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生态漫谈

2020-03-01施伟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漫谈古典园林生态

摘 要:苏州古典园林是文人寄情山水的产物,是隐逸文化的载体。隐逸文化促进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思想深深地植入了苏州古典园林的营造之中,主要渗透在古典园林的造园立意、意境营造、空间布局等方面,体现了隐逸的思想情怀和文化精神,园林和隐逸两者息息相关。

关键词:古典园林 隐逸文化 生态 漫谈

一、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

(一) 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古典园林是文人之园。园林本质上是人居境域,与中国自古以来的自然生态意识密切相连。苏州古典私家园林最早有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顾辟疆是东晋时代人,官做到郡功曹、平北参军等职。相传他性情高洁,家中建有园林一座,有山水池馆,号称吴中第一。因此,当时的文人雅士都纷纷前往游览。

在《晋书·王献之传》和《世说新语》等书中,记有两则有趣的故事: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厅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人,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坐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王徽之(子猷)和王献之(子敬)同是一家人。这里记载的两件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急于游园,行动有点冒失。只是结果稍有不同,一个尽欢而散,一个被赶出园外,读来令人发笑。但却也证明了当时的辟疆园,确为一座有名的江南名园,优美的园林山水景观雅致而不俗,带有一种文人崇尚自然的精神追求。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繁华之地,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苏州古典园林全盛时期有园林200余处,最著名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等。1997年12月4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全体会议批准了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增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园林中都有造园主人隐含的淡然处世、与世无争的老庄哲学思想。

(二) 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背景

老庄的道家思想精髓是“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知足常乐”“无为而治”,其基本含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人人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战乱纷起,官场黑暗的时期,玄学盛行,文人彷徨苦闷,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返归,既可以独善其身,又能远害避祸;山水田园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都在这一时期兴起。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其笔下的田园生活,平淡,自然,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心灵桃花源。文人普遍追求“五亩之宅,带长阜,倚茂林”的生活,也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乱不安,以及文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白居易提出了“中隐”思想,将传统的隐逸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诗人白居易在《中隐》诗中写道:“大隐在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喧嚣。”真正的大隐者是那些隐身于朝野之中的人,小隐者是依赖沉湎于世外桃源。而“中隐”这种以人处朝市,于园林盆栽拳石之中得心灵自由和放达的观念在苏州园林文人心中得到了体现。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在苏州萌芽,手工业迅速发展,文化繁荣。文人也参与造园,成就了苏州园林的清新超脱、典雅精致。苏州园林空间不大,但是各种景观分割与通达设计非常巧妙,分割造就了园林景物的丰富与空间的幽深,通达帶来了游园时的移步换景与柳暗花明。如园林中的复廊、花窗、天井等,特别注重生态的层次及纵深的通风采光。

二、古典园林与隐逸文化生态的关系

(一) 隐逸文化的流行

入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们一方面期待清明政治时的入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政治时的归隐。隐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人生方式,是自古存在的,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的文人在这种出世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兼济天下者以儒学为思想武器,乐观进取;独善其身时消极退隐,为途穷之策。但无论得意失意、在朝在野,士大夫们皆以喜好山水田园之乐为名士风尚。

中国古代的文人在仕途失意、理想价值不能实现之后,便开始自省内求,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他们认识到自然中有真和美,认识到繁华短暂。所以,他们选择归隐园林,享受明月清风的温馨和慰藉,不愿周旋官场。但在归隐的同时,他们对官场的情又是难以割舍的,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他们寄情于景,借景讽今,以自然山水的清幽恬适来反衬世俗官场的污浊险恶、抒发归隐之趣。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但这种隐逸思想充满着矛盾。以吟诗作文为好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仕途,自古文人绝少从来没有入仕、涉足政坛的;他们崇尚“学而优则仕”。可是古代文人普遍有率直任性的特点,这恰恰是官场规则之大忌。文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希望入仕后不断升迁,但文人的特点常常率性而为破坏了官场秩序,不断遭受挫折,于是文人们大叹“怀才不遇”。只能离开官场隐藏行迹,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长久的;陶渊明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有名有姓的隐居诗人。

(二) 园林的社会隐逸功能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数是贬谪、退隐的文人,他们经历了宦海沉浮,心中建功立业的信念开始动摇,代之而起的是清净淡泊、自然恬淡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慢慢地这些文人的隐逸心态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理想。于是,他们就将自己内心构结的精神绿洲倾心外化,建起了一方方小園。他们学习陶渊明的归隐,在城市营建一遇远隔尘嚣的净土——园林。

“园林”一词,是魏晋南北朝随着士人园林的出现而出现的。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园林中追求人格、气节和理想,于是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同时,园林的艺术构成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提高。

明代唐寅的《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至今仍令很多人心醉神驰。五百年前唐寅生活在“桃花别业”,展现了一种诗意栖居的悠然自得。唐寅、沈周、文文徵明、祝枝山等在此共创了吴门画派,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境界。桃花坞孕育了唐寅文化,唐寅也是苏州桃花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苏州桃花坞地区现在还有桃花坞大街、桃花坞桥弄、唐寅坟巷、唐寅祠和双荷花池。

据史料记载,桃花坞一带最早是农桑之地,到宋熙宁年间,梅宣义在此筑台冶园,柳堤花坞,风物一新,称五亩园,又名梅园。宋绍圣年间,枢密章楶在五亩园南筑桃花坞别墅,占地七百亩。章氏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广辟池沼,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改名桃花庵。唐寅还在四周种桃树数亩,自号桃花庵主。好友祝枝山、文徵明、沈周等经常来饮酒作诗。唐寅从此在桃花坞度过了他的十八年的余生,在此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歌和独树一帜的画作。

唐寅为何对桃花坞有如此深厚的依恋情结?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才情志向的纠结促使他寻找这样一个适合他的地方,他找到了,所以桃花坞是唐寅暂时逃离社会现实、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庇荫所。园林成为士大夫们体验生命自由的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其追求超脱玄远的人格理想的重要途径。

三、拙政园“归田园居”隐逸文化生态举例

苏州园林的景点、景区设置,多出自诗文,其中以陶渊明居多。拙政园东部名为归田园居, 园主王心一于崇祯四年(163)曾购入并名其为归田园居,王心一著有《归田园居记》描述拙政园里的奇石:“池南有峰特起,云缀树杪,名之曰缀云峰。池左两峰并峙,如掌如帆,谓之联壁峰。”此外还有描述拙政园中的兰雪堂:“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临僧舍,旦暮梵声,时从竹中来。”

拙政园东部的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秫香馆、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秫香馆原为秫香楼,位于天泉亭北土山松岗之西,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现辟为茶室。秫者,稷、稻之精品的统称,宋人范成大《冬日田园杂留诗》 有“尘居何似山居乐,秫米新来禁入城”之句。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丰收季节,秋风送来一阵阵稻谷的清香,令人心醉。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秫香之名,亦由此得。王心一《归田园居记》载云:“折北为秫香楼,楼可四望,每当夏秋之交,家田种秫,皆在望中。”农田以北,则是苏州古城齐门一带的城墙,城上女墙雉堞亦历历在目,这是古代园林家极喜爱的“借景”,计成《园冶中》所讲的“斜飞堞雉”便是指此类风景。王心一《归田园居记》中也对此赞美不已,谓“北则齐女门雉堞半挖中野,似辋川之孟城”。今日秫香馆四周景色开朗,南边隔水为山岛,是游人品茗休憩之好去处。兰雪堂是拙政园东部之主厅。20世纪60年代拙政园园门由中部移至东部后,此厅成为入园游赏的第一景,位置十分重要。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据明王心一之 《归田园记》 所载,当时兰雪堂面阔五楹,爽垲整洁,“东西桂树为屏,其后则有山如幅,纵横皆种梅花,梅之外有竹,竹邻僧舍,旦幕梵声,时从竹来”。清初文学家沈德潜曾有《兰雪堂园记》专门记此景的美丽。20世纪50年代后期重建拙政园东部时,设计者细心查找原归田园居之资料,尽量按原来格式恢复厅堂建筑和周围景色:芙蓉榭是拙政园东部一方形歇山顶临水风景建筑,位于主厅兰雪堂之北,大荷花池尽东头。当年王心一营筑归田园居时,这里是一派水乡景色:“池广四五亩,种有荷花,杂以荇藻,芬葩灼灼,翠带柅柅。修廊蜿蜒,驾沧浪而度,为芙蓉榭。”夏晚在此赏景,待到皓月当空,清风、月影、荷香齐至,确能给观赏者带来美不胜收之感。缀云峰为归田园居的园中景点—— 一段太湖石,立于兰雪堂北绿树竹荫中,缀云峰的形态自下而上逐渐壮大,其巅尤伟,如云状,状如云朵,岿然兀立,因得此名。缀云峰为江南四大名石之一(其余三块为苏州留园冠云峰,杭州西湖皱云峰,上海豫园玉玲珑)。与之并立的还有一块太湖石,取名联璧。双峰并立像一个巨大的屏风,挡住来宾们的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被称作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

苏州园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必然蕴涵隐逸性质,置景不求贵重繁华,而以朴实自然为主,如廊内铺砖不起苔,廊外乱石铺地不风化,弯处透光,设有小景,情趣处处。苏州园林的园主往往是在官场仕途失意,渴望远离尘世。因此苏州古典园林有浓郁的“归去来兮”的隐逸文化,这种文化生态也丰富了园林的艺术内涵,提升了园林的美学品位,这样营造的第二自然既居尘又出尘,隐世又不离世,并非完全如陶渊明那样真正隐居山林,躬耕自己,而是进退自如,山林魏阙两无著,应该是一种“园隐”,所以隐逸也有变味,隐逸只作令人神往的理想存在,谁也不乐意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刘卫平.苏州古典园林的隐逸文化审美意象[J].前沿,2008(9).

[2] 郝美娟.形隐·中隐·心隐——以陶渊明、白居易、苏轼为例谈中国隐逸文化的变迁[J].中国苏轼研究,2018(1).

[3] 史冬青.论隐士与中国隐逸文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7(6).

[4] 吴娇娇.浅谈中国文人园林与隐逸文化[J].大众文艺,2010(5).

作 者: 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旅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高职旅游文化和职业教育。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漫谈古典园林生态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漫谈雾和霾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