为明确,能很好地避免“遍地撒网”式的传统套路,同时也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提供了保障。e 考据和田野路径在三线建设遗产资源的搜集上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不能就新弃旧,也不能怀旧排新。

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田野调查在e-考据的基础上开展能够更有目的性和获取更有效的调查结果,并为已知的信息提供众多纸质或非纸质的有益补充。例如,对于三线建设重要的历史人物,e-考据一般情况下不能提供关于某个人物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完整信息和事迹,但e-考据可以提供相关人物的名录和他们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大致活动概况。在名录和概况的基础上展开田野调查,通过人物关系网的梳理、口述史采集和提供有限纸质文献之外的有益补充,有效避免毫无头绪和“遍地撒网”。e-考据在某些情况下犹如给田野调查路径安装了一个“雷达”,在田野调查开始前辅助人们制定计划,指定区域、规划路线等,为人们在精确范围内进行普查和在普查中精确目标提供了良好条件,田野调查的成果反过来又可以丰富e-考据的“框架”。只有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才能获得e-考据不能涉及的丰富资料,在进行文献普查的同时还可以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三线建设研究学者许东风先生在论及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时提出现场的普查是发现有价值遗产的基础和保证,根据历史文献的线索进行现状调查十分重要,才能掌握工业遗存的真实状况,建立工业历史建筑和设施设备的档案和清单,为在数量庞大的工业遗存中发现工业遗产奠定基础[15]。

e-考据在某个历史事件上会检索到比较丰实的结果,但口述史对于丰富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历史事件的角色是不可被取代的。例如,水城发电厂曾于1991年7月3日凌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泥石流。关于这次泥石流有如下文献记载:《水城发电厂受重灾》《齐心协力,抗洪救灾》《抗洪救灾》三篇简报对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过程等进行了简要记录[16]。聂志林的《水城发电厂抗洪救灾记》更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事件发生的细节[17]。这些迅速收集起来的文献能够为我们分析研究和进一步扩充史料提供了良好的开端。然而这些相对丰富的结果仍是不足的,要探知整个事件中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反应和其采取的应对措施,事件承受者和旁观者不同的认知及事件中英雄形象的塑造等,恐怕只有通过展开充分的口述史采集才能达到目的。口述史和e-考据就像剥洋葱一样,将一件件被历史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事件一层一层剥开来,最终看到其原貌。

e-考据结果可以为口述史采访“穿针引线”,但是口述史讲述者因时间的推移等诸多因素而导致讲述错乱,在整理口述史资料过程中应结合文献记载。田野路径上的调查不论采集到多么丰富的材料,都不能拒绝与e-考据结果相互对证。必须强调的是,e-考据不是万能的,口述史也有其主观性,然而在e-考据的能力范围之外,田野路径上的口述史采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e-考据并非仅限于检索资料,它还能对田野采集资料的考证上有强大的能力。中国三线建设研讨会的一个共识,即攀枝花共识认为三线建设遗产资源搜集工作中的口述史是非常重要的,做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文献搜集工作,不能避开口述史的采集工作……应加强三线建设文献档案、口述历史资料以及相关史料的整理和出版[18]。口述史采集与研究本身是需要媒介介入的,这是因为口述史采集与口述史资料的整理研究终究是复原历史事件参与者记忆视野中的历史真实,复建特定的时代情境,反思社会与人生遭际,保全价值体验,自然是公众史学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19]。口述史一是总体上要体现厂矿精神风貌,二是凸显这个行业的独特特色,三是营造当年氛围。田野采集的口述资料和民间搜集的档案等,无论是什么用途都要进行证实。e-考据在证实口述史时能够发挥黄一农先生对明代天主教徒孙元化的研究一样的效力,通过人物的职位、关系网等资料的梳理来验证口述史的客观性。e-考据在考证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和延伸档案内容上也体现了较强的能力,档案所涉及的人和事都不是孤立的,档案的内容也只是整个历史事件的其中一环,因此e-考据能够根据检索到与每一份档案相关的众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尽可能多的文字、图片以及影像等,以此验证民间搜集的档案的真实性并发现其文献价值。

e-考据的结果虽是纸质文献电子化而来,但不能否认撰写人本身具有主观成分。因此,e-考据所获取的文献在选取和利用上也应持有十分谨慎的态度。

四、结语

从传统到现代化,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开发过程中文献搜集工作亦从传统步入现代化。随着大数据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纸质文献电子化,同时催生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供人们使用。掌握了e-考据技能之后,通过检索便能快速将相关资料汇集起来。但是e-考据绝不仅益于此,将搜集的资料按时间罗列,以性质分类、据主题筛选和数据分析等,依合理逻辑串联史料,e-考据能帮助人们迅速、全面、准确地分类、串联史料,而且节约时间和经费支出。e-考据和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开发一样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需要构建理论和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促进e-考据更有效地实施。e-考据不可能取代传统的三线建设文献搜集方法,需要共同构筑多重证据法。

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并不冲突,三线建设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既离不开现代化的e-考据,同样也离不开传统的田野路径。信息共享越加深化,e-考据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田野调查越有明确的目标性,使其在传统的理论方法基础上重新迸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和作用。传统的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为e-考据在该领域的使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享受e-考据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到e-考据获取的结果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一个事件无数细节的拼接,这些细节的记述和讲述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在还原历史事件时要保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保护开发能力。只有同时利用好e-考据和田野路径这两把利剑,并努力克服两者自身短板的挑战,才能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资源保护开发得更好。

注释:

①e-考据一词,首先由台湾清华大学历史所黄一农教授于2005年在其《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一书中提出,该词被视为“足以使文史专业领域迎来一个学术黄金期”的有效路径。他在书中第63页说到:一个有条件孕育“e-考据学派”的时代或许已经悄然到临。后该词被广泛使用,有的延用“e-考据”;有的写作“e考据”,在此沿用黄一农教授的写法。

②《六盘水文史资料第1辑》《钟山文史第三辑》《水城县(特区)志》等早期资料均作“572”;《贵州省电力工业志》与《六盘水市志文化志》两书时间稍晚,均作“5722”。根据同时期六盘水周边的水泥厂代号“125”厂,水城发电厂代号“300号信箱”等均为三位数,因此推测“5722”可能为后期志书引用早期资料时对“572”的讹误。

③e-档案即电子化档案,关于电子化档案概念等可参看:王健著.创新与拓展档案管理e化之路[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05.

猜你喜欢

考据田野遗产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希望的田野
遗产怎么分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诗词解读莫轻视考据
在希望的田野上
千万遗产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