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探究
2020-03-02刘永云
文| 刘永云
新时期我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其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这与我国当前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导下,乡镇经济应当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生产发展,从而建设生态、和谐、美丽的新时代乡村。目前乡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进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镇经济发展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镇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
1.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难以协调统一。乡镇经济主要就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商业等。除了最基础的农业之外,对乡镇经济贡献最大的就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工业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许多的乡镇企业目光短浅,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能考虑到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再加上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乡镇企业多是进行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与制作,而产品的原材料大多就是当地的一些矿藏或者林木资源等,由于不加限制的对原材料进行开采和砍伐,很容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要求。
2.对于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不能有效治理。目前我国的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这样那样的环境污染,其中几个比较突出的就比如,耕地污染、水源污染、空气污染、占用土地资源等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滥用化学农药,乡镇企业或工厂废水废渣排放、乱砍乱伐、违规建设等,这些问题一经产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治理。究其原因一是当地的农民或者企业负责人缺乏环保意识,认识不到环境污染的重要性。二是由于在治理中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一些乡镇企业并不想主动的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治理难的现象。
3.政府没有相应的发挥指导与管理作用。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治理也是相当关键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乡镇政府的责任意识不高,为了追求政府业绩,放纵乡镇企业的不规范生产,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或举措对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监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境污染现象。另外,政府的相关资金划拨不到位也是制约乡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乡镇企业没有相应的资金支出和税收优惠,很难腾出精力和资金进行技术设备升级、参与环境治理,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乡镇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研究
1.构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发展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乡镇经济要想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构建起与生态建设同步的经济发展新模式。首先,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乡镇企业都应当把目光放长远,立足于生态保护、坚持适度的原则进行生产发展,要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基本农田等的形式来减少对环境的无节制的破坏。
另外对于一些乡镇企业,要在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总量进行明确,规定可以开采和使用的范围以及数量,一旦超过这个限制,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并且当地政府部门要定期对其进行考核监督,突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
2.重点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面对乡镇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必须要分阶段的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工作。首先,是要分析当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总体上有一个把握,找准造成污染的源头,划定相关的责任人,分配治理任务,在规定期限内无法完成治理任务的就要进行强制性的停产停业处理。
其次,污染防治重在预防,要构建政府-村长-责任人的三级管理机制,划定环境保护指标,对于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管,定期组织水质、土质以及空气质量检测,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3.政府发挥政策指导及规范管理的作用。政府在乡镇经济发展中要发挥自身的政策指导以及规范管理作用。当地政府部门要贯彻政策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对于不达标的乡镇企业监督整改,不能徇私包庇。其次政府要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给予乡镇企业和农户一定的税收优惠,帮助其实现技术升级,优化产业链结构,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乡镇经济要逐步朝着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必须要从政府治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多个角度入手,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