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H 省S 县W 村为例

2020-03-02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被访者小孩家族

肖 瑜

(复旦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200433)

一、问题的提出

从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免收学费到全面收费的转变,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毕业生人数出现了急剧的增长。这似乎构成了家庭在高等教育投资时的一个两难选择。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成本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家庭投资高等教育的热情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十分有限,面对巨额的高等教育成本他们将如何抉择,是哪些因素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高收费、就业难、家庭收入低的三重困境下,农村家庭出现了许多截然不同的举措,有的家庭排除万难、迎难而上,有的家庭则另辟蹊径。这些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理应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二、文献综述

已有的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结果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关于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中的本专科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方面,子女性别影响很小,子女自身素质和学习成绩成为首要因素[1]。许祥云认为不同家庭在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受教育环境、地域位置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等级,不同级别代表不同的高等教育投资意愿和选择[2]。在城镇家庭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方面,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子女的性别、性格、就读学校类型、就读专业、学习成绩、子女的受教育意愿、子女对就读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家庭人均收入、教育支出占家庭年收入的百分比、家庭人口压力、周围人的态度和家长对硕士研究生教育费用的态度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3]。也有研究认为,学校考研氛围、研究生就业前景、本科就业前景、研究生学费、奖学金、贷款压力、学术水平、社交圈等也存在一定的影响[4]。

已有研究的结果丰富了教育投资的相关理论成果,也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使教育投资更科学合理。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地方。第一,在微观研究方面,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应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前我国已全面实施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家庭基础教育的投资明显减少,同时高等教育的费用也明显高于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与就业密切相关,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可变性更大。因此,高等教育是家庭投资时受其他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教育层次。第二,从研究的对象来看,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依然存在,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投资高等教育是农村家庭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已有的研究大多采用量化的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农村家庭的高等教育投入是一个复杂的抉择过程,单纯的量化分析很难厘清影响因素,质性的访谈研究有利于更好地剖析影响因素背后的深层含义。基于此,本研究拟采用质性的访谈法回答“影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关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微观层面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分析农村家长在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资时所考虑的因素,研究采用访谈法。本研究把访谈作为一种“言语事件”,主动对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研究,进而诠释和构建事件背后的意义。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使访谈结果可靠,还必须综合考虑影响质性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以确定最佳访谈对象。综合考虑职业、子女性别、子女高等教育的接受状况等因素,本研究共选取了8 名研究对象。该研究的样本均来自于H 省S 县的农村地区,如此选择研究样本还有两个考虑因素:第一,H省为农业大省,农村人口较多,农村大学生人数较多,代表性较强。第二,选择统一区域的家长进行访谈能够尽可能减少地域这一“变量”的影响,同时也能对某些变量提供统一比较的平台。表1 是8位被访者的简要信息。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访谈来了解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影响因素。这些家长的子女都是本科在读(本研究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是指本专科层次的教育)。访谈提纲主要涉及家庭情况、所在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态度、对子女的期望等,访谈为半结构式,并不局限于这些内容。

表1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四、结果分析

(一)决定性因素:子女考取的高校类型

农村学生就读的高校类型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的。在访谈中发现,农村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学生的学业表现整体上不如城市学生。子女考取的高校类型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家长表示只有小孩考上一本才会继续让他们读大学,有的家长甚至指定了考上哪几所学校。被访者A 在小孩第一次高考落榜后坚决让他复读,在第二年考取了985学校后才让他去读大学。第二,家长对没上二本或一本线的小孩一般都会让他们复读一年。本研究所调研的县拥有三所规模较大的复读学校,每所学校的学生规模都超过了1000 人。据被访者反映每年甚至有超过一本线的学生选择复读,他们希望自己能冲刺更好的学校。第三,被访者表示如果谁家里出了一个名牌大学生,家长在村里会特别有脸面,所以家长都想尽办法让子女考上好大学。被访者反映,如果村里有小孩读独立学院或专科,他们会觉得这个孩子特别不争气。

被访者B 表示:“我不是不想让儿子读书了,而是他考得实在是太差了,400 分都没有,只能读一个最差的学校,人家重点大学都很难找工作,他读一个这么差的学校相当于白读了,我让他去复读一年明年再考,他不肯去。”

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那些持“读书无用论”的家长也还是认为“读名牌大学是有用的”。被访者G 表示如果自己的小孩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也会让小孩去读,同时他在内心深处也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够考上名牌大学的。

如果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子女考取的学校类型可以归结为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性这一层面。一些被访者表示了自己的困惑,为什么自己的小孩读书明明特别努力,在班上的成绩也可以,为什么最后高考却考得不理想,以至于他们最后只能认为是自己的孩子在考场紧张,没有发挥好。他们似乎没有将这一问题上升到我国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异乃至教育公平的层次。这是国家和社会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恒久性因素:家庭经济条件

根据访谈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经济条件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影响上呈现以下特点:第一,家庭的经济条件是所有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因素,但影响力整体上有所下降。有的被访者表示现在农村虽然还是比较穷,但是一般的家庭如果供一个大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现在很多农村劳动力都利用农闲时间在外面打工,每年大概有几千的收入来源。第二,经济条件的影响力在小孩的高考成绩处于中等及以下的家庭作用很大。一些子女的成绩只够上独立院校的家长表示,这种情况子女是否继续读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因为独立学院的学费很高,如果家庭条件好的会继续读,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只好外出打工了。第三,经济条件对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就读地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家长表示自己希望孩子在本省或邻近的省份上大学,这样可以节省一些开支。在被访者中,只有一位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读大学,但也觉得这些城市的消费过高。第四,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表示自己不会让经济条件成为小孩不能上大学的决定性因素,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只要孩子们能够考上好大学,背债也要把他们送出去”,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家长对子女的真诚付出,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落后,教育依然是被农村居民视为改变命运的最重要的出路。

被访者A 表示:“我们夫妻两人经常在外面打工,两个小孩,儿子读大三了,女儿马上也要高考了,经济压力蛮大的,但只要他们想读书,我们肯定会让他们读。”

表2 被访者A 年收入支出情况

(三)家族的高等教育氛围

在被访者所在村出现这种整个家族上大学的现象很少,据被访者反映整个村里只有两户人家出现了大学生聚集的现象,一户出了四位大学生,另一户出了三位,这两户均有考上“985”学校的孩子。家族在我国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它对家族人才的培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有的被访者表示自己的家族虽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族规,但从祖父辈到自己的小孩这四代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小的家族,大家都居住在一起,在子女的教育上形成了一些共同的观念,家族内部成员在教育上既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同时又相互竞争,谁家的小孩读书厉害考上了名牌大学,谁在家族内部就有话语权。同时,有时家族与家族之间也会相互竞争。

被访者F 表示:“我有四个兄弟,我是最小的,其他兄弟每家至少出了一个大学生,有的还读了研究生,小孩从小就受她的哥哥姐姐们的熏陶。她自己压力也挺大的,觉得自己如果没考上会特别没面子。”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家族观念在农村地区的存在,也使得有些家族形成了不重视教育的观念,家族内部很少培养出大学生,有些家族人员都在外面打工或经商。被访者表示农村的大部分家族是不重视子女的教育的。“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回家建房子——结婚生子”代表了大部分农村家族的观念。

一些被访者表示家族投资高等教育氛围促使自己无论愿意与否都只能投资子女的高等教育,不然自己在族人面前抬不起头。这种无形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投入热情,也为农村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求学与考学环境。令人遗憾的是,农村地区形成了这种强烈的高等教育投入的家族很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家族与社群意识也在不断地解体,即使还保留的所谓的家族,大多也是不重视教育的。这就尤其需要家族形成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潮流。

(四)就业前景

无论是对子女的高等教育进行了投资还是没有投资的被访者都担忧高等教育接受者的就业形势。虽然他们不会去准确地计算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但他们看到了我国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被访者表示村里的大学生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重点大学毕业的,这些人现在大多生活得比较好,尤其是毕业早的那几位,但这一部分所占的比例很低,只有几位学生。另一类是读的一般的大学,这些学生毕业后虽然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但不是很理想,用他们的话讲是“不够光宗耀祖”。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回应了为什么子女考取的学校类型在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时的影响力如此之大。因为在村民心中就读的学校类型与就业情况是密切相关的。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就业似乎成了影响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一个特殊的因素。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当前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他们在投资子女的高等教育时有一种犹豫的心理,他们害怕自己的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另一方面,他们又反过来想,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好工作,如果自己的小孩没有上大学,那孩子以后该怎么办。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又渴望投资小孩的高等教育。农村家长对子女高等教育的投入首先的考虑因素就是就业,他们很少考虑文化资本的获得、人际关系的扩大、精神境界的提高等。

被访者A 提到:“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和钱去弄一个文凭到底值不值,最后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需要指出的是,在被访者中也出现了极少数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的家长。他们看到了所谓的农村劳动力在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工作的现象只是暂时的。他们认为是当前国家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以后还是要靠知识才能养家糊口。被调研的村正在进行铁路建设,吸收了当地的很多劳动力,很多村民也在考虑铁路建好之后这部分年轻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在就业上,农村家长对一些新的就业趋势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和担心。当他们听说自主创业时,第一反应几乎都是“那大学不是白念了吗”,他们认为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人的无奈之举。也有的被访者表示,当在电视上看到大学生创业的新闻时,他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入的热情瞬间下降。

(五)周围环境

“羊群效应”是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有限理性的从众行为。绝大多数家庭的真实教育偏好是高等教育,但对农村贫困家庭而言,这种偏好容易受到周边很多低学历的先富典型人物的事迹的影响而发生群体性改变。一些被访者表示自己对小孩的重视程度可能会受到周围大的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不一定是指具体的个人。在上个世纪90 年代,被调研的村十分流行上大学,许多家庭的小孩第一次没有考上,就会选择复读。2005 年之后,读书的风气慢慢淡化了,许多孩子上完初中就不想读书了,“当时村里到处都能看到游荡的十七八岁的孩子”。被访者反映,最近一两年读书的风气又开始好转了,可能是很多出去闯荡的人都回村了,觉得还是读书好。同时,可能与乡政府的一项奖励与资助政策也有关。该村所在的乡政府前两年出台政策,被“211”及以上层次大学录取的学生每人奖励2000 元,同时在读大学期间还可以免息贷款20000 元。

总的来说,农村接受高等教育的意识没有城市强烈。一些被访者表示自己虽然很希望子女能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但自己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只对小孩进行所谓的“口头教育”,而很少付出一些实际的行动,他们强调其实这些行动可能是他们能够做到的。一位被访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觉得即使小孩没考上大学,出去打工或在家跟着自己干活也可以,也不会饿死,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可能会督促孩子,但如果孩子实在不听话,他们也没办法。因此,许多被访者表示在农村能够考上好大学的都是特别听话、特别勤奋,自制力很好的孩子。

被访者D 表示:“儿子读完高中我就让他出去打工去了,邻居家的小孩都在外面打工,一个月能挣五六千,你读四年大学要花十来万,最后也许还找不到工作,我们村有个大学生最后回村里教书了,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

(六)奇特的变量:家长的职业

农村家长的职业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家务农者,另一类是外出打工者或经商者。从经济条件上看,打工者或经商者的家庭经济状况会比在家务农者要好。从理论上来说,前者应该会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本研究发现,这一类家长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意愿低于在家务农者的投入意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打工者或经商者的角度来说,他们长期在外面似乎看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残酷性,同时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并不是完全寄希望于教育来改变命运。从在家务农者的角度来说,许多人认为读书是改变农民孩子命运的唯一出路,他们表示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女读书。被访者A 每天对孩子的“你希望你的后代和你一样吃苦受穷吗”的质问是这一思想的真实反映。

被访者F 表示:“我们村有个孩子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后来留在北京工作。一有时间我就会和女儿说他的经历,读书是我们农村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我不羡慕某某挣了很多钱,我只羡慕谁的小孩读书厉害。”

家长职业作为一种奇特的变量还表现在农村家庭在子女高等教育投资意愿和投资实力上出现了不一致性。一些极其希望子女上大学的家长却没有经济实力承担高额的费用,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家长很可能对高等教育投资不是很感兴趣,至少是对一般水平的高等教育投资不感兴趣。这种矛盾性也在总体上制约了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投入。

(七)信息的通达性

访谈发现,信息的通达性也是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农村家庭对国家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不了解,他们不知道国家有专门针对农村学生的助学金、助学贷款,许多家庭在遇到经济困难时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或邻居贷款,而不是申请助学贷款。即使有的家庭对这些政策有些了解,但他们知道的也不是很全面,有些家长一直认为向国家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毕业生要由国家安排指定的工作。第二,虽然近几年国家在高考招生时实行了农村专项计划,但大部分农村家庭对这项政策的理解仅仅停留于学校发的填志愿的指导书上,出现了不敢填报专项计划的尴尬局面,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是一个“陷阱”。第三,许多农村地区的家长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了解得十分少,农村学生填报志愿的主要信息来源是高中的教师,而许多被访者表示农村高中学校老师的信息量也极其有限,他们填报志愿大多是盲目的行为。这种现象在一些实用型的专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农村家长认为“市场营销”专业是卖保险的,“文秘”专业是端茶倒水的,“通信工程”专业是装电话和卖手机的。他们将一些专业直接与一些他们看不上的职业相联系,这样也降低了他们投资子女高等教育的热情。同时,志愿的盲目填报也使得许多农村大学生就读的专业并不是符合这些学生的兴趣爱好的,这也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对农村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也会间接影响农村家长对子女高等教育的投资热情。第四,许多农村家长对高等教育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停留于两个极端,一些人认为高等教育是万能的,读大学什么都能解决,还有一些人认为高等教育没有什么用,读了也白读。这两种思想对农村家庭投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被访者D 提到:“前几年一个邻居的小孩考上了二本,因为太穷了,最后没读了,如果知道国家可以贷款,又有助学金,那应该会继续读。”

五、讨论

本研究发现,子女考取的高校类型、家庭经济条件、家族的高等教育氛围、就业、周围的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家长的职业和信息的通达性是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已有研究相比,本研究在结论上出现了一些特殊之处:第一,本研究认为子女考取的高校类型的影响力超过了家庭的经济条件而成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家族的高等教育氛围和信息的通达性是已有研究中较少涉及的。第三、已有研究大多认为家长职业的经济地位与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呈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认为农村家庭家长职业的经济地位与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呈负相关关系。

农村家庭积极的高等教育投资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考上重点大学。积极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农村家庭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村大学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从高校层面而言,应继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提高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录取率。制定资助农村学生的政策,使农村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有条件的高校应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村家庭了解高校的招生政策。从家庭层面而言,家长应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积极作用,为子女营造温馨和谐的求学环境,家长应成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强有力的支持者。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作为研究的手段,访谈的过程是双方共同建构的过程。质性研究所指的“效度”是相对的,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有效性”,也不是对研究现象惟一正确的表述,而只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表述[5]。从这种思路看,本研究的效度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但自然主义学派所指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可以通过事实或证据“能够被证明”[6]。从这种思路看,本研究的效度是无法保证的。同时,由于访谈双方在价值观念、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他们之间很可能会产生相互的干扰。部分访谈内容属于个人隐私,被访者在回答时可能会保守隐私,这样可能会影响资料的可信度和完整性。

猜你喜欢

被访者小孩家族
被访者驱动抽样法在中国退役运动员群体调查中的应用
人物新闻采访报道应用情感引导的策略分析
HK家族崛起
云小孩(上)
《小偷家族》
懒小孩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
一个保洁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