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贵州脱贫攻坚装上“红色引擎”
2020-03-02谭天
谭 天
贵州是红军过境次数较多,并建立多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革命老区,是一片拥有丰厚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色沃土。但贵州又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直到目前贵州省贫困县仍有33个,包括14个深度贫困县,而这些贫困县又大多位于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的老区人民,依然过着相对贫困的生活,成为共产党人刻骨铭心的心痛与遗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贵州人民要打赢新长征路上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一、以不忘初心的革命先驱文化坚定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
在民主革命时期,贵州涌现出了一批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并引领革命文化的先驱者。在纪念建国60周年活动中,评选出的全国100位为建立新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贵州就占了4位。有视死如归,“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有以自己生命践行“一切要为人民打算”人生诺言的中共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有不忘初心,拥有“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钢铁意志的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缔造者、红二军团政委周逸群;有刚直不阿,向士兵大声疾呼“我拼杀多年就是想为工农大众打江山”的红四、红六、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革命先驱们以他们的壮丽人生,为贫困地区的共产党党员和领导干部做出了表率。我们要以历史文化为骨、革命先驱为镜,以不忘初心的革命先驱文化坚定脱贫攻坚的时代使命。一方面,要通过大力开展革命先驱崇高精神教育,使贫困地区的党员干部认识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勇敢担当与雄伟抱负,认识到作为人民公仆而甘于为人民牺牲一切的神圣责任,认识到党员干部必须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打头阵、当标兵、挑大梁的关键作用,切实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系在心上、落到行动上。另一方面,要鼓舞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入党誓言,牢记历史使命,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坚持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确保目标不变、决心不变,深度聚力解决贫困问题,将更强大的能力、务实的态度、优良的作风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二、以艰苦卓绝的长征精神激发脱贫攻坚的不竭动力
1930年至1936年,中央红军、红三军、红七军、红八军、红二、六军团先后转战贵州,足迹遍及68个县(市、区)。各路红军在贵州长征期间,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有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河的英雄壮举,也有红六军团百名红军为保护人民群众而英勇跳崖牺牲、红二军团黔东独立师掩护主力而全军覆没的悲壮故事。红军在长征中以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诚和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给党和人民留下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长征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党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新长征,决战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最需要长征精神的指引。扶贫主体是人,脱贫攻坚过程应特别重视对革命老区的内生性扶贫,即“扶志”与“扶智”,两者缺一不可,必须相互共济,相兼并举。一是以长征精神对老区人民“扶志”。大多数革命老区受客观因素制约导致贫困,但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精神的匮乏才是致命的。实施脱贫攻坚正如红军长征一样,需要坚若磐石的理想信念,需要一往无前的英勇奋斗精神,需要坚韧不拔的刚强毅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应全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二是以长征精神对老区人民“扶智”。在脱贫攻坚的新长征路上,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是关键性战役,只有大力发扬百折不挠、战胜困难的长征精神,扎扎实实打牢贫困地区的教育基础,才能使贫困地区人民具有自强不息的底气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只有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群众培训教育,有了懂科学、有技术、有创新创造能力的人才队伍,才能达到脱真贫、真脱贫的效果。
三、以丰富多彩的红色印记挖掘脱贫攻坚的致富潜力
红军在贵州大地上播撒了无数革命火种,留下了大量革命遗迹。在这些红色印记中,比较重要的革命遗址达2130处,其中有14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周逸群故居、遵义会议会址、赤水红军陵园、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等,以及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红六军团抢渡乌江茶山关渡口、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红花岗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非物质资源同样丰厚,有革命先驱文化、红军长征文化、革命根据地文化、贵州地下党文化、贵州抗日文化等,特别是大量红军时期的诗词、歌谣、故事等构成了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这些红色印记见证了我党的发展历程,也给贵州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红军历史遗存这片富矿,将扶持红色文化产业作为扶贫致富突破口。一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首先要在保护中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加快红色遗址的恢复、修缮、维修、改建、扩建,让红色文化“留”下来。其次要通过再现红色文化抓好文化精品,注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改造提升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使贵州的红色文化呈现得更典型、更丰满、更有感染力,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二是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自2004年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贵州省相继出台了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纲要和规划,初步形成了以中央红军为主,红二、六军团为辅“一线两翼”的发展格局。但就目前而言,贵州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还较为单薄,亟须加强与贵州多元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协同融合发展,打造保持红色底蕴、富有地方特色、留住民间乡愁的红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文化“火”起来,成为贵州老区脱贫致富的助推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四、以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推进脱贫攻坚的民生工程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军队的一贯作风。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七军、红三军进入贵州后,都深入群众实际,了解群众疾苦,坚定相信和依靠群众。如红三军进入黔东后积极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群众建立政权,而且访贫问苦,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坚持公平正义,清除土匪恶霸,保障了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社会稳定和谐,这成为黔东人民对红军恩情的永久而温馨的集体记忆。这些年来,贵州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继承革命传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的各类民生问题,如在全国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院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对近50万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完成异地搬迁入住132万人等。而随着脱贫攻坚的逐渐深入,脱贫难度的持续增加,我们更要深入扶贫一线、直面百姓苦难,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努力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特别是在广大的异地搬迁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五个体系”。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要大力实施全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大幅提高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补助比例,克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在就业服务体系上,要确保每户家庭有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文化服务体系上,要广泛开展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在基层党建体系上,要着力推进民主建设,进一步实现村民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化;在社会治理体系上,要配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施多元治理,努力建设平安稳定、团结友爱、健康进取的和谐社会,从而实现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