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察心理保健机制研究

2020-03-02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保健民警

郑 荔

(福建警察学院 侦查系,福建 福州 350007)

关于警察心理保健工作,上级逐年重视不断强调,但一线并非都热切响应,而民警在真正需要心理保健时又羞于启齿难于付诸行动,落差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疑难的思路是本研究的着眼点。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在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过程中,发现除了微观技术层面如心训方法、量化测试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项事业,心理保健工作如何更普遍、具实效、更持续、可生长,如何使这项工作能够在警界常态化规范化必需化从而为公安事业更有效地服务,这其中机制是关键。因此在前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心理微观技术探讨基础之上,本次研究重点在宏观组织运作层面探讨如何长效地开展这项工作,从而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并迅速推展。

机制(Mechanism)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包括构造、运行及功能三个方面。警察心理保健需要哪些职能部门、承担哪些职责、发挥哪些功效、如何协同行动等正是本研究所关注的具体方面。

对比研究,美国警察局十分重视警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立针对性的压力管理部门,聘任具有专业执照的心理学工作者专职从业,通过培训、谏言及咨询服务提升警察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进而提升工作绩效。20 世纪60 年代始,香港警察被誉为“亚洲最佳警队”,是国际公认最优秀警队之一,此优秀印象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心理服务机制的完善。由此可见,不夸张地说,民警心理保健机制是落实从优待警的根本保证,是建设和谐警营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公安队伍战斗力的需要。2004 年12 月公安部创办了“民警心理健康网站”,接着,成都、南京、杭州等地公安机关也陆续建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通了心理咨询专线。然而,仍有不少地方依旧没有设立民警心理服务机构实体,即使设立了也多隶属于政工部门,还有的挂在教育训练、后勤保障、警察维权等部门,哪些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应有功效是本研究所探讨的目的所在。

二、警察心理保健机制现状评析

纵观历史沿革,我国警察心理保健工作始于2000 年,由初始的心理健康普查、基础性探究、知识传授、心理咨询等至机构设置至规范化建设,由最初的无体系无常态化至全国范围规模化推进,据相关统计,全国已设立警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2890 个,从业专职人员1500 余人[1],有效保障了警察心理健康工作的广泛开展。

本研究从意识理念、组织建构、工作方式、工作评估、技术层面对全国范围的这项工作进行了初步了解和分析。

(一)意识理念在转变提升中

就民警个人而言,从可有可无到好奇欢迎、从不信任到信任,初始有人容易将有心理不适当作见不得光的“丑事”,甚至等同于“精神病”。碰到心理困扰时,仅有12.5%表示肯定寻求援助,39.4%可能会、看情况,48.1%则不寻求帮助[2]。经过一系列讲座和被讲座等活动后,民警个人开始愿意和心理保健工作者接触、倾诉和请教。

就组织而言,由开始的“三无”(无机构、无编制、无专职),到之后的“上头热、下面冷”“政工部门热、一线部门冷”,直到目前逐渐落到实处。从应付完成任务向落实从优待警转变,从问题应急向防微杜渐转变。

例如,“心理保健平时无所谓,等有了心理毛病再抓才有效果”的片面认识不少见,有的甚至将心理健康问题当成思想问题来处置。在某些一线部门,平时多的是强调听从命令、服从指挥的硬性管理模式,多的是依靠制度法规为主的制约手段,少了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危机干预等工作所特有的柔性化及系统化。心理保健工作内容深广,包括宣传、培训、演练、预警,对新警适应、对网络舆论的研判,以及心理健康评估、科研等等,有的无法深切认识其与思政工作、与军事训练的区别。

(二)组织建构不断完善

2002 年初,广东省公安部门启动警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同年9 月成立民警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系统和网站投入使用。2004年,将心理咨询电话系统改为免费电话,解决了贫困地区民警因经济困难无法得到服务的问题。2005 年,民警心理健康网站改版,设置了8 大类24 个子栏目,网站的可读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2006 年,460 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办公区启用,“心灵茶室”栏目开通。

上海市局于2006 年6 月被确定为部首批8个警察心理行为训练实验基地之一,迅速完成机构组建。浙江设立领导组、专家组、实操组,采用以内为主、内外结合的模式,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民警心理健康服务机制。

辽宁、山东、江苏、安徽、四川、广西、福建等省市也陆续做了相应部署。

形势一片大好中,也有一些不足,如不少地方警察心理保健机构为临时性机构,无人员编制和固定场所,岗位多为兼职,平时忙于应付本职工作,很少有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有的虽然成立了相关组织机构,然而并无开展相关工作,也未能形成有效且完整的体制,无法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地方没有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设备的购置、工作人员学习培训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一些部位已经开展了相关工作,然而没有明确相应的实施制度,缺乏规范性和制度化。

走在前列的警察心理保健工作在运作时也存在下列问题,如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在公安机关中的职责任务和职能定位不明确;无规范考核制度和任职准入制度,专职人员执业能力有待提高;相关应用研究还有待深入。

某位公安部基地负责人认为,基地工作任务及行政级别不匹配,仿佛“大帽子”穿“小鞋子”,基地头衔不小,是国家级示范基地,但是行政级别只是学校下属系部教研室,任务下达及落实只能靠其“个人魅力”。

(三)工作方式由单一到多样

工作之初,或是仅停留在口号宣传、开会讲话,或是限于心健讲座、知识普及。由于专业化程度不够,有的采取简单说教和注入式,有的缺乏柔性和耐性,希望“一针见效”,忽略回顾交流、结合本体及隐私保护,这样就导致民警宁愿“自己扛”不愿心理援助。随着工作的推进,各地市都在积极更新工作方式:

上海某分局做强战时心理健康服务助力专项行动,开发出一系列符合不同警种民警岗位特点和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微课程,并根据基层所队需求,适时组织上门培训,开展个案访谈。上海某派出所“六必谈”包括:“疏导谈”“鼓劲谈”“提醒谈”“鞭策谈”“交流谈”“警示谈”。

四川某派出所探究对公安民警构建单位、家庭、个人心理危机三级纵向预防体系。

宁波某县局建立文化疏导阵地。积极开辟警营文化阵地,抓好以“小活动室、小荣誉陈列室、小训练基地、小阅览室和小文化展示室”为主要内容的新“五小工程”建设,按照“一所(队)一特色,一警一爱好”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文化软环境建设,搭建施展才艺、缓解压力的平台。

(四)工作评估尚待建立

浙江相关数据[2]:仅有0.6%的民警向本单位心理工作者求助,11.5%的民警倾向逃避、想换岗位或单位,19.9%的民警硬扛,27.7%的民警会尝试自我调整、但成效不明显,40.2%的民警能经过自我调节得到有效改善。调查对象中45.6%没听说过所在单位有举办心理健康服务活动;33.6%因工作或其他没有参加;20.8%曾参加过。

从业人员也不乏困扰,某基地专任教官:我们的身份是学校教师,考核由校人事部门执行,基地无权考核,考核主要标准是教学工作量,其它繁杂不计,明显影响了服务性质的工作质量。

由此可见,工作成效如何评估,工作人员如何管理和考核,必须列入议事日程。

(五)技术层面亟待加强

1.心健评估

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有不同层级。美国心理学家M.Jahoda认为有两个性质迥异的心理健康标准:即“消极的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心理健康”[3]。以人格结构水平和生活目标水平为标尺,反映了不同状态的主动性程度。即不同层级心理健康应有不同的评估指标。

2.专业督导

工作过程及成效缺乏评价标准。有的为训练而训练,盲目单一训练,忽略回顾交流;有的训练过头,使受训者变成“心理狂人”,过于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对知识对经验丧失自知之明,甚至对科学毫无敬畏之心。另外普遍存在科研不足的状况。

专职人员拿证后大多依然从事原本工作,针对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时有时无,缺乏必要的组织领导和督导支持。一些拿了证的民警回到单位后没有也不敢做个案咨询和辅导讲座。由于整个心理咨询师队伍量少质弱,严重制约心理健康保护工作的发展。

某分局从事心理保健专职人员:许多警察心理保健工作者无法纯净地从事心理咨询业务,因为无法脱开政工色彩,也就是说职能边界不明。

某中心主任:目前最需要的是专业从业人员,如心理危机干预缺乏专业研判、指导,心理测试软件缺乏专业诠释及维护。

三、警察心理保健机制完善对策

(一)理念方面:去急功近利,重实效长效

决策层应由重硬实力到软硬实力并重,做好长期性和连续性的思想准备。现实表明,有的把心理健康工作视为灵丹妙药,一味要求药到病除、立竿见影的功效;有的把提高队伍战斗力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心理健康工作上,如果不能收到这样的奇效,就认为心理健康工作是花架子,对心理健康工作关注削弱。因此,如何始终坚持心理健康工作的宗旨和原则,用科学观看待心理健康工作,值得思考。

工作中应避免泛心理论,防止不论啥问题都归咎于心理工作的倾向,成为领导不作为、不当作为、失误作为、错误作为的挡箭牌,不公正、处罚不当,不调查不听申诉,一律视作个人心理有毛病。

工作应面向基层、落实到基层,不走表面形式、不加额外任务。

贯彻心理咨询首要原则即保密原则,不泄漏民警的个人隐私,不作为评价、考核民警的依据。借鉴美国经验,压力干预不是收集和评估警察思想动态的手法,而是助力提升个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因此也不会、不应对个人升职、声誉等产生不利影响。借鉴本土经验,如济南市公安机关打造的警意表达平台敢于正视问题求同存异,各单位还紧密联系实际,探索推行“开放式局长办公会”“不生气会议”等方式,让民警发扬民主,表达诉求,畅所欲言。

(二)建立健全分工协同、职责清晰的专门机构

上世纪初,美国警务系统开始结合心理学应用,初期只是为数不多的心理学专家兼职做顾问、咨询工作,直到目前绝大多数大中城市警署均设立了专门的“压力管理处”,承担相关心理服务工作。在警察训练、选拔、心理咨询、危机干预以及预防及罪案调查方面心理学家都做出了显著的专业贡献。压力管理处按照职能分工,分列若干项目组,如强制性创伤、心理辅导、选择性变通、压力干预等,在警务心理运用范围及服务内容等方面已形成较完善的运作机制。

由此,各地机构不论务虚务实必须要有执行权,能调动人力财力物力等,在行政级别方面也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予相应设置。

(三)建章立制并贯彻执行,力求职责化、规范化

美国的警察心理评估业已成为标准程序、警务常规。如特警队员及一些从事麻醉品、秘密、暴力等相关工作的警员定期都必须接受心理评估,从而确认他们是否适合继续从事此类高压力的工作。而且,类似评估年年施行、方法多变。

香港的《警察通例》规定,凡是在执行公务中警员受到压力或刺激的冲击,譬如开枪或击毙、击伤人犯,或者身处险境等,都须在事发后接受心理咨询,从而确认心理是否正常,同时应用相应方法排解障碍和焦虑。

基本制度包括:职业道德规范、保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纪律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督促检查和情况报送制度、心理健康工作者管理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

业务方面如日常心理咨询制度,心理治疗制度,心理专家督导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等。

(四)合理评估,重视评估

制作工作评估指标,包含队伍评估指标、网站评估指标、效果评估指标、组织管理工作评估指标等。

如心理咨询评估包含两大类:结果评估和过程评估。结果评估针对心理服务效果,如来访者量化述评等。过程评估针对执行状况,如心理服务种类、时长、人数等。

警察心理保健工作评估指标同样可以进行分级分类细化,一级指标指向上述的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保健过程、保健成效以及特别重要需要单列的档建、宣传、保障等等。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框架下进一步细化,以此类推,直至可量化分值的具体可操作的行为或其结果观测点。

(五)源头保障,落实从优待警尤其是权益保障

权益保障包括:生存保障如薪金和休假等;执法保障如环境和遭遇投诉袭击等;提升保障如考核晋升等。

民警反映较多的是警务加班的直接累和非业务的心累。

工作压力太大,休息得不到保证。一位基层民警口述:无数的加班,通宵班后接着第二天上班,没有休息。非业务活动太多,既影响警察形象又加重警察负担。调查表明,警察全年工作日累计超过130 个,加班每周平均32.5 小时[4]。据有关数据,每三日至少有一名民警因病殉职,平均每日有不止1 名民警牺牲,一线民警的寿命平均只有48 岁[5]。不少民警年纪轻轻就为病所困,体质衰弱使得精神颓废懈怠、悲观绝望甚至自伤自杀。

东北某省数据统计:希望组织帮忙解决最主要的生活困难是什么?排名前四的为:第一是提高经济收入(99%),第二是提供休假机会(94.6%),第三是缓解住房紧张(89.9%),第四是解决子女升学就业(50.4%)[6]。

启示:一是科学配备警力数量,保证警力相对充足,对加班警察尽量安排补休,做到不疲劳用警。二是在目标管理上,面对现实,避免不切实际、甚而违反自然规律的口号,将警力从非警务活动中解放出来。三是切实维护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避免流血流汗还流泪。

尤其重要的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选拔任用机制。研究表明,一线民警有强烈的职级提升需求,但现实却普遍感到不满和限制。一是急功近利的考核方法无法准确评价劳动付出,带来不少负能量,让民警也跟着变得侥幸投机,挫败工作积极性。二是晋升非公平性也让民警感到无奈和压抑,会期待更加合理务实的干部选拔任用及考核评估机制。

各地为民警树立坚实后盾,使“警察有权威来维护法律的尊严”。以某省公安厅研究制定的从优待警措施为例,引人注目令人鼓舞切实可行的如:有条件的地方要将民警父母纳入体检范围;基层所队民警休假率低于90%的,县级公安局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局长、政委以及分管市局领导不能立功受奖、评先评优;完善就医“绿色通道”;协调解决民警家属子女就业就学问题;建立民警荣誉章和退休民警离职欢送制度;省、市公安机关设立“爱警奖”,对从优待警工作开展好的县级公安机关“一把手”和政委,进行大张旗鼓表彰;要加强对从优待警工作的督导和考核,将其纳入对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

(六)获取系统外部支持,包括家属、群众、媒体、政府、社会等

研究表明,在压力情境下,受到亲友较多物质支持或心理支持的人身心更健康。为获取系统外部支持,可以增进与警察家属的情感维护、增进与群众的联系沟通、增进与媒体的交流合作、加强政府的国家支持和社会的市场化运作。

如安徽省某县公安局为民警解决家属、子女就业问题推行了子女参加应届高考的民警安排休假制度。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合作可借助新闻媒体多侧面、全方位地宣传公安机关先进人物事迹,弘扬人民警察的服务精神,提高社会对公安机关的认知度和赞誉度,为公安机关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政府支持如力争扩充警力编制,避免因警力不足带来的高负荷高压力,市场化运作如联合社区组织、志愿者团体等。

(七)打造内部支持系统,借鉴EAP、EEP,重视职业文化的塑造等

例如某省公安厅提出各市公安机关都要成立“民警互助协会”等互助组织,及时为需要救助的民警及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诸如警察之家、俱乐部、联盟等,警察文化、组织标识能够使民警产生安全感、认同感、归属感和豪迈感。

系统的建构如EAP、EEP:

“EAP”使心理压力咨询、心理压力评估、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综合应用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契合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水平理论的员工提升计划(Employee Enhance Program,简称EEP)。

重视警察职业文化的塑造。职业文化是职业共同的信仰、价值观、语言、认识及准则。警察职业文化的塑造可以加强警员对警队的归属感。通过开展多样化文娱活动,养成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营造平和舒畅的人际氛围,进而减轻民警个体心理压力,使之充满阳光和活力。

(八)持续研讨方式方法

心理影响是吸引而非注入、沁人心脾而非生拉硬拽。

如前所述,注意心理保健结果不要和个人考核晋升挂钩,非必要不计入档案,对口心理咨询师非本单位有利益关系人员,这样才能产生自由而受保护的信任感。

值得研究的问题还有:如何建立民警个体与专业团队间的信任度,如何减少民警对服务过程的顾虑,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民警隐私,如何使警员相信隐私被保护,如何简短迅速地做出效果评估,如何智库共享、远程指导、在线互动才更加有效,如何凸显公安特色等等。

2006 年,南方某省“心灵茶室”栏目开通。电话咨询时间延长,全省公安民警及家属都可以拨打心理咨询电话。仅仅一年时间,拥有 4000多名注册会员,发贴数量近2 万篇[7]。民警涉及婚姻恋爱、家庭关系、子女教育、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方方面面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解答。中心受到了基层民警的普遍欢迎,在警队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被誉为民警的“心灵家园”。

中部某市创造了“四合一”训练模式,即将心理行为训练与公安技战术训练合一;与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咨询、心理访谈、心理热线)合一;与心理学教学合一;与模拟训练合一。将心理训练的科学性、挑战性、协作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心理训练的公安化特色。

由此可见,心理保健工作是被需要的,只要用心去做,方式方法不会单一死板,进而,不论警察个体还是组织都愿意接受并受益。

四、结 语

警察心理保健工作可以借鉴环环相扣的企业运行机制。所谓企业运行机制就是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经营系统、财务系统等等运行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以及各个环节之间内在的本质的交互制约、交互关联的工作方式的总和。创新机制、经营机制、财务机制是从企业硬件的运营方面来考量的,另外还有软件方面的运作机制,这方面内容包括组织行为规范、理想、信念、价值观等等,统称为行业文化。行业文化的各个要素浸染到硬件运营机制的每个环节,并影响和制约着整体运行机制。

因此,警察心理保健工作同样也需要考虑其创新系统、经营系统、财务系统等系统内的良性发展和系统间的有序协同,在财力物力人力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整合内外资源发挥效益最大化,如外聘心理咨询师、内部专员培训等。在创新方面更是需要不断整合行业新技术对症下药。而警察行业文化更是使警察组织及其成员伤痛修复、重燃斗志的充电宝。

落实是生命力,科研是助推力。欲使警察心理保健工作充满活力、运行顺畅、效果彰显,就要去经营去创新去核算去渗透。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保健民警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民警轩哥说案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