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解析
2020-03-02吕珊珊张玉双
□ 文| 吕珊珊 张玉双
在政府会计制度颁布之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当时用的会计制度也是可以满足之前时代的预算管理需求,只是在财务管理上无法有效的做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有个直观全面的了解,甚至无法用来精准的核算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以及它的一个履行状态,而政府会计制度则是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下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满足单位公益事业目标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已经逐步迎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在这种环境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是需要单位完善、创新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这不仅能够满足政府制度与信息化的要求,同时还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公益事业发展质量。
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整合
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会将预算会计模式进行有效强化,使得原本收付实现制发生改变,使得事业单位在面对同一笔经济业务时,不仅需要按照预算会计反应,同时还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展开财务核算,进而使得财务管理质量大大提升。
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核算水平
财务管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政府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部门具体分工与职责进行明确,并且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对预算会计、财务会计做出清晰的界定和理解,进而使得财务管理的水平与效率提升。
政府会计制度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
就目前而言,政府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规范了财务核算工作,同时还确保了会计凭证与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的客观性与真实性。除此之外,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在单位经济业务中的运用,能够对事业单位会计期间的收支余等情况进行更为真实的反馈,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科学性与可比性得到增加。
比如,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依旧摊销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能够对事业单位资产价值进行一目了然的了解,进而使得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政府会计制度的展开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而该制度的规范与完善是能够让财务人员根据财务报表分析预算执行结果,能够有效对预算实施考核。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应用权责发生制后,能够对经费支出、收入进行精准核算,同时能够通过企业利润方式来对经营净收益准确计算,从而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资金的监控,从而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升。
创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
在以往的传统会计制度中,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以历史成本入账,存在较大的弊端,而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已经有明确要求,需将将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入账,如果没有公允价值,则需求根据合同价格来实现入账,但资产核算涉及到现金业务时,预算会计需要开展核算工作,这种固定资产核算模式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价值有个更真实的反映,也能够保证会计信息来源与财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
政府会计制度下强化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对于基础的会计工作进行加强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颁布,使得会计核算质量的高低作为财务工作的基础,也是财务工作的中心,以此为前提,行政事业单位更应该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做出加强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标,并且以新《政府会计制度》为准,统一核算标准,对经济上的业务进行核算确定,最终得出财务报告和预算报告。
做好推进财务体系建设工作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现,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质量和会计核算体系有着和以往不一样的新要求。为了能够保证会计工作能够在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管制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逐步改进完善会计工作的模式,对于传统以往的工作观念进行转变,将新《政府会计制度》融入到会计工作中来,从而以达到新《政府会计制度》的预计标准。
做好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
新《政府会计制度》准则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会计的可操作性难度,对于目前的会计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根据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标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更为苛刻,同时要求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来出账务进行核算统计,不仅如此,还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折旧的计提、摊销的明确方法、公允价值等等。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使得新《政府会计制度》能够顺利的衔接当前工作,对于会计人才的培训工作必须提上日程,不管是在职业道德素养方面还是职业专业水平能力方面,都要在融入新改革之中进行,使财务人员熟悉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各项规定,掌握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并且加以熟练。
做好新旧制度的更新换代
对比现在的会计制度,新《政府会计制度》里的规定更为详细的划分了各类要素和核算方式,这样不仅在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上带来不小的压力,因为其核算的方式有所不同,使得现在的行政事业单位在核算模式上也迎来了不小的挑战,如果在这期间缺少相关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势必会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重新学习新《政府会计制度》里的要素和模式,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会计核算速度,才能确保自身能够平滑的度过新制度的更新换代。
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进行规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
其一,针对有经营收入的事业单位,在政府会计制度下可以根据权责发生制来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折旧与摊销来进行计提,这样能够有效减少事业单位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实现税负的降低。其二,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有效管理,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使用与报废等情况,该过程可以合理的利用信息化系统来进行,从而为之后的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资产盘点的强化提供有力依据。其三,在事业单位内部构建健全的固定资产控制制度,包括授权制度、审批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从而有效控制与固定资产相关的业务,通过保障资产账本与实际相符来避免国有资产的浪费与流失。其四,事业单位应当将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监管,包括会计核算、资产采购、控制运行以及资产报废等流程,从而在源头上避免固定资产被侵占。其五,事业单位应当有效控制关键风险岗位,可以通过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来予以实现,从而防止个别工作员工利用业务岗位的设置不科学来对财政资金进行侵占,使得事业单位能够将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事业单位经济业务进行梳理
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政府会计制度实施,事业单位应当根据相关文件要求来全面梳理原有会计科目,主要针对经济业务进行梳理,包括长期挂账的一些往来款,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汇报,在得到审批后,及时将该类账款进行核销。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当通过查询、走访等手段详细摸底负债情况,并及时制定有关还款计划,并在审批通过后对相关款项进行偿还,从而防止出现法律责任纠纷。
结束语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出现是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所拥有的重要成就,保障着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能找到对应的相关制度,也能让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有章可循,不仅如此,对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都带来了良好的影响,以此也加强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实力,但同时,新《政府会计制度》也会给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带来许多压力,对于财务人员,应该加强其培训力度,以迎来政府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