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我似一朵独孤的流云》看华兹华斯的孤独意识

2020-03-01余沛钰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救赎孤独

摘 要: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也是湖畔派诗人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生平写过许多的诗集,其风格色彩趋于消极,孤獨意识是其诗歌反复表达的主题之一,且因其厌弃城市工业革命文明,诗中意象大多与自然紧密联系,带有寄情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情。本文就《我似一朵孤独的流云》来分析探索华兹华斯的孤独意识,并分析诗中的一些意象以及结合一些其他文学作品来加以辅证。

关键词: 观物 救赎 孤独

西方浪漫主义的发展历来以英国为最,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作家华兹华斯是当时促进英国浪漫主义发展的集大成者。华兹华斯所处的是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新型精神风貌以及以物换物的社会新面貌让生性敏感的华兹华斯不堪精神上的重负,欲想遁世隐居、寻求心灵一隅,于是将自己的视野转移到了大自然,并加以讴歌、赞美,为自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但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歌颂英国乡村自然风景无限好除外,诗歌总充满伤感和哀叹意味,这就形成了他独特的作诗风格,清新而隽秀的笔锋下,是一颗趋于孤寂的心灵在咏物托志寻求慰藉。孤独的心态本就是一种可贵的创作环境,诗人在这样的心境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可直指世人的内心。并且华兹华斯极度崇尚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文学创作的准绳之一。其代表作《我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咏水仙》)里就有诗人非常自然流露出的情感成分,也表现出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心灵解放、寻求一个心灵港湾的想法。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平静地回忆以往某时看到的景色并进行了自由的遐想,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一诗学主张。与诗人遐想的美景所成对比的是诗人在诗歌最后部分的诉说,那是孤独的、悲叹的却又有一丝欣喜的。诗人将所见美景至于一个灵魂伴侣、灵魂救赎的角色。在一个工业爆炸发展的时代,诗人却只能悻悻回归自然,寄情山水,这并不只是个人的孤独,而是一种时代的孤独。我把诗人在这首诗歌里所表现出来的孤独,分为了三种,分别是:无处安放的自我孤独、观物而感的孤独和在孤独中的救赎,并一一展开论述。

一、无处安放的自我孤独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从法国回来不久。一开始,诗人带着一腔热血去法国参加一些革命的活动,但因备受各方面的打击,精神一度不振,只好悻悻而归随后迁居乡间。在妹妹多萝茜和友人的帮助下,华兹华斯逐渐恢复了心情,并开始一些文学的创作,这时的文学作品一改风格,基调开始变得比较沉郁。

从诗歌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比喻成一朵“流云”(cloud)。在我们的认知里,“流云”就是一种漂浮在天空里无拘无束的意象,仿佛没有东西能够禁锢流云的活动。“流云”可以漂浮至任何一片它想去的天空,俯瞰世间万物。但作者又认为自己是“孤独”(lonely)的流云,无拘无束的自由表示不受限制,但这种不受限制也就意味着无所依、无所附,也就体现出作者自由到无处安放却很孤独的感情。作者强调到流云的飘浮是“高高的(high)”,之所以高是因为作者不愿太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尘嚣,就这样高高地孤独地望着,也是一种能享受的安逸。“孤独的流云”,飘无所依,一种自我的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因作者生性敏感,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就很享受这样的孤独,并且认为这样的孤独或许是高尚的,别人不可及的。这与当时在工业文明下人们随波逐流,追求金钱、物欲强烈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也体现出诗人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与之相似的情感流露有明代诗人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文。张岱夜深人静之时乘小舟独往,去赏雪,描写了宁静清绝的雪景;在赏雪过程中,不期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姓名。只不过张岱比较幸运,“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能碰到与自己相似的性情中人,也能叹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的心情,而华兹华斯就只能孤独欣赏、作诗,感叹他无处安放心中的情愫也无处安放心中的理想,更无能与他产生共鸣者,所以只能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到大自然,经受自然的洗礼,体会自由的孤独。但他也没有妄自菲薄,在他的世界里,哪怕高高地飘在天空当一朵孤独的流云,也是一种心理的解放。

二 、观物而感的孤独

“遍地开放的水仙”“随风嬉舞”“水波跟随跳舞”都是华兹华斯在散步途中看到的景象,无比崇尚大自然之美的诗人,在看到此番景象时,想必心里也是欢呼雀跃的。沿着海湾无尽向前伸展的水仙(daffodils),仿佛拥有无限的力量,富有积极的生命力,千万朵水仙在风中摇曳生姿,就连湖光(waves)也深受“感染”而尽情欢跳,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幅画卷,于是诗人久久凝视无法离去。但话锋一转,诗人却感叹道:在目睹景色之时,自己却未领悟这绝美景象带来的精神至宝,也是到了后来自己郁郁独卧之际才有所感悟,颇有一种在景中时人不知、离去后景上心头无法消除的遗憾之感。

“我所认为的观物而感的孤独”就是一种“我没有、我无法参与,只能望着”的孤独之感。首先,作者观物而喜,自己未曾拥有这样的物所以才能感受到喜,也就反衬自己是悲的。也是因为华兹华斯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政治渴求在大革命中,却遭受挫折,一蹶不振,然而看到这样的美景,自然也就得到了精神的放松和心灵的安慰;其次,观物而感的孤独,就要谈到一个现实和理想的问题。眼前的现实里,自然无尽的美好,但映照到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物欲横流、工业革命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诗人的内心又是多么孤寂与心灰意冷,诗人的理想当然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时代,而当理想照进现实里,理想就显得过分的骨感。回忆当时眼前收获这番景象,喜悦当然不言而喻,但在回来后,联想到自身,未免有些黯然神伤之情,这与朱自清《荷塘月色》也颇有相似的意味,朱自清在观赏完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后叹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华兹华斯亦如是,热闹都是水仙花的,他只能在回忆的过程中享受那份精神的慰藉。观物而感的孤独仿佛在诗人自己是未曾察觉的,而当读者在读到华兹华斯在后来的日子里的落寞,多次因此景浮上心头而备受安慰之时,也就间接替作者感受到了孤独之意。

三、在孤独中的救赎

华兹华斯在创作中也提到:“诗是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华兹华斯无比标榜情感在诗歌中的作用,就是避免客观因素影响诗歌自身干净的灵魂。只有人心中最真诚不造作的情感流露出来而创作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诗。通篇诗文读下来,诗中所提之景、之情,充满了真挚,是纯粹未过分修饰的感情,就是一种自然感情的宣泄与流露。诗人是在心情备受打击的状况下,独自回忆起一个下午所看到的景象。在郁郁寡欢的心态下,这份景象却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力量。的确是曾经放眼望去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也的确是自己无比感伤找不到出路而所想到的精神食粮,于是在自己的心头浮现,以景为药,自我慰藉,自我救赎。

诗人在那个时代与万般世人是格格不入的,当人们追寻城市灯红酒绿之美,他却珍惜大自然未凋谢之景。他认为,与自然为伍,才可净化心灵。华兹华斯认为,诗歌能够对抗工业化罪恶,恢复人的本性。所以他一生努力创作文学作品,不单单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多的是为社会为民众找寻一条正确的出路,一条可以解放心灵的道理。当然,孤独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他的孤独之境体现在每一部作品中,但这种孤独并不是单纯的孤独;在孤独之中,是华兹华斯在寻找救赎,而这种救赎,就是美好的大自然。人本就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世人不应该与大自然脱离,社会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这就是华兹华斯所向往的世界,那里有无限美好的景色,也有公正合法的政治环境,也有无数心里纯洁的人民。华兹华斯是孤独的吟诗者,也是担起责任的救世者。

结 语

华兹华斯一生写诗无数,大多都是在寄情以及赞美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他所留下的诗篇大多为经典之作,足够传颂世世代代。他在描绘美景和抒发情感之时,自己都是一个旁观者的形象,他想融入其中,却怕成为无心的打扰,扰乱一片片纯粹的美。即便是孤独地旁观,在犹豫彷徨之际,也可滋润自己那干枯的心灵,予以自己力量。 华兹华斯的孤独,是他创作的源泉,而大自然,则是他心灵的归宿。

参考文献:

[1] 肖霞.华兹华斯《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浅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0(4).

[2] 蒯莉萍.论华兹华斯的自然与救赎[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3] 杜平.论华兹华斯诗歌的孤独意识[J].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3).

[4] 白建霞.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孤独”意识[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

[5] 和淑霞.浪漫主义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兹华斯的《孤独云游》[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

作 者: 余沛钰,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與世界文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救赎孤独
我的世界谁来懂
《谢尔盖神父》中卡萨茨基的救赎之路
爱无尽 梦飞翔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追风筝的人》的心灵疗治与救赎反思
庄之蝶:欲望激流中的沉沦者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