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2020-03-02

理论与改革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有制所有制制度

刘 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1]实际上,自党的十五大提出“基本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下简称“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成果丰硕,涉及理论基础、基本内涵、主要内容、形成过程、根本特征、实现形式、历史地位、方法论价值等若干领域。这些文献对于厘清基本经济制度的来龙去脉,深刻理解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扩展为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位一体”,客观评价基本经济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历史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就基本经济制度的意涵、内容、特征、作用、问域、延展等方面的主要观点进行评述,以期为深化新时代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提供方法论镜鉴。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意涵

新世纪以来,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意涵,学术界形成了以下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总体范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生成逻辑上来讲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经济制度,它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其之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在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中,分配制度和运行体制在整个经济制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这个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构件。[2]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是中国在长期实践中找到的系列经济制度安排,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制度、经济保障制度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3]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展开形式,经济运行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这三者构成了统一整体。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了作为一般的经济体制和作为特殊的经济制度的有机统一。[4]

第二类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制度体系。相当一段时间,学界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分离出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施的一种过渡形式,与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很多重合之处,但也有所不同。[5]有学者认为,基本经济制度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来的,也适用于其他经济文化落后起点上的国家。如果企图立即消灭私有制,就会犯超越阶段的“左”倾冒险主义;如果企图永远保留私有制,就会犯“右”倾机会主义。[6]然而,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自从建党80周年以后,就很少有把基本经济制度和初级阶段结合起来的提法。建党90周年开始,基本经济制度被实质性赋予了社会主义属性,由此成为整个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制度体系。[7]

二、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市场制度、开放制度四个层面。首先,从产权制度来讲,是公有主体型的制度体系,不仅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而且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其次,从分配制度来讲,是劳动主体型的制度体系,既坚持按劳分配,又推动多要素参与分配,从交互和并重层面协调推进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再次,从市场制度来讲,是国家主导型的制度体系,共同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最后,从开放制度来讲,是自立主导型的制度体系,独立自主和开放交流相结合。[8]基本经济制度是由分别属于“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两个层次有机构成的“四主型经济制度”的制度体系。[9]包含了保障社会主义方向的所有制,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分配制度,保障经济持续稳定的调节制度以及保障整体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对外开放制度等四个层面。[10]

第二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三个部分。有学者提出,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包括所有制、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反映到制度上,就构成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内容在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的运行机制。[11]之所以确定基本经济制度,是因为源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分配领域为适应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打破原有的“搭便车”,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运行机制上也克服了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把市场作为经济手段,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12]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入,中国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内的制度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发展政策和发展道路。[13]

第三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根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三个层次。有学者提出,基于公有制而建构的制度形态是内核,反映着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来讲,公有制决定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方向、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公有制为主体在整个经济制度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是根本的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有两个重要基点:一是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两者共同展现中国经济制度的独特属性。具体经济制度是由根本经济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来决定的,这个制度也就是所谓的经济体制。[14]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核心经济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具体经济制度三个部分构成。[15]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不同层次构成的经济制度体系,决定了上层建筑不同层次的内容。[16]

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学者们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形成了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从纵向角度看,基本经济制度除具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外,还要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实际出发。主要表现为:在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中具有中国特色;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民主建设发挥特殊作用等。[17]有学者认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体现在:首先是符合中国国情。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现阶段的生产力跃升,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实现。其次是顺应时代潮流。在理论、实践和制度层面始终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趋势。最后是不断发展。这一特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既是在发展中形成,又处于发展进程之中。[18]

第二种观点认为,从横向角度看,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其一是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所有制能够平等竞争,同时并存。其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特别是把一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纳入到公有制经济范畴。其三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其四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性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主要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提升现代化水平。其五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互动,[19]有学者认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初级阶段的时代特征;所有权的制度特征;公平分配的制度特征;产权关系的法权特征;政府与市场的逻辑特征;人民至上的文化特征;改革开放的路径特征;等等。[20]

第三种观点认为,从比较视域上看,基本经济制度的轮廓中较为特别的是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方式以及计划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就在于其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基本经济制度与传统社会主义有所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公有制,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主要是私有制)并存为基础的。[21]改革开放以来,原先作为阶级社会的非公有制经济与作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对立”—“必要补充”—“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两个都是”,最终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22]。

四、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

对于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主要从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优势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首先,它有可能减低由于资本的全面宰制而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其次,它有利于加速资本积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骨干产业的发展;再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和增强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能力和手段;最后,它有可能以直通车的形式使中国过渡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23]基本经济制度提出后,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内容、实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资本力量在经济社会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此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24]初级阶段作为一个中国语境的概念,这一阶段的经济制度尽管从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但决不能把其看作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二法门。[25]基本经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确立的,通过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耦合,是被实践证实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并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26]

第二种观点主要从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来分析其作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属性的标识,既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根本保证。坚持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扩大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了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公有制企业改革,特别是满足了很多的就业需求,有利于社会长期稳定,从而间接地支持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27]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领域的地位不动摇,既避免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而造成的经济效率和生产力相对低下的状况,同时又避免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出现的严重不公所造成的社会裂变。[28]

第三种观点主要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探寻其作用。从1978年到1992年,通过确立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逐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面貌,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1992年到2002年,通过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增强了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不仅保持了国内政局稳定,而且保持了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从2002年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9]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了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二,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其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其四,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制度基础。其五,中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30]可以说,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31]

五、基本经济制度的问域

学术界对基本经济制度所面临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扰。其核心问题是不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混合。[32]巩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是始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所在。强调所谓的“国进民退”是不存在的,通过这种论调借以反对国有经济的发展也是完全错误的。[33]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倾向,即漠视我国国情,简单照搬经典作家的具体描述或者他国的具体实践,而不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发展阶段出发;另一种是修正主义倾向,即只拔高我国国情,否定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和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实际上是企图在“中国特色”的掩饰下引导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4]

第二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受到西方经济思潮的强劲冲击。基于中国的公有制经济比例严重下降而粉墨登场的政治意向,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污蔑为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主张中国应该走民主社会主义的道路。除此之外,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坚持两个“必须毫不动摇”中出现了“两个异化”现象。一个“异化”现象是,把坚持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异化为仅坚持第二个“必须毫不动摇”;另一个“异化”现象是,把“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异化为对非公有制经济只“鼓励、支持”,忽视甚至放弃对非公有制经济应有的“引导”。[35]可以说,基本经济制度受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及其影响,一种是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另一种则是对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提出质疑的观点。[36]

第三种观点认为,基本经济制度面临着具体实践的多重挑战。首先是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主要有:收入分配问题凸显,求稳发展经济迫在眉睫;产业升级受阻;外资依赖过度;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剧。其次是资源、人口、环境的挑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人口结构转变;气候条件恶化。最后是新国际形势的挑战,主要有:国际安全的威胁;国际关系的调整。[37]基本经济制度包含着人类社会第二阶段经济制度的共性,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包涵所有经济制度共有的局限性。因此,相对于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而言,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一种预备阶段和过渡形式。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未确立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未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就不可能建立这种经济制度。因此,基本经济制度是同社会主义道路相联系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38]

六、基本经济制度的延展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一直不断地探究如何不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从时代和实践出发,论证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从基本原则看,要在构建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体现出更高的效率性和效能性,为此,要坚持将价值理性与制度理性进行深入结合,确保坚持二者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原则;科学发展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原则。[39]从时代条件看,在全球化进程中,基本经济制度要在坚持和创新中求发展。[40]从中国实际看,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的经济改革;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营造中国特色的经济环境;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坚持以独立自主为基础的对外政策,实施中国特色的经济开放;积极转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41]从实施路径看,通过深化国有经济改革、具体经济制度改革创新、培育制度文化等举措来推动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和发展。[42]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制度的建设,建立公司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其次,市场制度的建设,建设现代市场、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划;最后,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43]

第二种观点主要从基本经济制度出发,论证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有三个维度:一是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二是从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角度,突出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极端重要性。三是从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看,突显了所有制形式的绝对必要性。[44]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坚持公有制为载体,不搞私有化;二是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搞单一公有制。[45]具体来说,第一,在所有制方面,如何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经营制度。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在坚持多劳多得的基础上,如何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如何合理调节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如何发挥好三次分配作用。第三,在运行制度方面,如何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建设开放型经济体制,等等。[46]

第三种观点主要从党的政策和纲领出发,论证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探索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经验主要有:一是立足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二是从矛盾运动规律出发,阐释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在平衡效率与公平关系中,阐释了分配制度改革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分配体制;四是立足中国发展全局和长远,阐释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并搞活国有经济的理论,保持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47]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首先要强调党的领导和公有制为主体这两大基本原则,摒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其次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新的有效实现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性的“根本”所在。最后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完善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它一切社会制度,为“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条件。[48]

七、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进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日益增多且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新的概况,丰富了内涵,深化了认识,这对系统全面研究新时代基本经济制度具有指导意义。今后一个阶段,除了对基本经济制度的意涵、内容、特征、作用、问域、延展等方面继续研究之外,基本经济制度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第一,从理论渊源上看,要在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关联,挖掘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矛盾学说、马克思主义社会演进学说、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关系、所有制结构理论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学说。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社会演进中的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分配制度与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及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制度发展变迁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关系、所有制结构理论及其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实践立场和阶级立场与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等等。只有揭明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渊源,基本经济制度的历史实践和科学内涵才有了核心的理论支撑,才能加深理解基本经济制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第二,从历史演进上看,要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道路、理论与基本经济制度的互动历程,挖掘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历史演进及其三者之间的互动作用过程,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基本经济制度内涵方面的重大创新提供重要理论与历史依据。比如,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始终结合时代要求、实际国情不断开拓创新,是新中国70年经济发展道路、理论与基本经济制度之间互动历程的内在遵循。在此过程中如何通过理论反思和创新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实现经济道路、理论与基本经济制度的互动作用。再比如,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制结构变迁、收入分配制度变迁、资源配置方式变迁的历史考察,揭明所有制、分配制度和运行机制各自演进的基本经验以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

第三,从科学内涵上看,要在明晰基本经济制度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新时代对所有制理论的深化动因,挖掘分配制度、运行机制与所有制结构的内在关联和整体特征,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制度力量。比如,阐明新时代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协同发展;阐明原有的分配制度、运行机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历史逻辑,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道路的实践影响;阐明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关联,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三个方面展开对创新内涵整体性思考,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未来展望。

第四,从国际比较上看,要在中国语境和世界眼光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世界各种典型经济制度历史和现状、机遇和挑战,挖掘世界其他国家在经济制度领域的典型做法和主要举措,总结其发展经验,反思其失败教训,力求深刻把握基本经济制度发展规律,为中国经济制度发挥比较优势提供借鉴和参考。比如,苏联东欧等国家经济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教训;英美新自由主义经济实践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东亚经济模式实践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北欧模式经济实践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当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全面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制度特征及异同,阐明不同国家的经济经验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镜鉴。

第五,从治理效能上看,要在厘清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一系列显著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治理效能的内在关系,挖掘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学理依据,探讨建构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效能体系、基本经济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运行机制,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下“五位一体”共同发展。比如,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效能的主要理论;基本经济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经济制度向治理效能转化的一般机理;基本经济制度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历史经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实践经验;基本经济制度的制度优势更好地实现向治理效能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建议。

猜你喜欢

公有制所有制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刍论社会主义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