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探析
2020-03-02魏文旻安福强
魏文旻,安福强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 治安系,甘肃 兰州 730046)
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即在公安院校内专门从事教学与科研的、40 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近些年,随着公安院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师资数量明显不足。公安院校通过社会公开招录、特殊人才引进等方式招聘大量刚从院校毕业且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青年人才,本文讨论的青年教师正是以上群体。
一、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思想政治素质
公安院校特色鲜明,旨在为公安实战部门输送大量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强的预备警官。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在国家政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是国家的暴力机器,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以及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才能做合格的人民卫士。
基于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抵制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思想侵蚀,从政治觉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各方面综合体现出一个人民警察教师应有的素养。
(二)职业道德素质
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具有警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警察身份是其特性,教师身份是其根本。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始终不能脱离高校教师这一身份。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公安院校青年教师要以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时期是个人能力素养提升以及人格定型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老师的一堂课、一个行为或一句话甚至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相近,有较多共同语言,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帮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公安实战能力
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应该具有公安实战能力。理论素养是作为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作为公安院校教师,对实战能力的要求较高。公安专业学科与公安实战部门日常工作联系非常紧密,对公安实战工作发挥着较强的指导作用,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如果不结合实战空讲理论,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自2016 年全国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可参加统一公安联考入警的招录机制确立之后,大大提高了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的比例,对公安院校毕业生的专业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为公安机关输送大量实战能力强、专业素质过硬的预备警官。
二、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警察身份认同感较差
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地方院校。公安院校跟地方院校相比,在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的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区别,地方院校毕业生从未接触过公安工作甚至对公安机关的性质、公安院校的培养宗旨等一无所知,对公安院校的管理模式也需要一个不断适应并逐步认同的过程。在进入公安院校从教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对警察身份的认同以及警察意识的培养。公安院校不注重对青年教师警察意识的培养,势必影响公安院校对学生政治素质、职业素质、纪律养成等方面的培养。
青年教师若在课堂上未将身份定位成一名人民警察教师,用语随意,政治站位不高,或单纯讲授理论知识,则无法体现公安院校政治建校的宗旨。青年教师若不适应警察队伍警务化管理模式,自身组织纪律性差,自由散漫,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入警训练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以及新录用人民警察身份认同感的培养意义重大。大部分公安院校由于师资严重缺乏等原因,新招录的青年教师一入职便被安排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致使新警培训活动逐渐流于形式,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参加入警培训的积极性明显不高,且由于日常工作量较大,部门领导对青年教师参加入警培训并未给予足够的支持。
(二)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乏
目前,公安院校引进人才基本是通过发布招考公告,经过笔试、面试、体测等一系列程序完成招录,报考条件中只对专业和学历作出了要求,应聘者中应届毕业生占大多数,其次是待业的往届毕业生,鲜少有公安机关实战经验的人员报考。
这种“院校”到“院校”招录模式造成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缺乏。公安院校教学内容与公安工作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对法律法规的解读直接影响到预备警官们未来从事公安工作的法律素养,如果教师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讲解法律规定,未阐述清楚遇到具体案件时该如何适用,一方面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影响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甚至对于法律法规具体如何适用,很多青年教师也相当迷茫,在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情况下,相关内容也只是从书本上学到,从未将其应用在具体案例中。
尤其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中,大多青年教师存在理论、原理讲得多,具体应用与实务讲得少,甚至讲课中不涉及具体案例、具体措施。学生学完一门专业课,只了解到基本概念和原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行政、教学、科研难以并驾齐驱
许多公安院校师资力量缺乏,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就开始承担大量教学任务。良好的教学活动需要经验积累以及充分的备课时间,青年教师这两者同时缺乏。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无法合理安排时间进入老教师的课堂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同时备课时间也大量缩减。
在教学活动准备不充足、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听课反馈差、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互动少等问题时有发生。久而久之,青年教师对上课热情不高,疲于应付,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同时,许多公安院校在行政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新招录的青年教师需要承担学生管理、部门内勤等行政工作,除了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之外,行政工作也占用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行政工作需要坐班坐岗,工作内容较琐碎,且具有不定时性,在青年教师专心备课或搞科研时,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行政工作,需抽身而去,时间经常被切碎,严重影响备课和科研工作效率。
(四)青年教师群体专业结构不合理
青年教师群体中基础课教师占绝大数,而专业课教师比例较小,导致部分教师没课可带,部分教师教学量过重。这一问题由以下原因造成:
第一,公安院校引进人才过分看重学历,不注重专业。许多公安院校为了平衡学历结构,不考虑日常教学中对某些专业课教师的需求,招录的人才所学专业与学院所设专业不相符或基础课教师数量过剩,导致一些教师无课可上,而另一些专业课教师教学任务过重。这种状况还会催生另一个问题,对于很多专业不符的教师,不得不面临“转专业”,所教课程与所学专业不相符,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第二,硕士以上学位的公安专业毕业生数量较少。由于目前高校公开招录教师最低学历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而全国目前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以及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这三所公安院校培养公安专业研究生,而公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更加少之又少,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有公安专业博士点。这就造成招录过程中的供不应求,许多公安专业岗位甚至在招录过程中出现未达开考比例或岗位空缺的情况。
三、公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初探
(一)创新公安院校人才引进机制,善把源头关
公开招录人才应附加实战经验作为报考基本条件,尤其针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把基层实战经验作为报考的硬性条件。公安院校旨在培养出能快速胜任基层公安工作的人才,公安机关比任何行业更加需要实战能力强、政治素养高的专业人才。因此,公安院校应当把学生实战能力放在首位,逐步探索出贴近公安机关实战需求的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机制。从教师招录开始,把好师资源头关,从上到下贯彻贴近实战的人才培养方式。
除了公开招录的人才引进方式之外,根据公安机关的特色,应建立实战部门优秀民警推荐选拔机制。公安院校可根据专业人才缺口制定出不同专业岗位选拔计划,给基层优秀青年民警提供上升交流机会,形成实战部门推荐与学校选拔双选机制,一方面调动基层民警工作积极性,一方面增强公安院校青年教师整体的实战水平。
基层选拔的方式可根据岗位需求和民警实际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措施,针对于公安工作需要与时俱进这一特点基层选拔的优秀民警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教师岗位干满一定期限再回到实战部门。社会发展迅速,公安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情况,公安工作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就需要公安院校教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层优秀民警可在教师岗位干满一定期限后回到实战部门,继续学习基层实战工作新方法。对民警个人来说,院校的工作经历可提高其自身的理论水平,有利于其在实战部门继续成长;对公安院校来说,基层民警进课堂的方式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很多真实公安工作案例,还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实践教学的榜样。
针对公安院校的特点,公安院校人才引进大可不必像地方院校一样拘泥于学历要求,针对一些稀缺专业,可适当放低学历要求,特殊引进公安院校优秀本科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安专业岗位教师招录难的问题。
(二)建立青年教师基层锻炼长效机制
青年教师在基层派出所定期定点实习,并将落实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由所在基层单位对实习教师进行考勤通报,防止基层锻炼活动流于形式。
建立青年教师入职前三年定期在基层锻炼学习机制,根据青年教师所学专业将其分到相对应的基层所队,入职前三年的寒暑假期间,进入各自实习单位开展实习工作。为保证实习效果,使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实习单位,仍然延续派出所“一带一”培养新人模式,每个青年教师跟一个老民警,切实参与到日常工作中来,承担一部分工作内容,保证实习锻炼发挥实效。
除了寒暑假固定的实习锻炼模式,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青年教师基于调研、备课素材收集的需要,可利用空闲时间到定点的基层单位进行学习、调研,充分利用公安系统的优势,加强院校和基层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创造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教学与科研互促模式
教学工作与科研不是相互冲突的,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专题研究,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可以整理成为科研成果,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能力。教学过程中,某一部分内容讲授比较熟练,教学内容精彩,可将这部分教学内容继续深入研究,发展科研能力。
在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势必查阅大量资料,在整理资料、研究总结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顺自身知识体系,增加知识储备,提升青年教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对青年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更新,同时提供给青年教师灵活多样的思维方式,在这一专业领域内,解放思想,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发挥青年教师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科研和教学这两种手段提升自身素质、获得成长。使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在科研中增加知识储备,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两者相得益彰,打破以往由于教学工作量过大而影响科研的僵局,形成教学科研互相促进模式,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充分落实入警培训,大力度传播警察文化
《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规定公安民警上岗和首任必训,入警训练内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警察职业养成教育、基础公安理论、基础法律法规、基础公安业务和基础警务实战技能、体能、心理行为训练等,重点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职业素养,提高适应公安工作能力。①
基于公安院校青年教师警察身份认同感低、警察意识不强的问题,应充分落实入警培训工作,切实发挥入警培训在青年教师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纪律意识等方面的养成作用。在入警培训中对公安院校新入职教师和公安业务部门新警一视同仁,严格要求,切勿特殊对待。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提高青年教师警察身份认同感,培养良好的纪律作风。
除入警培训之外,在日常的教师管理中,应大力传播警察文化,让青年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警察意识。应鼓励、要求青年教师积极组织、参加、观看学生毕业典礼、军训汇演、合唱比赛等具有仪式感且充分体现警察文化的校园活动,在各项文化活动中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力,同时传播警察文化。将校园文化建设与警察文化充分结合起来,鼓励青年教师根据所学专业和自身特长创办具有警校生特色的学生社团。青年教师相较于老教师,闲暇时间多,学院应从经费保障和场地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支持,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青年教师在创办社团的过程中投入精力、付出心血,有利于培养其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组织学生进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师生感情,使社团活动成为师生联系的纽带。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培养了青年教师警察意识、主人翁意识。
警察文化的大力传播,相较于入警培训等硬性培养方式来说,产生的效果更加明显、直接,后者是被动接受,而前者是吸引青年教师主动投入精力,并享受参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警察身份的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五)“老”带“新”一对一全负责模式
公安院校不乏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老教师,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质量,建立公安院校“一对一”导师帮教模式。一个教授分配一个相同专业的青年教师,要求导师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全面负责,一对一帮教。
青年教师应积极参与导师的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授对电脑操作不熟练,青年教师可发挥其上网收集、整理资料和制作教学课件方面的特长,在帮助导师整理教学资料的过程中也可以补足自身短板,学习导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增加了自身的知识储备,同时也帮导师节省了时间。同时,应积极主动进课堂,导师应该给青年教师提供便利,甚至督促、要求青年教师大量听课。首先,导师的课必须听,同时也可为青年教师推荐其他有经验的教师,提前沟通,为青年教师进课堂听课排除障碍。
对于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导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鼓励青年教师搞科研,定期督促青年教师写文章,成型的文章由导师进行修改,发表文章采取“一带一”的模式。导师可带着青年教师一起做研究,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在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导师的研究水平,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将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果纳入年终考核机制。首先,教学质量方面,根据学生评教、教师互评结果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排名,排在前面的对导师予以奖励,排在末尾的通过扣除绩效等方式进行惩罚,形成良好的奖惩机制,提高导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积极性。其次,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成果,年终进行统计,青年教师和导师互为第一、第二作者的以及共同合作完成的科研项目作为重点加分项目,以此鼓励导师与青年教师的合作精神,对于青年教师参与完成的所有科研成果进行分值测算,排在前几位的,对青年教师和他的导师分别予以奖励。
注 释:
①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百度百科.2005-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