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和对策分析
2020-03-02孙传萍
□ 文| 孙传萍
“营改增”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1)“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良与提升。“营改增”政策出台之前,对于产品和劳务周转额征收的主要的税收种类是增值税和营业税。在我国总体社会经济中,各行各业之间有着密不可分、藕断丝连、相互协调的关系,然而我国却对各个行业间分别采用不同的税收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国的这种“对症下药”的税收方式逐渐显示出它的不足之处,成为了调节各个产业间有效分工的障碍,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良与提升。(2)“营改增”政策的减征作用逐渐显示出来。“营改增”政策出台之前,国家根据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税收政策,这种税收调控方式下增值税的减征范围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减,可能会使增值税的减增作用得不到显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增值税调节企业经济结构的作用。“营改增”政策实行之后,取消了收取营业税的相关措施,所有企业有关征税的项目都采用收取增值税的措施,即所谓的“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这种税收政策的实施,理清了大中小企业增值税的减增方式,促进了增值税减增和调节作用的显现。(3)“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服务行业的发展。“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增值税的税收范围不包括大部分的服务行业,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性。营业税的税收标准是以服务业整个营业额的净收入为收税参考的,不像增值税的税收在某些税收项目上具有减征的措施。所以,大部分服务行业为了少交营业税,采取了少计营业额的应对措施。营业税政策不利于我国税收效果的显现,并且制约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1)影响建筑行业的营销管理方式。建筑企业公司分为主公司与分公司,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组织管理形式,在“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这种组织管理形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建筑企业间的这种组织管理形式是指,主公司与分公司法人成员企业由于其法人的某些想法与自身利益不一致的现象,需要有必要的独自纳税,各自依据税收政策在其公司登记机构所在地纳税,建筑企业中有些法人的经理对这种方式不能接受。当前,大多数税收政策所实施项目由该企业的项目经理负责,公司对项目经理收取一定管理费用的方式无法适应新的税收政策。建筑企业一般都存在营业项目的联合,企业项目的联合在购买材料、设备租用、产业分包等环节管理相对松散,无法获得足够金额的增值税专用票据或专用票据减征措施不规范,造成工程成本的增加,从而加速了企业解体的风险。“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将有效的防止非法资金周转的行为,打击某些企业“冒名顶替”的行为。(2)影响建筑预算管理。“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工程项目预估算、工程价格的、计算方式的基本构成发生了变化,会引起国家招投标法规、预估算价格、国家基础建设的相关投资,甚至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发展等“连锁反应”式的变换,对其所建房产的质量也有所提升。一是建设企业招标预估算方式将会改变,相应的模型设计预估算和施工费用预估算也会按照国家新政策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对社会所公布的招标书内容也应有所改变。二是这种变化是建筑行业的投标工作变得繁琐化。如,投标书的内容中有关建筑材料、设备燃料等必要成本不包含在增值税的征收规则之内,实际施工过程中,投标书内容很难估测并说明多少成本能够属于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内。(3)影响建筑材料的引进管理。建筑材料一般占建筑总成本的75%--80%,可以看出建筑材料的引进费用占了建筑企业总成本的绝大部分,这就表明建筑材料的引进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建筑材料的引进过程,并取得正规的票据以减征相关的费用
面对“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建筑企业所采取的对策
(1)加强对会计核对计算以及公司财务的管理。“营改增”政策出台与实行之后,建筑企业要对会计考对计算的要求标准提高,核对计算的方式更为详尽与准确。从建筑材料的引进,到大型以及中型设备的租用、修理与维护等各个项目,都要求会计进行详尽的核对计算。还要加强对发票信息的账单管理,对增值税票据要指定专人进行管理与监督,通过运用高技术财务管理软件或数据统计图表,做好对公司内所有部门的发票管理,显示出详尽的票据信息的即时状况以及使用记录。(2)完善财务管理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互通平台,对于快速传递和共享财务信息,提高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公司内部各产业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随时公示与布告国家实施的相关政策,利用协调的财务管理系统,提升财务管理的能力通过核查相关产业信息,及时发现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以及国家所实行的“营改增”政策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确保所缴纳费用是准确无误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营改增”政策的实施作为具有一定阶梯性税收规律的措施,犹如一把“双刃剑”,在为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的有利之处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不利之处。尤其是在残酷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企业如果想要降低自己的投入成本,提升自己的净收入,就要做好对企业自身的生产过程管理,尽量避免企业经营的风险,对于国家所出台与实施的新政策,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