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层化世界的行为哲学反思
2020-03-02陈忠
陈 忠
内容提要 涂层是人们对异质对象的人工叠合,涂层使看似无法共存的异质对象叠合在一起并具有了新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涂层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明融合等意义。涂层的普遍化,使这个世界日益具有涂层性,成为一种涂层世界。涂层有其价值,也可能走向异化,成为有问题的恶涂层。合理的涂层、善涂层,具有文明效应,推进了文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便利的生活;不合理的涂层、恶涂层,则会掩盖问题、激化冲突,使世界与人性更为复杂。涂层化是涂层的过度化、异化。涂层化是所有行为主体“共谋”的结果,通过涂层化,我们共同营建了一个比休谟怀疑论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更为深刻的充满不确定问题的社会。涂层的深层逻辑是效用逻辑、现实逻辑,而不是真假逻辑、本质逻辑。理解涂层现象,需要超越异质对象必然对立、异质对象不可共处更不可融合的对立思维。面对原因复杂、后果辩证的涂层世界,我们需要一种既包容又批判的行为哲学、涂层理论。具体呈现涂层问题,合理提炼涂层思维,进而激活可行能力,是涂层理论的重要目标。涂层化是人们行为选择的结果,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克服。
我们面临一个日益涂层化的世界。涂层是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对不同的异质性对象进行的人工叠合。比如用某种材质和特性(坚硬、柔软、鲜艳、古旧等)的材料、话语等包裹、涂抹、描绘特定对象,以生成新的综合体,达到提高效率、增加强度、掩饰问题、树立形象、炫耀地位等效果。反思现实,涂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城市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见行为。几乎所有的分工领域、所有重要的特别是标志性的人类行为及其产品、产物,都在使用涂层技术、涂层策略。在物质与商品生产、建筑与空间生产、政治与经济活动、社会与日常生活、文化与语言交流等领域与活动中,都可以发现涂层策略、涂层现象、涂层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涂层时代。
涂层本是一种中性的工艺和技术,涂层技术、涂层策略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多重意义与价值,但对涂层策略的不恰当运用会导致涂层的异化,人化对象及人的行为的过度涂层、涂层化,会加深社会与人性的问题与异化。范畴因问题而产生,理论随时代而变迁。涂层现象及其问题的普遍化,使涂层成为一个具有广泛对象指涉、一般反思与批判意义的重要范畴。
对涂层可以进行多维度研究,本文侧重对涂层问题进行行为哲学反思。所谓行为哲学,是从人的实际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出发对对象、现实、话语等进行现实性、真实性研究的方法。行为哲学注重把握人们实际行为的运行特点和运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而不是从既有的文本、范畴、理论等出发去反观现实的方法。
生命、生活之树常变、常青,现实与生活总在变动,生活现实、实际行为和已有的理论假设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理论研究中,要特别重视现实生活,重视对人们实际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任何有生命力的理论都诞生于对现实生活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回应。比如,行为经济学的产生,正是基于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经济生活现实、实际经济行为所进行的观察与分析。通过观察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塞勒等学者发现,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与经济活动中并不简单遵守理性经济人原则,而是更具复杂性,往往表现出深刻的情感性、现实性甚至非理性。“当经济学家所做的预测必须十分准确,且其判断依据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时,他就会陷入麻烦。”①“如果行为经济学家应该更真实地描述人类行为,那么现实生活对他们而言可谓大有帮助。”②
注重呈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是行为哲学同行为经济学的相同点。而更为注重挖掘人们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行为哲学同行为经济学的区别。在行为哲学视野中,涂层是人们行为的结果,而这种行为之所以生成,又有其复杂的社会实在论、文明论、伦理学等原因。从行为哲学视角揭示涂层策略、涂层世界、涂层时代的行为学生成、行为学后果,营建以呈现涂层本质、应对涂层问题为目的的涂层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涂层策略:复杂异质社会的行为选择
作为一种相对孤立、非普遍的现象,涂层在前现代应该已经产生。远古的先民们用颜料涂抹面部,用羽毛、毛皮遮挡身体,在洞穴中的岩石上作画,在器皿上划记刻痕,从后思索、追溯性反思的意义上,也就是在进行涂层。虽然,对文明早期的涂层现象,可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多学科解读,但文明早期的涂层应该没有今日学科划分意义上的专业特点。在人口总量相对较少、技术相对落后、交流相对狭窄等条件下,涂层不会是一种以功利、效应为核心目的的技术、方法、手段。文明早期的涂层,是一种意义与功能、审美与应用、个体与整体、神圣与日常、生活与生产等多种属性浑然一体的混沌性、混合性涂层。
涂层的普及化、常态化主要是一种现代性现象、城市现象。没有现代性与城市社会的推进,没有人口的大量增多与聚集,没有文明多样性、社会流动性、社会异质性的增长,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工艺的不断进步,没有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与不断增长的竞争压力,涂层应该不会成为一种日常、普遍的现象。涂层的常态化是复杂异质性社会、现代性多维分裂语境下,人们所进行的行为选择。面对不断加速的竞争、流动的社会,在生产交换与社会交往中,人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使自身、使自身的产品、使自身的话语与形象等快速获得可辨识性、可接受性、可鉴赏性。这样,用人们已经掌握了其生产技术工艺的材料对某些对象进行叠合,或者用人们所接受、公认、欣赏的对象、话语等,对自身、产品、行为、话语等进行叠合,也就是进行涂层,就成为重要甚至智慧的选择。而受众之所以会接受涂层产品,其重要原因在于,经过涂层的产品、对象往往具有复合功能,不仅仍具有原来的功能,甚至比涂层前有更多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正是这种功能的复合性,正是通过涂层行为所生成的新对象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复合需要,使涂层成为人们及社会接受的技术、工艺、策略。
作为对异质性对象进行人工叠合的行为,涂层可分为四类。第一种,基质、被涂层物本身是有价值、没有问题的,同时涂料也是没有问题,是有作用和价值的,人们对这两种异质对象进行叠合以生成一种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新对象。第二种,基质、被涂层物本身存在某些小的缺陷和问题,人们用某种涂料对其进行处理,以把基质的问题与危害降到最低。第三种是基质已经出现很严重的问题,但人们仍出于各类目的对其进行涂层,以营建一种好的外观与品相。第四种是对象与基质没有问题,甚至有比较正面的作用、价值与声誉,人们为了特定的目的为其涂层上问题与缺陷,使其成为一种让人觉得有问题的对象。
前两种情况是正向、合理的涂层,可以称为善涂层、正向涂层;后两种情况是负向、不合理的涂层,可以称为恶涂层、负面涂层。合理的涂层、善涂层,具有文明效应,推进了文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更便利的生活。不合理的涂层、恶涂层,则加深了现代社会已有的多维分裂,会掩盖问题、增加矛盾、激化冲突,使这个复杂的世界与人性更为复杂,促使人们形成知行不统一的行为与心理。应该说,与文明的总体趋势同向,涂层的总体趋势是正向的、向“善”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公共干预,异化的涂层也有普及、泛化的趋势。
涂层行为的实现,既需要有涂层物或者说涂料,也需要有被涂层物或者说基质。被涂层物、基质是人们需要为其增加功能、突出特点的对象,涂层物、涂料则是人们用其增加功能、突出特点的东西。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涂层物(实物或话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有其被公认的实用或审美等价值,是某种公共物品或公共价值。这样,所谓涂层,从正面意义上讲,也就是为对象增加公共性的一种方式,也就是给对象覆盖上一种公共属性,使对象更具可接受性、可用性、可审美性、可交易性。从负面意义上讲,所谓涂层(坏涂层),也就是为一种对象叠加上一种其本身可能不具有的负面属性,使人们对这个对象产生厌恶、排斥、敌对等负面感受。
正向的涂层为人所接受,是因为其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合理需要。而负向涂层之所以能够为人们所接受,是因为在复杂异质聚集、高流动、高变迁的现代社会、城市社会,面对不断出现的涂层类新对象,人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精力和能力去区分内容与形式、外观与功能、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而只能调动基于过去经验的判断力,以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等来进行判别。这就为一些主体去生产、营造一些内容与形式不一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一致、外在观相与实际功能不一致的涂层产品提供了可能。而抹黑式、负向性的涂层在机理上其实同样调动、利用了人们已有的善恶等价值理念,触发了人们对善良、正义、美好的潜意识,并辩证地触发了人们对风险、问题、丑恶等的排斥与厌恶。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涂层,不管是正向性的涂层还是负向性的涂层,其心理与行为论根基都在于人们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于美好、善良、正义等的正向价值,并相对稳定地排斥某些形象、行为、对象。把握了正向涂层的生成与运行机理,也就辩证地把握了负向涂层的生成与运行机理。
从行为哲学的角度看,涂层是人们行为选择的结果,是人们有意识行为与无意识行为、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的综合结果。对于正向涂层而言,面对竞争压力,人们为了快速让自身及其产品获得辨识度,最现实的选择就是用已有的功能与价值对自身及产品进行涂层;对于负向涂层而言,一些主体之所以选择涂黑不喜欢的对象、对手,是因为这样比较容易使这个对象、对手成为大众的厌恶对象,同时又掩饰、保护了自己。也就是说,在反思的意义上,涂层是一种最经济、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通达目的又保护自身的手段、技巧与策略。从行为学、行为哲学这个角度,可以比较清楚地理解、把握涂层的生成特点及深层本质。
在复杂性社会,人们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往往会面临长期效用与短期效用、个体效用与整体效用、外观效用与内在效用等困境。虽然,从理想、无限理性的角度讲,人们更应该选择长期效用、整体效用、内在效用,以实现长期与短期、个体与整体、内在与外观等效用的统一。但现实的主体往往只具有有限理性、有限能力、有限精力,面对可见的短期效用、可上手的个体效用、容易识别的外观效用,人们往往会现实性地选择短期、个体、外观效用,而相对忽视、暂时搁置长期、整体、内在效用。这一点正如行为经济学家所揭示,人们在面对复杂现实时,往往会选择更可掌握、更可见的现实利益。在可见、可兑现的现实与不可见、有可能无法兑现的未来之间,处于竞争与不确定环境中的主体往往会现实性地选择可见、可兑现的现实。人们会从自身的前认识、前理解、现实偏见出发进行行为选择。“损失规避的一个含义就是,个人有强烈的维持现状的倾向,因为失去现状的损失的弊大于利。”③或者说,人们基于过去经验形成了一个心理账户,人们在进行选择时,往往会不加反思地依据这个心理账户进行选择。“人们是没有耐心的,尤其在短期时间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了解自我控制很困难,所以他们会采取行动来限制自己的未来行为。”④
涂层作为一种对异质性对象进行人工叠合的行为,其生成的精神背景是现代性精神的世俗化,人们趋向以自我为中心去追求现世的价值与效用;其生成的社会背景是现实世界的机制、体制、机会等仍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无法给人以稳定的长期预期;其生成的人性论原因是人们作为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往往从基本的生存生活需要和现实的压力出发选择自身的行为,包括涂层策略。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首先必须解决吃穿住用等问题,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⑤现实性、现世性,在人性结构中往往处于决定性的基层。这样,涂层就是处于复杂异质现实语境并追求现实目的的人所进行的一种现实选择。一方面,涂层是一种中性的客观存在,为人们带来了新的工具、新的产品、新的意义、新的效率,使生产更有效率、生活更有品格、世界更为多彩。另一方面,涂层也日益成为一种有问题的存在,诸多层面的主体为了自己的各种目的,开发了诸多有问题的涂层技术,不恰当不合理地使用涂层策略,使涂层走向异化,生产不可持续、生活走向浮夸、精神走向虚幻。
涂层世界:基于心理习惯的行为操控
在这样一个涂层日益普及的时代,面对日益增多的涂层现象特别是涂层问题,人们会在同涂层产品、涂层现象、涂层问题的不断遭遇中逐渐形成一种复杂的涂层意识,涂层意识主要包括两个维度的内容。一是认识到对象是涂层物的意识。对于多数人而言,认识涂层对象都有一个过程。在开始接触新的涂层对象时,往往认识不到其是涂层产物,但同涂层问题接触得多了,对涂层对象观察得久了,人们会逐渐发现涂层对象的叠合性本质,认识到这个对象的涂层性,并形成一种观察、考虑对象的新态度、新意识。进而在面对对象世界时,提醒自己所看到的对象可能是一种涂层物,在涂层的里面可能有另一种同涂层不同的异质性对象。一是使用涂层技术、涂层策略的意识。人们通过不断地遭遇、接触涂层对象、涂层策略,会逐渐了解涂层策略的方法、套路、利弊,并可能在生产、生活、交往中学会使用涂层策略,甚至进而自觉地结合自身的需要和语境开发、创新适合于自身要求、对自身有利有用的具体涂层策略。可以说,人们在生活与实践中创造了涂层,而涂层一旦走向普及,也会教育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与行为中形成认识涂层、使用涂层、创新涂层的能力、意识。涂层与主体的这种行为学互动,使世界与主体日益具有涂层性,使人化世界成为涂层世界、人类成为涂层人类、文明成为涂层文明、生产成为涂层生产、生活成为涂层生活。涂层技术、涂层策略、涂层意识共同营建了一个涂层世界。
涂层世界的一个重要影响是挑战了人们已经形成的感性及认识的确定性,促使人们生成一种新的更为深刻、另类的怀疑论。休谟的怀疑论是一种基于世界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化性的怀疑论。在休谟看来,当我们在某一时刻看到一个对象时,我们可以确认其是存在的,但我们不能由此断定,当我们在下一时刻不面对这一对象时,它仍然存在。“感官并不给我们以继续存在的概念。”⑥休谟的怀疑论、认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性的变化、流动特性及其给人们带来的不确定心理。休谟的怀疑论有一个确定的基础,就是对人们的感性、经验的确认。虽然,“当对象已不再呈现于感官之前以后,这些官能显然不能够产生这些对象继续存在的概念”⑦,但当人们感性地面对一个对象时,是可以认定这个对象是一个如其所现的对象,可以认为这个对象的内容与形式、外观与内容是统一的。“我们不能超越经验,这一点仍然是确定的。”“经验也就是一般人的理由,这种理由,即使对于最特殊、最奇特的现象,也无需经过研究便可以直接出来的。”⑧但涂层、涂层世界却深刻地挑战了这个感性经验的确定性。因为,在涂层化的世界,即使当人们感性地面对一个对象,已经形成了关于这个对象的经验时,也将无法确定这个对象一定是一个如其所现的存在。比如,当代世界,即使我们在公园中感性地面对一块巨石、一棵大树,我们也不能确定它一定是一块真的巨石,一棵真的大树。它可能是一块真的石头、一棵真的大树,也可能只是用涂层工艺、涂层技术制作而成的高仿真的巨石、大树。公园中的这些涂层巨石与涂层大树,原本是用于剧场中的道具,是为了取得戏剧仿真效果而营建的道具。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日益追求剧场效果、戏剧式的炫化效果,希望快速低成本地拥有炫化的生活,从而导致了生活领域的涂层化,导致感性生活与感性世界日益走向涂层化,导致人们用涂层技术营建一个涂层化的世界。这样,我们就通过我们所有人共同参与的共谋,共同营建并生活于一个比休谟所面对的变动性、流动性世界更具有不确定性的世界。
这个涂层对象、涂层世界,一方面似乎具有确定性,给人以巨石、大树般的确定感;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确定性其实只是一种暂时性的感觉,并不具有真正的确定性。在涂层世界,我们面对的所有对象都可能只是一个高仿真的形式,一个通过人工技术、人工策略叠合成的形式对象。它们怎么看都是石头与大树,它们确实不是真的石头与大树,但它们在人们心中生成的心理效果和真的石头与大树是一样的。虽然有一天,总会有人通过感性的触摸、敲打发现它们只是道具,只是涂层化的石头和大树,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没有发现其涂层真相的人们心中继续以石头和大树的意象存在。面对这种深刻挑战已经形成的认识论基础、感性确定性的涂层世界,人们需要逐渐生成一种新的认识论。这种新认识论的重要基础是行为反思,对人们以效用逻辑、效用心理为核心对现实行为、习惯行为、行为规律进行反思。
涂层化源于人们的行为,涂层是人们的行为选择与行为结果,离开了人们的行为,涂层世界不可能生成。同样,我们也只能通过感性的行为、感性的交往才能发现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否是一种涂层,行为分析是我们认识涂层、了解涂层的重要路径、重要基础。涂层行为、涂层策略调动运用、利用了人们的身体记忆与心理记忆,或者说人们的身体习惯与心理习惯。记忆、习惯往往是非反思性的、非理性层面的意识。涂层行为的实施者往往是理性的,这种理性调动、运用了人们往往不加反思的记忆与习惯,以达到自身所需要的效用、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涂层是一种理性的控制行为,是一些主体用理性行为对人们的非理性行为进行操控的行为和过程。这种行为往往是所谓精英对非精英、专业人士对非专业人士的操纵与控制。正如奥尔森等通过分析集体行动的逻辑所揭示,在社会互动中,由少数主体构成的紧密型团体、专业性团体往往容易形成集体意志、集体行动,而由多数人构成的松散社会、非专业大众,则往往不容易形成集体意志、集体行动。“实际观察和经验以及理论都清楚地表明,相对较小的集团——‘特权’集团和‘中介’集团(privileged and intermediate groups)——具有更大的有效性。”⑨在社会互动中,由少数人构成的紧密型团体、专业团体往往处于优势地位,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有形与无形的手段操控、塑造松散的非专业的大众。
这正是涂层策略、涂层问题所内涵的深层社会逻辑、行为逻辑之一。涂层技术、涂层策略往往由专业领域的专业人才所开发、所掌握。比如,专业化的涂料研发机构、专业化的涂层施工机构、专业化的形象维护机构等。这些涂层主体是现代社会产业链、治理链、生态链的重要构成,其目的与任务是专业、专门地开发、生产、运营涂层产品、涂层技术,达到涂层效果。这些专业部门、专业人员、专业机构往往是按照理性的原则精心组织起来的,并努力地按照理性原则进行专业化运作,采取的也往往是理性化的行动。这种理性行动会努力掌握全面的信息,努力掌握与运用包括大数据等最新的技术,努力掌握涂层对象的心理与行动规律,努力使涂层的效果以低成本的方式最大化。但面对这种专业化的涂层机构、涂层人员、涂层技术,作为涂层产品、涂层策略实施对象的松散大众、非专业人士,无疑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往往既不了解涂层技术、涂层产品的专业工艺,也不了解涂层策略的全面信息,更无法形成挑战涂层的有效集体行动。受众面对涂层产品、涂层策略时,往往调用自身的非理性意识,也就是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习惯。比如看到石头就认其为石头,看到大树就认其为大树,听到正义就认为真是正义。而成熟的涂层策略的实施者、实施机构,却已经掌握了人们目前的心理与行为习惯,了解了人们目前的认识与行为规律,基于此,他们可以成功地实施涂层行为,而只给人们提供一个涂层化、高仿真的石头或作为话语策略的正义。精心预谋者面对受众,往往具有综合优势,这是坏涂层、恶涂层何以持存的重要结构性原因。
涂层生成的重要依据是人们的现实行为规律。在生存生活交往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经历,通过不断地试错,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身体记忆、行为规律。比如,看到石头就认定其为坚硬的、牢固的,不会用头去撞击石头;听到一些有地位和身份的人宣讲正义、公正,不会动用理性去琢磨、研究这些主体所主张的是否只是作为涂层的正义。我们每个人基本上都会依据已经形成的这些确定性而生产、生活、行动。但在现代技术等条件下,涂层者会利用人们已经形成的心理与行为习惯,只为人们提供以形式存在的石头、正义,而不提供作为内容的石头与正义。人们在生命经历中,已经形成了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维,看到形式就天然地认为其背后是有对应内容的。但涂层者却只提供形式,而不提供内容。这当然会深刻挑战人们已经形成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确定性心理。但是,通过一定的时间,人们总会发现涂层的存在及其策略、伎俩。也就是说,涂层化是一种高仿真、有效果的生产与治理策略,但也注定只会是具有相对短期效果的策略。戏剧毕竟只是戏剧,道具终归只是道具。我们不可能长期生活于戏剧中,不可能依靠道具长久生活,不可能长期靠表演和炫技存在。涂层往往是一种表演,也会产生特定的炫化效果,但再好的戏也总会结束,所谓的炫化效果、炫化效用也总有时效。当然,在一个仍有不合理性竞争的社会语境下,新戏也总会上演,也总会产生新的炫化、新的涂层。不断地生成涂层,不断地去涂层,又不断地生成新的涂层,这可能是在根基处仍有深层问题的现代性的一种必然逻辑或者说逻辑宿命。
涂层理论:应对涂层问题的行为能力
效用、效果是涂层的直接追求,效用逻辑、效果逻辑是涂层行为的深层逻辑。对一个生命长度有涯、行为能力有限的主体而言,面对这样一个仍有问题的现代性,当人们遭遇涂层时,虽然也会发现涂层问题,但往往只能接受涂层产品、涂层话语,甚至学会运用以至创新涂层策略。一个走向涂层化的世界,深刻地依存并反映了这个世界的社会关系、文明状态的深层结构。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阶层、财富等的不平等,还存在不可通约、不可公开的所谓专业领域,还存在强制分工,还存在知识、技术、政治、资源、机会等方面的非合理垄断,还没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运行秩序与社会心态,涂层策略便会继续有效,新的涂层策略也会不断出现。面对可能日趋严重的涂层化问题,需要建立一种以涂层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以呈现、揭示涂层世界、涂层问题,激活、提高人们应对涂层问题的行为能力,具体探索应对涂层问题的可行方法。
其一,具体呈现涂层问题,是涂层理论的基础任务。
重要的社会理论往往源于对社会重大问题、生活真实状态的发现。比如,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源于对资本逻辑下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平等、不合理问题的直面与分析。马克思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如果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同其经济基础不匹配,就是一种有问题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当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同经济基础不匹配而人们又努力维持其存在时,这种行为就成为一种涂层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涂层理论的营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对理解、揭示生活中的涂层问题,具有指导意义。涂层理论是一种直面生产、生活、政治、文化等领域中的涂层问题、异化涂层的反思性理论。涂层生成于人的现实感性行为,也只有通过切入感性的行为、活动,才能发现涂层的存在及其本质所在。涂层理论不会生成于现成的经典文本,而只能源于对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涂层现象的观察、体悟与反思。
涂层存在于生产、生活、治理等诸多领域,以叠合性产品实物、叠合性话语修辞等形式存在。在生产领域,在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支持下,为了提升工具、产品等的功能与品相,人们开发了各类涂层材料与涂层技术,但也为有些主体进行不合理的涂层,对基质不好的产品进行美化式涂层提供了条件。在生活领域,人们对更好功能、更好品质的商品与生活的需要,形成了对涂层产品的巨大需要,而这种应用性与审美性相叠合的需求,也为某些主体以涂层技术开发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产品提供了可能。
这些现象和行为,虽然都使用了涂层策略、涂层技术,由于领域不同,其具体形式其实并不相同。只有感性地切入多样现实生活,才可能发现诸多领域的涂层现象,进而抽象出涂层概念,形成针对涂层现象的涂层意识,营建揭示涂层问题的涂层理论。涂层意识的形成、涂层理论的营建,只能源于对生产、生活、交往等领域中涂层问题的观察、体悟、反思,源于对多样涂层行为、涂层商品、涂层问题的发现。涂层现象的普遍性,使涂层理论目前处于一种不属于现有任何学科的原学科、原生态状态。未来,随着人们对不同领域涂层现象的具体揭示,涂层理论是否会归属于某个学科,是否会生成以涂层为研究对象的相对独立的涂层理论,将由历史与时代决定。
其二,合理提炼涂层思维,是涂层理论的重要目标。
涂层使原来看似不可能在一起的异质对象叠合在一起,并具有了新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涂层是一种安置、对待异质对象的新方法,也是异质文明要素在有限空间中共处甚至走向融合的新方法。涂层策略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明融合等意义。在思维方式这个维度,理解涂层的关键,在于超越过去的异质对象必然对立、异质对象不可共处更不可融合的对立思维。涂层已经以技术进步为基础,实然性地实现了异质要素的紧密共处、相互叠合,实然性地生产出了由异质叠合构成的新产品、新世界,人们也在具体领域同异质性对象实现了互补性共处,具有了对异质对象进行叠合式治理的能力、智慧、策略。现在的关键,是如何提炼涂层策略中内涵的合理智慧的一面,过滤掉其有问题的、异化的一面。
涂层是一种异质性的人工叠合,其叠合物不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两种异质物的共存。这样,用传统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维,将无法理解涂层对象。面对涂层对象,人们通过可见的外观将无法按传统的方式推测出其本质,正如人们无法知道用涂层技术建造的石头里面究竟是水泥、木头、塑料或其他何种物品。涂层营建了一种新对象、新世界,人为设定了一种新形象。只要人们不知道使用了涂层技术,只要这种涂层不对人形成危害并对人有效用,人们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段中认为所看到的、听到的就是如其所现、如其所宣的对象。涂层使我们深刻地进入了一种人为新对象、人工新实在的时代,一种可以通过涂层生产产品、营建形象、营建真相的时代,一个人们很难把握涂层之后实在的时代。
这样,我们就需要树立一种新的意识、一种涂层意识,一种我们所在的时代具有涂层性的意识。当然,我们也不需要走向无边界的怀疑论。涂层所提供的是一种效用意义上的确定性,而不是真假逻辑上的确定性。是否对人有效用,是涂层世界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对涂层对象,我们也就不能用真假二元思维进行简单的判定,认为涂层就是假的,去涂层就是求真。因为涂层是两种甚至多种异质性对象的叠合,对其中的每个异质对象,都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假的或不真实的。
正如布罗代尔所说,人类社会往往由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是基本不变的层面,一个是缓慢变动的层面,一个是变迁迅速的层面。比如,历史既是“公认的大人物的历史,又是重大事件、机遇和危机的历史,最后还是在长时段中演变的、有结构的深层次历史”⑩。涂层正属于这个变迁迅速、短时段、容易让人注目的层面。涂层的复杂与泛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变迁迅速的一面往往会披上不变的形象,以永恒性、持续性作为自身的人设特点,或者说,会人设一个不变的外观。这样,涂层就把世界的构成层面做了颠倒,外观看起来是恒定的,比如石头的外层,里面是易变的层面,比如,塑料泡沫。当然,也有可能是相反的情况,用易变的作为外层,不变的作为里层。面对这个复杂的涂层世界,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不能简单地以本质论思维去判定所遭遇的对象。因为,坚实的对象可能只是外强中干,美好的对象可能只是外观美好。涂层意识、涂层理论的树立,将为我们直面涂层对象,提供一个基本的方法构架。
其三,具体激活可行能力,是涂层理论的实践指向。
营建涂层理论、培育涂层意识,最终都离不开对涂层问题的现实行为应对,否则,所谓的涂层理论、涂层思维,便只会成为一种抽象的理论。能否针对具体的涂层,激活应对涂层问题的行为能力,真实推动涂层问题的解决,是衡量涂层研究、涂层理论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准。这个世界的涂层化,是通过诸多领域的具体行为营建的,同样,对世界涂层化问题的揭示与逐步解决,也只能通过人们的行为,特别是一种公开、公共、包容性批判的行为。在异质性人群与文明的交往中,相对于赤裸裸的暴力,涂层也是一种巨大进步。当人们进行涂层时,其前提是人们对什么是效用、功能、美好、正义等有一种基本的价值共识,并且人们有能力、有智慧将异质性对象进行叠合。涂层往往是以文明性涂层野蛮性、以公共性涂层个体性、以正义性涂层邪恶性、以美好涂层丑陋的行为。
这样,应对涂层就不应是绝对地否定涂层,而是肯定其正面价值,否定其不合理叠合,否定其不重视基质的问题,否定用错了对象与场合的涂层。在本质上,所谓涂层中的问题,往往既不是基质存在问题,也不是涂层存在问题,而是把涂层与基质进行了错误的叠合。这样,否定涂层问题的行为就不是一种极化、激进、破坏的行为,而是一种包容性、包容维度的行为,既包容涂层的合理性,包容基质的合理性,也包容涂层策略的合理性。在包容的同时,揭示不合理涂层中存在的具体不合理之处。应对涂层问题,需要一种公共性、公开性的行为。有问题的涂层之所以生成,其重要行为论原因,是诸多涂层行为不具有公共性、公开性,而以一种秘密、隐藏的方式进行。推进行为特别是涂层行为的公开化、公共化,对于纠偏异化涂层有重要意义。
总之,这个世界日益具有涂层性,涂层的有用性及其问题性,已经深刻地改变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在成为涂层世界,这个时代正在成为涂层时代。面对具有复杂效用、辩证后果的涂层行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行为哲学,一种既包容又批判、既理解又批判的行为策略。发现涂层,源于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涂层,需要理解生活;改变涂层,需要改进生活、改变我们自身。
①②理查德·塞勒:《“错误”的行为》,王晋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9、127页。
③④理查德·塞勒:《赢家的诅咒》,高翠霜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版,第98、15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⑥⑦⑧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18、215、9页。
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64页。
⑩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顾良等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资本主义的活力》(代译序),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