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哲学咨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评析
2020-03-02余多星
余多星,李 丽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山东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哲学咨商是哲学家力图将哲学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努力和探索。尽管哲学咨商在当代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哲学实践活动,但这种实践活动在当下中国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早在中国的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早已从事了这方面的工作。孔子不仅成功进行了哲学咨商,还为后人在中国文化下开展这种工作提供了示范。本文将系统梳理孔子的哲学咨商思想并进而探讨其当代价值。
一、孔子哲学咨商的路径
孔子被誉为“大成至圣先师”,在古今中外都有极高的影响。从哲学咨商的视角来看,孔子开创了一条儒家式哲学咨商道路。
1.以学为起点
孔子哲学咨商是以学为起点的,《论语》开篇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论语·学而》。在孔子这里,“学”的核心要义是“觉”,《说文解字》中对之解释为“觉悟也”。《白虎通·辟雍篇》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未知也。”由此可见,孔子的“学”不仅仅是指读书,因为读书未必一定会有效地帮助人实现对人生意义的自觉领悟,事实上,“孔子把‘学’的含义广泛化了,把领会生命意义的一切过程都看作是学的过程,……‘学’是对内的品德修养和对外的知识性获取的基础”。“‘学’不仅是达到‘道’和‘德’的手段,还是伦理道德的实践目的本身,……‘学’是进德修道的过程,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与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行动合一的过程”(2)周海春:《〈论语〉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49—51页。。
在孔子看来,人生就是一个“学”的过程,学问乃至人生一切事业的核心就是“学”。所以,我们发现《论语》是以学为主线,学贯穿其始终。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3)《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事理,那么即使有心做有品德的事,也容易出现以上诸种弊端。因此,孔子哲学咨商的对象必须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好学的品质,因为只有具备好学精神的人孔子才能对之进行思想引导。所以孔子曾说:“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4)《论语·雍也》。换言之,“在他(指孔子,笔者注)基于才、命、力三要素的教育哲学中,把最后一个要素——勤奋学习作为他最关心的东西”(5)⑨ [美]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2页。。
那么,孔子要求学生学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仁。正如钱穆所言:“孔子向人而学,又向人而教,因此他的所学所教,他自己总括说来,只是一‘仁’字。仁,便是人生之大道。仁之本原,在人心之‘忠信’。”(6)⑥ 钱穆:《孔子与论语》,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9页。所以,孔子哲学咨商的主体思想是仁。孔子哲学咨商的起步工作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学做人需要先从自己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侍坐》章记载了孔子的弟子表达志向的情景,其中子路的理想比较远大,他希望治理好一个国家。然而孔子听后不但没有赞扬,反而有点不屑(哂之)。冉有的志向较子路的理想稍逊,他希望治理好一个地方,然而孔子不置可否。公西华的志向较子路和冉有谦虚了很多,他只希望担任一个小司仪,没有谈到治理国家、地方的大事,而孔子仍然没有给予正面回答。曾皙的志向很普通,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7)《论 语·先进》。。曾子自得其乐,随遇而安。孔子听后却非常欣赏,情不自禁地发出“吾与点也”的赞叹。这表明,越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越不能好高骛远,反而要从小事入手。所以钱穆在谈论中国文化时指出:“中国文化的主要目标,处家则求‘家齐’,处国则求‘国治’,处天下则求‘天下平’。其一切工夫,则从各个人之‘修身’做起。”⑥钱穆虽然谈论的是中国文化,但这非常符合孔子哲学咨商的理念。
2.以思为中介
《论语》中论“思”的地方不多,但“思”在孔子哲学咨商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说文解字》说:“思,容也,从心卤声。凡思之属皆从思。”由此,有人总结了《论语》中的“思”具有五层含义:思兼容了理性和非理性;思兼容了思与被思;思包含着记忆、反思、直觉的意思;思兼容了思维与行动;思引向某种积极的价值(8)周海春:《〈论语〉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75页。。不过,我们以为,在《论语》中,“思”主要的含义应是反思、直觉。因为孔子提倡“见贤思齐”,也就是贤德的人能够给人自我反思的机会,促使自己认识到不足,进而向贤德之人看齐。
孔子看到了“思”的重要性,但他没有单纯地强调“思”,而是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论语·为政》。。换言之,如果一个人只是学习而不批判性地思考,那么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一个人只思考而不学习,那么他仅凭自己有限的经验与观察,就无法找出事物的本质而难免感觉茫然。所以,孔子倡导学与思要结合、学与思要并用,这一点正是《论语》强调的,也是孔子哲学咨商过程中一直使用的。诚如有研究者所言,“‘学’和‘思’之间的相互作用,亦即从文化传统中广泛地汲取营养,与发挥个人在描述传统时的创造性,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论语》一书反复强调的主题”⑨。在孔子看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0)《论语·子张》。。故学和思要兼容。
孔子虽然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及交互作用,但在孔子的理念中,学又优先于思。孔子是在学的基础上强调学思结合的。孔子曾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11)《论语·卫灵公》。在此,孔子实际上将“学”放在“思”之上,相信学习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培养德性所必不可少的。当然,思只能是在主体已把握相关内容基础上的批判性思考,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学的逻辑先在性是可以理解的。
3.以行为归宿
孔子在强调学的基础上,提出学与思要同时进行,但孔子哲学咨商的理想是想通过学与思的过程来建立和回归一个共同的世界,即通过学与思来认识一个本原性和本体性的世界,从而建设一个个人的世界。可见,孔子哲学咨商的归宿是行,也就是实践。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质言之,前面所进行的若干工作最终要落在“行”即实践上。孔子认为一个人若想践行自己的思想,必须做到言行一致,也就是做到学思行一致。所以,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2)《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先实践自己要说的话,做好以后再表达出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13)《论语·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论语·宪问》。等,都是孔子在强调“行”的重要性。
此外,孔子对天(自然)的赞扬,也是对实践的强调。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15)《论语·阳货》。言外之意,自然无所言说而四时行,百物生,所以人应该注重培养并拥有这种实干的品质。
至此,孔子哲学咨商路径得以清晰地展开:以学为起点,要求对所学的东西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进而达到学与思的结合,最终付诸实践。对于孔子而言,这种咨商路径又承载了儒家学派的特征:以学仁为起点,以反思仁的价值如何在人生中得以有效实现为中介,进而落实到实现仁的理想局面。
二、孔子哲学咨商的方法
为了有效地解决思想困惑者的疑惑,让人们很好地认识仁、体悟仁并践行仁,孔子在给来访者解惑时主要使用了两种基本的方法:情感体验和理性内省。
1.重视情感体验,体现真挚感情
我们知道,孔子哲学总体上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道德哲学,其突出特点是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这种哲学思想正是孔子人格的反映。纵观孔子一生,我们发现,孔子一直怀有对美好社会的积极向往和追求,要保持这种精神,既离不开情感,更需要情感发挥作用。正如有研究者所言,孔子“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对身处灾难者的怜悯、对良好社会的探求都来自于情感”(16)池桢:《爱的天空:探索先秦人性论的感性之纬》,《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在孔子哲学咨商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孔子四种深沉的情感:一是孔子自身的丰富感情,这种丰富感情体现在孔子对人、对事、对物的大爱上,也体现了其哲学向往;二是对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政治理想的追求;三是怀揣着能够给百姓带来幸福的美好社会愿景;四是对现实生活中人们要不断面对和处理的孝悌之情的重视。为了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深挚情感,孔子在哲学咨商中使用了情感体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具体展开,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
第一,孔子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尤其是亲情。孔子提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7)《论语·学而》。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仁的根本。他认为人是一个成长过程,孝悌意味着对有价值事物的尊重和仿效,这就规定了一种向上的人生,这就是成仁的过程。所以,当人们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儿子看到父亲正在偷羊,儿子出于维护社会正义和法治去告发了自己的父亲(18)② 《论语·子路》。。这在今天看来,我们认为儿子的行为是合理的,但孔子却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②。难道孔子不提倡人们守规矩吗?显然不是,孔子意在强调孝悌之情。因为在孔子看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们也要重视亲情。孔子认为亲情是人的情感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什么都不能和它相抵触。基于此,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一种“直”的表现。“直”在这里表达的是父亲对儿子以及儿子对父亲本能的情感保护。这种对亲人情感的维护在倡导“以仁为本”的孔子那里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
第二,孔子基于深厚的情感给思想困惑者解惑,从而表达自己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哲学咨商过程中,从自己所处的时代出发,根据思想困惑者所处的情境及其自身性格特点进行答疑解惑,并给出他们具体的行为答案。比如,关于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问“仁”。孔子对同一个问题即什么是仁,从不同层面,并根据提问者的个人特征一一进行了回答。因为颜渊和仲弓是孔门德行科的代表,也是孔子得意的门生,所以孔子鉴于这两位学生资质优秀,他直接从仁的含义、实施仁的依据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归仁三个层次向他们阐释了“仁”的要义。由于司马牛“多言而躁”(19)《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以孔子回答他的问题时就直接是一种告诫;樊迟勇武但学业不精,所以孔子回答他的问题时则是一番不容分说的教训。孔子这种针对不同情境、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解惑的方式,“只有当时面对面的两个对话者(‘我’与‘你’)能够领会”(20)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
孔子哲学咨商过程中使用情感体验方法还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孔子针对同一问题,作出截然相反的回答。比如针对同一个问题:“听到后就去实行吗?”(21)⑥ 《论语·先进》。孔子对子路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对冉有的回答却是肯定的,由此带来了疑惑:为什么同一个问题答案截然不同?孔子解释为:“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⑥换言之,孔子是基于两个学生性格不同而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子路性格较急躁,所以劝他做事要保守;冉有性格较柔和,所以鼓励他做事要大胆。
从孔子在哲学咨商过程中给来访者释疑解惑的记录来看,它不仅反映了来访者的喜怒哀乐,也反映了孔子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从释疑解惑的过程来看,孔子是通过情感体验而非逻辑推理方法来表达其生活和伦理理想的。所以,《论语》中所体现的不仅含有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在做什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喜好、忧虑、悲伤、愤怒等丰富情感(22)王云萍:《儒家伦理与情感》,《哲学研究》2007年第3期。。
2.运用理性内省,成就理想人格
尽管情感体验方法作为感性的方法在孔子哲学咨商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孔子在哲学咨商过程中还使用了理性内省的方法。关于“内省”一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不过,学界对孔子哲学语境下的理性内省方法的内涵基本达成了共识:基于心灵具有的自觉性,是一种心理学的研究方式。此方式“始于孔子,通过自我反省(犹今之自我检查与自我批评)以发现自身优点,克服自身缺点,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水平”(23)燕国材:《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7页。,它“强调人的心灵的自我呈现、自我引导、自我扩展、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24)葛鲁嘉、高荣:《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吉林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质言之,孔子的理性内省强调的是心灵的觉悟、内心的修养以及自我意识的养成。
关于理性内省在孔子哲学咨商的使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印证:
第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孔子的理性内省方法之所以能够形成,源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是抛开主客体的区分,个体借助内省的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个发展过程能够进行的依据是理性内省建立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人的心、性、命、天贯通的基础上的。所以,内省的过程其实就是个体的内心超越的过程,是心灵的内在超越,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使个体的心灵境界得到扩充和提升,使个体之心扩充为天地之心,所以这是一种心灵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自我超越的过程。
中国传统思维中的理想境界是想让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如何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可以借助内省的方法达到,即通过内省的方式去觉解生存的意义,去体认更高的存在,去成就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点可以从儒释道三家的观点中得到印证。在儒释道三家看来,心灵与天道是融汇贯通的,所以人的心灵要把握天道只能内求于心,内求于心就是“觉解、呈显、体认本心、本性、天命、天道。这也即儒家所说的‘下学上达’,道家所说的‘照之于天’,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25)葛鲁嘉、高荣:《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吉林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第二,孔子通过理性内省方法来把握天道彰显出的有效功能。孔子提出“下学上达”(26)《论语·宪问》。,就是要求个体先要学习人情事理,进而把握天道。孔子认为,人若想把握天道,需要一个过程,即由学开始,通过学达到认识人、掌握礼、进而知仁,从而使自己“不惑”,这属于“下学”;只有先达到“不惑”而后才能依据大道来确立自己的志向、根据道德来为人生设定底线、遵守仁道而达到君子的境界、熟练地掌握“六艺”而使自己知识渊博,进而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7)《论语·泰伯》。,而后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可见,孔子的内省方法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知识,而是为了验证生存的意义,感悟人生的境界。
不过在孔子看来,对于芸芸众生而言,能看到自己的过失并能在内心进行自我批评和反思的人很少,正所谓“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28)《论语·公冶长》。。在这里,孔子通过反证的方式表明和强调内省方法在道德人格的提升和感悟人生的重要功能。
第三,孔子践行其哲学思想时强调理性内省方法。孔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他提出理性内省要先从自己做起。孔子曾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9)《论语·里仁》。在这里,“贤”既指贤德的人,又指使人成为贤德之人的道,使得贤德之人成为贤德之人的东西,更是贤德之人体现出来的正面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孔子所谓“见贤思齐”,就是个人看见贤德之人或个人接触到正面的人生价值和意义时理应从中受到启迪,从而努力地去达到贤德之人身上所体现的道德标准或获得并体现接触到的正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相反,使人堕落的因素,人生体现出来的负面的价值和意义则要尽量在自己身上避免。这是一种关照式的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事实上,孔子在哲学咨商过程中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来验证自己有没有达到仁的要求的方法。
第四,孔子哲学咨商过程中对理性内省的灵活运用。孔子解答思想困惑者的相关问题时,除了用情感体验法来回答问题而外,也在积极鼓励学生理性内省,让自我真正体悟仁的核心要义。例如樊迟三次问仁,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第一次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只回答“爱人”,但至于爱什么人、怎么爱,孔子都没有交代。孔子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引导樊迟对仁进行体悟,即用理性内省的方式去体悟仁,从而把握仁的真正含义。樊迟第二次问仁,孔子的答复是:“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30)《论语·雍也》。孔子这样回答,意在引起他的反思,进而去行仁义之事。樊迟第三次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31)《论语·子路》。。由孔子的这些答语来看,这是他提供给樊迟思考的人生正途,更是鼓励樊迟要通过理性内省来把握人生正途。
第五,孔子引导儒家后学使用理性内省方法。除了自己在哲学咨商过程中积极倡导和使用理性内省的方法之外,孔子还引导其学生使用这种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子,他就做到了每天多次进行理性内省。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2)《论语·学而》。曾子对理性内省的使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习惯。孟子也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哲学咨商方法。他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33)《孟子·离娄上》。,就是积极倡导用内省的方法来感知和感悟事物。荀子也曾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4)《荀子·劝学》。荀子在这里认为如果能做到理性内省,就能内心明白而行为无过。
由上述分析可见,孔子在哲学咨商过程中,通过情感体验和理性内省两种独特的方法解决了来访者的思想困惑,彰显了孔子哲学咨商的特征,并奠定了儒家哲学咨商方法的基础。
三、孔子哲学咨商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个体都会有“现实或非现实的焦虑感以及理性或非理性的恐惧感”(35)[美]阿尔伯特·埃利斯:《控制焦虑》,李卫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事实上,这些焦虑感和恐惧感往往会破坏我们的情绪,使人陷入一种糟糕无序的状态,从而产生忧虑、困惑和恐惧。
人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忧虑、困惑和恐惧在社会动荡或社会变革中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孔子就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这个时代因为各诸侯国疯狂地争夺土地、人口等统治资源,战争连年不断。所以,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活产生忧虑、对未来产生困惑、对战争充满恐惧。作为一代圣贤的孔子,首要的任务就是使人们思想上消除忧虑、避免困惑、排除恐惧。对孔子而言,关键是怎样才能使人们消除忧虑、避免困惑、排除恐惧?经过孔子的探索,他给出了解决这些思想和情绪之症的药方:让处在忧虑、困惑和恐惧的人成为君子,因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36)《论语·宪问》。。具体而言,孔子为思想困惑者开出了释疑解惑的药方,这个药方也是孔子心中君子具备的基本素养。
第一,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一种对道德行为之纯正性的诡辩式怀疑正在扩散”(37)[德]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陈咏明、瞿德瑜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要复礼。在孔子看来,只有复礼,人们的言语行为才有一定的规范能够遵守;只有复礼,对道德行为的诡辩式怀疑才可以得到遏制;只有复礼,“礼崩乐坏”的局面才能得以扭转;只有复礼,人们才能有礼可知、有礼可学。孔子认为,一旦复礼,天下即可归仁。反之,若没有礼来规范,没有礼来遵循,则人们的视听言动就没有了标准。所以,孔子提出“不知礼,无以立”(38)《论语·尧曰》。。孔子认为“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人格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作为君子,首先要知礼。
第二,重义是君子的必然体现。孔子指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39)《论语·颜渊》。“质直”表示“义”是内在的自律,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好义”是说“义”是一种把内心的智慧判断实现出来的力量。“义”作为人的“质”是潜藏在“我”以及“我”和对象构成的对象性关系背后的,因而这一“质”需要一定的“努力”才会比较明显地显露出来。而对“义”的把握,明显需要借助某种方法或手段,在孔子就是基于思之上的理性内省。“当人和作为自己的‘质’的‘义’比较亲近的时候,处于领会‘义’质的状态的时候,这个人是一个深入内心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人”(40)周海春:《〈论语〉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6页。。所以,对“义”的把握使得人走在深入内心自我的道路上,这样,就可以展现自我人格的真实性和道德性,还可以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因此,“凡是对‘义’加以坚持的人,就可以算是君子”(41)[美]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蒋弋为、李志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第三,达仁是君子的本然体现。孔子心中有一个理想的世界——由完善的秩序与和平构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社会成员都拥有相应的地位和功能。因此,孔子特别崇拜古代的圣王君子,尤其推崇尧舜禹、文王和周公等圣贤。在孔子看来,生命的最高呼唤是属于圣贤君子的,他们过着尊严、谦逊、乐观、富于感受性的生活。要达到这种生活境地,必须通过每个社会成员都践行“仁”的理念——人道、慈爱或完善的德行。通过何种方式来践行“仁”的理念?孔子认为需要“内心上之自己反省之内在之感通之功,然后由强恕而行,以至于克己复礼,而天下归仁之境”(42)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毋庸讳言,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成为圣人是不可能的,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他教诲当时的人们尽量做到“每个人都必须在没有激励和督导的情况下自觉接受这样的义务即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且尽量不要间断。德行的本质就是知道并履行义务,这义务是由个人在家庭、团体、国家中的地位决定的。一个有德的人可以独处而不感到畏惧,可以遁世而不感到苦闷”(43)[美]彼得·班克特:《谈话疗法:东西方心理治疗的历史》,李宏昀、沈梦碟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98页。。这种行为中所蕴含的完满性能避免人变成工具。这样一个人不惧怕背后的中伤和诽谤,仅仅本着正义行事,促使人远离那些不正直、不依照忠诚和信仰生活的人们,从而达到无忧、无惑和无惧,这正是孔子哲学咨商的目的所在。
四、孔子哲学咨商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咨商过程中所展现的解惑释疑的路径、方法和目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咨商体系,从而形成了孔子哲学咨商思想。这种思想既可以为国人治疗思想之症提供药方,又可以为当代从事哲学咨商工作的哲学家走出困境提供启发和参考。
第一,孔子哲学咨商思想可以为国人解决思想之症提供药方。当下,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也有部分人出现了“经济上富有,精神上贫乏”的情况。这部分人生活没有目标、精神没有归宿。而孔子提出的知礼、重义、达仁,正可以为这些人找到生活的目标和精神的归宿提供药方。也就是说,当下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有一个坚定的目标、精神上有一个好的皈依,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要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培育传统的道德人格。我们要明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道德人格的提升是紧密相连的。这是孔子哲学咨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因为我们今天有时把物质活动与思想活动分开了,所以我们可以从孔子哲学咨商思想中找到生活的目标:建立一个理想人格的主体。这种主体是一个能够在任何巨浪打击下都能扛得住、立得稳的主体,这正是我们改革开放所需要的。
第二,孔子哲学咨商思想为哲学回归生活实践、回归大众生活提供了依据。现代哲学由于抽象化程度较高,越来越远离生活、远离实践,从而引起了一部分哲学家的不满。孔子哲学咨商工作的成功证明哲学本身就是紧贴人们的生活、就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所以,孔子的工作可以为现代哲学回归生活实践提供借鉴。此外,孔子的咨商思想也可为现代哲学家提供一种方向,即哲学咨商可以从具体的实人实事入手。由于孔子哲学咨商工作是基于整个人类社会,所以其一生几乎都在为践行其哲学思想而孜孜不倦地努力,或者说他总是在启发、引导别人能成为真正人的过程中度过其一生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这表明孔子不因对象的贫富、贵贱、善恶、智愚等不同,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这种工作思路可以运用到当下哲学咨商实践中来。当然,孔子哲学咨商工作虽然倡导“有教无类”,但孔子在做哲学咨商工作时有一定的分寸,有自己的尺度。《论语·卫灵公》记载:“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就是说,在对来访者进行释疑解惑时要掌握知人知言的火候,而不能不分时机地乱言、胡言;但该说时,一定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第三,孔子哲学咨商思想中对实践(行)的重视可以为当代哲学咨商工作提供借鉴。孔子将自己的所学所思教给了弟子,他是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变弟子进而改变社会、国家。这种思路可以为当代哲学咨商工作提供参照。如前所述,孔子哲学咨商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知礼、重义、达仁,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通过学、思、行相结合。我们认为学与思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行,即为了实践——改变自我、改变社会、改变国家、改变世界。
第四,孔子哲学咨商中提供的理性内省法可以为从事哲学咨商工作的学者提供理论范式。由于文化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不同,所以从事哲学咨商的学者要根据本国的文化传统进行哲学咨商工作,而孔子采用的理性内省方法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思维方式典型方法的集中体现。这种内省方法强调心理自觉,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像西方思维那种注重抽象、思辨的概念体系,却是心灵通过自觉体悟、内省而得到印证的生活道理。这种内省方式可以带来三种意义深远的价值:一是帮助哲学咨商工作者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心灵普遍性的了解和把握;二是可以帮助哲学咨商工作者实现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三是可以满足哲学咨商工作者实现哲学与生活的密切结合。理性内省在哲学咨商中必不可少,这一点已经在孔子哲学咨商中得到验证。孔子通过情感体验和理性内省两种方法,不仅成功培养出了七十二贤人,而且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中国和世界。
第五,孔子哲学咨商工作的成功对当代哲学咨商工作者具有激励作用。当下,以抽象理论见长的哲学思想仍然占据主体位置。然而,一批倡导哲学践行的哲学家也正积极工作,力争更好地发挥哲学的实用价值。孔子哲学咨商工作的成功正是对哲学传统重视建立道德人格的较好注脚,所以孔子哲学咨商思想能为从事哲学咨商工作的哲学家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总之,孔子哲学咨商思想启示我们要投身于哲学、去实践哲学,过一种哲学的生活,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道德人格的主体。身在当下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和体悟孔子哲学咨商思想的要义,从而充分重视和发挥孔子哲学咨商思想的科学认知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