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全球大流行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的风险与对策探讨
2020-03-02吴君民徐刘阳
吴君民,徐刘阳
(江苏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212000)
2020年4月10日,商务部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做出回应。商务部发言人称,近期以来,新冠疫情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已经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确诊病例,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产生冲击。根据海关统计,自疫情暴发以来,2020年1—2月期间,以人民币计算的中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下降了9.6%、15.9%和2.4%。根据世界贸易组织2020年4月8日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内容,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到32%。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强调新冠疫情对于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并不必然导致逆全球化,但是根据国际劳工组织4月7日发布的报告,在全球33亿劳动人口中已有81%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其工作场所被全部或部分关闭。根据相关统计,从2月1日至4月1日短短两个月时间,中国注销或吊销的进出口外贸企业就高达12,396家,随着欧美疫情发展,未来倒闭的外贸公司可能会更多。中国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的就业人口达到1.8亿人以上,因此,相对于疫情暴发期间停工停产对经济和就业的暂时性影响,新冠疫情全球扩散带来的外贸下行必将给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持续性的实质冲击。
更重要的是,随着此次新冠疫情的海外扩散尤其是美国确诊和死亡病例的攀升,作为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经济体——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美国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情绪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抬头,针对亚裔尤其是华裔的歧视和恐惧开始显性化。当美国发现为对抗疫情不仅需要从中国进口口罩和医用手套等医护产品,还需要从中国进口药品、药品原料和医疗器械时,担心未来会受制于中国,于是决定要自己生产或到世界其他地方购买以减少对中国医疗产品和药品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越来越强调对美国要丢掉幻想,主动应战。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政府、智库和新闻媒体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韬光养晦原则已从主流舆论平台淡出,民间对美国的不信任和反感也达到了中美建交以来的最高峰。这些都导致中美之间的战略互信日益缺失,双边关系加速下滑,经济和技术的脱钩看来难以避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中美两国将从全面竞争走向全面对抗,甚至有可能陷入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1]。因此,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绝不是短期和局部的,而是全局和长期的。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关头,我们有必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全面评估新冠全球大流行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并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议。
一、新冠全球大流行对中国外贸的短期影响
从短期来看,新冠疫情海外扩散对中国对外贸易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短期内新冠疫情海外扩散给中国外贸带来的挑战
1.物流成本上升的挑战。随着中国新冠疫情防治形势逐渐好转,国内的物流行业基本上已经恢复正常,但是疫情在海外的迅速蔓延却使国外物流尤其是跨国物流基本上陷入停滞状态。一方面,各国航空公司的航班大幅减少,尤其是飞往美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的航班被大量取消,跨国快递运输大都是依托于国际客机或货机作为运输工具,因此国际航班的减少导致航空运力的下降和运输价格的飙升;另一方面,受疫情的影响,各物流公司在出口、中转和进口时都要进行多次的检疫和消毒,即使到达目的地以后,也会由于返工人员的减少而导致派送效率的下降和派送成本的提高。此外,国际物流企业本身也要为员工购置口罩、消毒液和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导致经营成本提高。在以上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国际物流企业纷纷上调运价。根据相关报道,3月底,受到新冠疫情全球扩散的影响,欧美空运价格已经超过历史最高点,其中欧洲线路的平均运价从20多元/公斤涨至60多元/公斤,最高的甚至达到120元/公斤。与此同时,占国际货运总量80%的海运也由于运力削减和舱位紧张而出现了价格上涨的现象,比如3月中旬的海运价格就比3月上旬提高了20%。
2.供应链衔接不畅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供应链的跨国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形成了密切合作的分工体系,不仅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成本,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正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开放的营商环境逐步成长为“世界工厂”,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是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供应链分工体系也因新冠疫情的扩散被严重打击。一方面,新冠疫情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迅速蔓延使其意识到供应链的分工会导致防疫物资的短缺和防控能力的下降而受制于别国,因此各国逆全球化的声音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不仅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原材料、农产品和关键零部件,还需要将制成品出口外销到各国。受到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影响,很多原材料、农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出口国宣布暂时停止出口,不但影响了中国全面复工的正常进行,而且不利于粮食安全目标的顺利实现。更重要的是,疫情在发达国家的迅速扩散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外贸企业的订单。3月底,美国和欧洲的零售门店受新冠疫情影响出现了大面积歇业,导致中国大量服装外贸公司的订单被取消,很多知名的快消品牌比如Zara和H&M等甚至取消了5月份的订单。
3.线下交易受限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的对外贸易形式迅速发展。2019年,全球跨境电商销售额已经突破3万亿美元,电商销售额在全球销售总额中占比为11.9%,比2018年增长16.7%。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更为迅速,截至2019年,跨境电商的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已经超过25%,但不容否认的是,传统的以线下交易为主的贸易形式在对外贸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在于制度和语言的障碍[2]。线下交易通过设立海外代理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制度和语言的障碍,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但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给这种传统的线下交易形式带来巨大挑战。一方面,进口国大量的实体零售店被迫关门歇业,国外消费者难以通过线下交易的方式购买商品;另一方面,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外贸“晴雨表”和“风向标”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即广交会也无法如期举行,尽管第127届广交会2020年6月15日在网上成功举办,但是以其为代表的线下交易受限在短期内必将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二)短期内新冠疫情海外扩散给中国外贸带来的机遇
1.能源产品价格下跌的机遇。毫无疑问,石油和天然气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重要的能源产品,二者共同构成了全球接近60%的能源供给。在石油生产国大打价格战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之下,自2020年年初以来国际油价已经跌去了三分之二,且这种下跌趋势还在持续。尽管能源价格下跌对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一定冲击,但总体来说对中国加强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战略储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众所周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是为应对短期石油供给冲击而建立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缓突发的大规模石油紧缺对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行造成的潜在风险,因此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对保障国家的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虽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早在2017年就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但是至今仍未达到国际能源署制定的一个国家石油储备量能够支撑该国90天消耗的储备量达标线。美国已经超过达标线,日本的石油储备更是位居全球榜首。因此,中国必须充分利用此次油价大幅下跌的机遇,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大幅提升石油的战略储备。
2.国外医疗防护设备紧缺的机遇。虽然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给中国的纺织业等传统制造业带来了较大冲击,但是也给中国医疗防护设备的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具体来说,尽管中国的疫情高峰已经过去,但国外的防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以口罩、防护服等为代表的医疗防护用品成为全球紧缺的必需品,救治重症新冠患者的呼吸机出现海外订单爆满、价格大涨的情形。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出口医疗防护产品质量不合格而被投诉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在充分利用该机遇加快重构全球医疗供应链的同时,高度重视医疗防护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维护。更重要的是,要真正战胜此次疫情必须加快疫苗的研发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谁能够成功研制出疫苗,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医疗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医疗防护设备的短缺虽然在短期内既有利于我国医疗防护用品行业的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缓解出口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但是其生产和供给仅仅是治标之策,要想在未来的全球医疗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必须加快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工作。
3.中国承担国际救援主体责任的机遇。承担国际责任一直以来都是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指标,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和在应对全球危机中所承担的责任。随着此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美国和欧洲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冲击和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已经自顾不暇,无力去承担此次疫情的国际救援责任;相反,作为新冠疫情集中暴发最早的国家,中国通过严厉的防控措施控制住了疫情,基本上实现了全面的复工和复产,复学也在全国各地逐步有序展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不仅可以为其他国家的防疫工作提供学习范本,还可以为这些国家的防疫工作提供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对包括意大利、伊朗、巴基斯坦、韩国、日本、比利时、菲律宾、塞尔维亚、法国和西班牙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为这些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抗疫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良好的表率。
二、新冠全球大流行对中国外贸的长期影响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不仅会在短期内影响中国外贸,还会在长期内导致中美关系和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刻变化,从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一)全球供应链重构
1.供应链属地化趋势不可避免。新冠疫情的暴发给世界各国政府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恐怕就是供应链的全球化导致本国的生产和消费受制于人,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属地化趋势既可以表现为一国内部负责供应链的所有环节,也可以表现为邻近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有限的供应链分工,这就意味着疫后供应链的分布将不再单纯考虑经济和成本因素,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也将成为各国布局供应链的重要甚至是关键考量因素。事实上,这种供应链属地化的趋势早在2009年奥巴马执政期间就已经初现端倪了,只不过没有特朗普上台之后那么明显而已。众所周知,特朗普2017年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就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华经贸关系上,致使两国贸易摩擦和贸易战不断,直到今年年初中美之间才达成了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要在接下来的两年内购买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包括美国制造业产品和金融服务,这显然是为其供应链属地化目标服务的。
2.数字智能化将成为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世界各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受到影响,线下交易逐渐为线上交易所替代,跨境电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线上交易还仅仅是供应链数字化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原始的部分。新冠疫情表明产能的结构性矛盾会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因此,如何基于大数据和智能技术实现有弹性的产能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此次疫情中,阿里云技术支持的“疫情信息采集系统”、无人驾驶、无人超市以及无人配送机器人都展现出了强大魅力,智能的数字化技术才是未来供应链的核心所在。此外,基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上下游协同管理也将成为供应链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工业互联网可以通过集群内部的云平台将供应链节点各企业的采购、生产、仓储、运输和客户需求等紧密连接起来,使供应链整体上能够以更加准确便捷的方式实现高质量运行。
3.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会发生重要转变。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不仅使各国意识到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性,还使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意识到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可能会损害自身的战略安全。我们可以预期,在疫情结束之后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会发生重要变化。一方面,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会更多地迁出中国而向越南和老挝等更落后的国家迁移,甚至会有部分环节回流至发达国家本国。需要注意的是,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中国作为世界上产业体系最完整、技术设施硬件最完善的国家,各国要想完全与中国脱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长期来看制造业的供应链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布局,但并不会完全与中国脱钩。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会加强对高新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封锁,中国要想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上的地位就必须更多地依靠自主研发来打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瓶颈约束,中国会逐渐由“世界工厂”转型为“创意中心”。
(二)冷战思维抬头
1.制度和意识形态成为重要的竞争领域。冷战结束以后,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国际分工和合作将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和壮大,部分西方国家开始利用制度和意识形态宣扬“中国威胁论”,面对这些国家咄咄逼人的论调,中国也不得不逐渐放弃传统的韬光养晦战略,开始针锋相对,主动应战。在疫情暴发之前中西方之间在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已经暗流涌动,此次疫情使这种分歧进一步显性化,并成为未来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毫无疑问,中国在此次抗击疫情中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是西方国家不可企及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制度优势,中国不仅避免了新冠疫情在国内的大规模暴发,还为西方国家争取到宝贵的窗口期,但是美国却无视中国的这种贡献,还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与此同时,国内民众在面对西方国家提出的“群体免疫”方案时,也表现出对所谓民主制度不作为的愤慨。综上,可以预期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竞争将成为疫后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
2.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长期存在。新冠疫情在海外的迅速蔓延使各国都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和经济损失,这种损失尤其是生命损失是不可挽回的,给各国平民大众带来深重灾难。可以预期,在疫情结束之后的很长时间内,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都会长期存在。一方面,西方国家为了推卸责任,无耻地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不仅助长了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隔阂和种族歧视,给在国外的华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甚至是生命危险,还使得各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西方民主制度及其领导人的不满日益加重。另一方面,此次疫情给各国民众带来的生命损失和财产损失必然导致疫后民粹主义思潮和新兴政党的大量涌现,并最终汇集成为巨大的政治影响,对现存的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冲击,这种冲击由于疫情带来的巨大创伤而长期存在,并对疫情结束之后的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产生不可忽视的持续影响。
3.西方国家的危机转嫁在所难免。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生命代价、经济损失以及国内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运动,西方国家的危机转嫁行为在所难免,各国的差别只在于形式和程度。目前来看,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个别议员以及英国的个别政客已经提出了向中国索赔的主张,虽然这些主张并不能代表美英国内的主流观点且暂时也未得到官方的认可,但是这些主张背后隐藏的西方国家的傲慢和无耻已经暴露无遗,这种傲慢和无耻不仅是其无知的体现,还是其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在作祟。从2020年1月23日到2020年3月23日,中国用武汉封城、14亿人宅家和数以万计医务人员逆行的沉重代价为全世界换来了60天的宝贵窗口期,但西方国家却只顾着抹黑中国、从中国撤侨以及阻断从中国来的所有人,最终导致新冠疫情在各国国内大流行并带来百万计的感染和数以万计的死亡时,其又将责任推给中国,甚至不惜以干预我国“台湾问题”等来转嫁国内危机。面对新冠疫情,西方国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径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将整个世界推入新一轮冷战的深渊,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警觉。
(三)不确定性大幅提高
1.疫情以何种方式结束不确定。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变种,目前各国对它的认识还是十分不足的,这也是导致其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暴发的根源。可以确定的是,疫情一定会结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疫情会以何种方式结束。如果世界各国能够同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救助经济,则可以避免长时间的经济衰退;如果个别国家仍然不顾一切地推卸责任,表里不一,表面上合作,背地里却利用疫情来遏制和围堵其他国家,则会加重疫情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一场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大衰退、大萧条。从目前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正在试图通过直接补贴的方式撤离对中国的投资,不管最终效果如何,这绝不是一种合作的行为,如果任由这种行为继续下去,疫情很可能会以悲剧的方式结尾,这显然对谁都是不利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新冠病毒像SARS一样以一种非人为的方式突然消失,世界经济重新恢复正常,但从目前对新冠病毒相关研究来看,这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极小。所以,疫情会以何种方式结束,取决于各国能否真正放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同心协力,共同抗疫。
2.世界经济何时能够恢复不确定。世界经济何时能够恢复不仅取决于疫情何时能够结束,还取决于各国所采取的恢复措施以及各国之间是否能够有效合作。从目前来看,为了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在3月17日实行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并将利率下调到0%(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的零利率)之后,又于3月23日推出了无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继美国之后,欧洲和日本也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因此各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已经很小了。面对疫情的持续冲击,各国均开始祭出财政政策“大杀器”,例如,美国在对小微企业进行支持的同时,直接给困难群体发钱,英国和印度等国家也制订了一揽子财政政策实施计划。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全球经济的尽快复苏是对全人类智慧的又一次考验。
3.国际经济秩序的发展趋势不确定。根据上文的分析,无论是供应链属地化趋势还是冷战思维的再次抬头,都表明未来国际经济秩序的变数将会大幅增加。一方面,如果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能够对此次疫情进行深刻反思,意识到各国和各民族之间在本质上是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3],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从而抛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成见,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那么世界经济秩序将会继续朝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方向阔步前行;另一方面,如果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摆脱此次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嫁国内的经济损失和平复民粹主义的呼声,从而将责任推给其他国家,甚至提出巨额赔偿的无理要求和干预别国内政,则必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持续的争端与对抗,全面的冷战甚至是局部的热战都将无法避免,届时全球经贸关系将陷入冰点,国际贸易也将被撕裂为各自阵营内部的局部贸易。
三、应对新冠疫情长短期影响的战略举措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对中国的外贸既存在短期的机遇和挑战,也存在长期的影响,我们必须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采取有效策略以应对这些影响。
(一)应对新冠疫情海外扩散短期影响的战略举措
1.在为外贸企业提供支持和援助的同时,积极鼓励其开发国内市场或者转产医疗防护设备,尽可能降低疫情期间海外订单减少的负面冲击。由于跨国物流成本的上升和供应链的衔接不畅,海外订单大幅减少,我国沿海地区的大量外贸企业出现了复工容易但是复产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这些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或者专项贷款为外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同时辅之以税收优惠、租金优惠和工资补贴,尽可能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另一方面,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开发国内市场,实现出口转内销,通过国内需求的增加来弥补疫情期间减少的国外订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疫情结束以后,外贸企业的海外订单也很难恢复到疫前水平,因此,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市场将成为这些企业面临的长期挑战。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补链或者转链的方式生产和供给国外紧缺的医疗防护设备,政府要为这些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2.加大能源产品采购力度,主动承担国际援助责任,在做好能源战略储备的同时,向世界各国展现大国应有的使命和担当。北京时间2020年4月13日凌晨,由沙特主持召开的欧佩克+紧急视频会议结束,与会各国最终达成了减产协议,首阶段将于今年五六月份每日减产原油970万桶,这也是欧佩克+机制成立以来达成的最大规模的减产协议。虽然上述减产协议达成以后国际油价开始回升,但是根据高盛的分析,协议所达成的减产规模仍然不足以应对疫情造成的原油需求的下降,因此油价在未来还将进一步下跌。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大能源产品的采购力度,增加我国的能源战略储备。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疫情控制最好的国家,我们还必须继续承担起国际援助的责任,向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派出有经验的医疗工作团队,并提供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这不仅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还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3.积极推动线上交易的发展,尤其是要出台政策鼓励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成长,以更好地应对线下交易受限的挑战。正如上文所指出的,由于制度和文化差异,线下交易在世界贸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此次疫情的暴发却凸显了线下交易的局限性,因此,无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疫情结束之后,线上交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将得到提升。线上交易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跨境电商平台,目前国内外比较重要的跨境电商平台主要有亚马逊、eBay、天猫国际和洋码头等,这些平台为跨国的买卖双方提供了准确便捷的对接服务,大大提高了进出口的效率[4]。从目前来看,我国仍然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而且已有平台为我国出口商和进口商提供的服务与国内电商平台所提供的服务没有本质区别,如何帮助我国跨境电商平台快速成长,并有效解决线上国际贸易存在的痛点,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对新冠疫情海外扩散长期影响的战略举措
1.加强技术研发,改进营商环境,完善产业布局,重构国际供应链。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供应链不能受制于人,因此,面对美国和日本积极鼓励投资撤出中国的现状,我们也要主动应对,先发制人。从目前来看,高科技领域仍然是制约我国供应链的瓶颈环节,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技术研发,通过原创性的技术革命来实现供应链的自主可控。与此同时,虽然美国和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本国资本撤离中国,但是中国作为疫情期间乃至疫情结束之后世界上最稳定的经济体,不但拥有最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拥有最健全的产业配套,因此外资的撤出对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只要我们不断地改进我国的营商环境,外资的撤出就不会成为问题。此外,面对疫情结束之后国际供应链属地化的趋势,我们也必须进一步完善产业的地区布局,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产业分工与合作。随着我国研发能力的提升和供应链向高端迁移,可以将部分低端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越南和老挝等国家。
2.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抵制西方国家的危机转嫁行为,强化内部制度建设。中国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自身的制度优势实现了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得到空前提升,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和平崛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秉承的基本原则,我们绝对不会先挑起争端,但是也绝对不会害怕任何争端。当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时,我们不仅向疫情严重的国家派出医疗救助人员,还无偿提供了必要的医疗防护设备。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中国凭借自身的体制优势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在国内的蔓延,国内医疗防护设备的生产供应企业才能及时复工复产并向全球供应紧缺的医疗防护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些西方国家仍然通过种种卑劣的行径妄图转嫁国内危机,甚至像某些无耻的政客那样向中国提出索赔,我们是坚决不答应的。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体制建设方面仍存在改进的空间,从长期来看,我们在抵制外部反对势力的同时,也必须进一步加强内部的制度建设。
3.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疫后国际经济秩序和中国对外贸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根据上文的分析,无论是疫情的结束、疫后经济的恢复,还是国际经济秩序的变动,都取决于世界各国采取合作还是非合作的态度和行为。要想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和中国对外贸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只有当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都意识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并不是孤立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时,国际社会才能“共克时艰”。与此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旗帜鲜明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积极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和中国对外贸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