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段探索与疗愈的旅程

2020-03-01方先义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白雪公主

摘 要:格林童话《白雪公主》 与莫泊桑的现实主义小说《项链》 在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上,有着诸多相似。见证两名主人公白雪公主和玛蒂尔德在虚荣心的驱动下的复杂经历,如同踏上两段探索与疗愈自我的旅程。旅程分为四站:跨越、遭遇、征服、欢庆。每一段旅途都是发现自我的一站,也是自我疗愈的一站。旅途的终点,读者会遇见心智与品行更加完善的自己。

关键词:玛蒂尔德 白雪公主 虚荣 探索自我 阅读治疗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是中职语文教材的名篇,而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也是传统童话中的经典。这两个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它们像两面明镜,照亮了一个人从童年、青年到中年的岁月。从创作表现来看,有着丰富细节描写的《项链》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而充满奇幻感的《白雪公主》则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二者的阅读对象也明显不同。但从写作背景、主题和情节来看,二者却有诸多的相似性,可谓殊途同归。

一、写作背景相似

(一) 《白雪公主》 写作背景分析

19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德国缺乏统一。1806年拿破仑瓦解了神圣罗马帝国,亦激起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大批知识分子投入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各公国和自由城市间语言、文化的差异成为形成统一民族精神的障碍。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扬文化民族主义,将眼光转向民间文化。试图找到民族统一的出路。在这一背景下,格林兄弟开始对广泛流传于德国民间、蕴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话和故事进行搜集,《格林童话·白雪公主》 由此诞生。

(二) 《项链》写作背景分析

《项链》这篇小说写于1884年。作者莫泊桑出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曾做过海军部、公共教育部的下级官吏,对小资产阶级的尴尬处境感受很深 。当时,法国大资产阶级靠掠夺剥削走向垄断并当权,生活奢侈,贪慕虚荣,追求享乐,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小资产阶级破产沦为平民阶层的越来越多,艳羡之余,极力想跻身上流社会。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生活的不稳定与尴尬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试图指出其出路。

由此可见,从写作背景看,《项链》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素材都是来自民间,来自社会底層,作者们都在凭一己之努力,试图为当时的社会问题提供答案。

二、作品主题相同

(一) 《白雪公主》主题分析

在《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格林兄弟对基督教“虚荣”原罪的揭示。面对王后伪装成的“老人家”,白雪公主失去了警惕,更加抵制不住“漂亮”东西的诱惑,先后三次被外表漂亮的“胸带”“梳子”“苹果”毒倒在地。每次白雪公主上当遇害被小矮人拯救后,小矮人都会提醒她:“王后不久就会找出你在哪儿的,你千万不要让任何人进屋来。” 可笑的是,白雪公主下一次还是会继续“中招”。内心的虚荣让她渴望拥有使外表“漂亮”的各种饰物和美食,却看不到它们“有毒”的本质。

(二) 《项链》主题分析

莫泊桑曾说:“小说家不应辩解,也不应饶舌和说教。只有情节和人物才是应当着墨之处。另外,作家不要做结论,而要把它留给读者。”a 《项链》 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细腻刻画,揭示了她内心的虚荣。因为她“也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现实的窘迫让她生出不切实际的七个“梦想”: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的小客室;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墙上的壁衣;盛在名贵盘碟里的佳肴,边吃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而后,因为“极细小的一件事”(丢失项链)让玛蒂尔德的人生陷入一场悲剧。虽说是造化弄人,但这悲剧的根源却又源自于她强烈的虚荣心。

虚荣,意指表面上的光彩、虚幻的荣耀、虚假的声誉。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主题上看,《项链》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揭示人性虚荣的主题相合。

三、作品情节相似

(一)《白雪公主》情节分析

构成小说《白雪公主》的典型情节,可视为一段探索自我的旅程,这段旅程可以分为四站:跨越、遭遇、征服、欢庆。

第一站是跨越。跨越的标志,是指主人公进入有奇幻事件和怪异生物的陌生世界。在这一站,白雪公主逃进危机四伏的森林,远离了熟悉的宫廷生活。在森林,她遇到了神奇生物——七个小矮人。第二站是遭遇。遭遇的标志,是指主人公遭遇邪恶的对手或者厄运。在这一站,白雪公主遭遇王后假扮的老妇人的三次暗害;三次死亡,三次复活。第三站是征服。征服指的是主人公与邪恶生死搏斗,最终反派死亡或主人公战胜厄运。在这一站,女巫身份的王后在参加王子的舞会时,遭到应有的惩罚而死亡。第四站是欢庆。欢庆的标志是盛大婚礼或家庭团聚,这一站,白雪公主嫁给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日子。

(二)《项链》情节分析

构成小说《项链》的典型情节,同样可以看到跨越、遭遇、征服、欢庆这四站。

玛蒂尔德的跨越,是走进了上流社会的一场舞会,她由白日梦的空想者变成了圆梦的冒险者。这场舞会貌似给她带来了意料之外的愉悦和极大的满足,然而,表象并不可靠,如同白雪公主所处的森林一样, 这个充满诱惑的环境对这个小职员的美丽妻子来说充满了危险。这个风光的晚上,“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设想若不是她后面陷入困境,她的人生又会遭遇怎样的风波。在遭遇这一站,玛蒂尔德丢失借来的项链,生活陷入悲惨境地。因为赔偿好友的钻石项链,她开始面对如山的债务,过穷人的苦难生活。她必须每天活在虚荣与生存作战的两难境地里。在征服这一站,玛蒂尔德在与自己厄运抗争的过程中,尽管“可怕的债务”给她带来了“未来的苦恼、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但她还是表现出女人身上罕见的一股“英雄气概”,用十年还清了全部债务。勤劳节俭让她摆脱了厄运的困扰。在欢庆这一站,玛蒂尔德还清债务后,轻松面对故人吐真相。

从情节看,《项链》的玛蒂尔德可看作长大了的白雪公主,在与虚荣作战的旅程中进行自我探索,最终得到了成长。

四、阅读治疗的功能相似

人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把握自己的命运吗?莎士比亚似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借助《哈姆雷特》让人看到了优柔寡断带来的悲剧;借助《奥赛罗》让人看到了嫉妒猜疑带来的伤害;借助《李尔王》让人看到了虚伪奉承背后的不忠;借助《麦克白》让人看到了野心膨胀引发的疯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告诉读者,人几乎无法战胜自己天性的弱点。但是《项链》与《白雪公主》不同于莎翁的悲剧,莫泊桑和格林兄弟都给人性指出了温暖的方向,即:这场与自我的战斗是可以打赢的。

(一)阅读《白雪公主》和《项链》,如同踏上两段探索自我的旅程,每一段旅途都是发现自我的一站。所有的童话故事实则是一场主人公达成胜利与转变的旅途。跨越的意义在于,一个人必须经由未知世界的探索、实验与冒险才能成长。主人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克服前途的障碍,才能完成旅程。没有快捷方式来缩短苦难,没有神秘通道可以逃避。在这场遭遇战里,主人公通常会经历试炼或不可能的任务。灰姑娘要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豆子从灰烬里挑出来,白雪公主会在试炼中三次面对死亡。主人公面对试炼或不可能的任务获得胜利,可以壮大读者心中正面的力量,唤醒身体的潜能,从而有勇气面对未来某个未知世界的挑战。童话故事中,女巫被征服或者被消灭,象征着美德战胜邪恶,象征着自我中正面的力量取得上风,主人公经历这一洗涤后,会获得自我肯定。同时,这种对正义与公理的宣扬,会给读者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其面对未来的勇气和信心。在情节设计上,《项链》既强化读者对玛蒂尔德命运的同情,又令读者注意到故事中玛蒂尔德对外貌与首饰的迷恋,借此引导读者面对自身的虚荣心,并借助阅读进行治疗。这种策略和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如出一辙。

(二)《白雪公主》和《项链》对主人公虚荣心的治疗,分别借助多种途径同时展开。童话中,对白雪公主虚荣心的治疗,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母爱的守候,死亡的代价,王子的保护,女巫的死亡。七个小矮人的出现让白雪公主在一定意义上获得了缺失的母爱。他们收留她、保护她、劝诫她、复活她、守护她的水晶棺,全然不求回报。这正是母爱的表现。而白雪公主以三次死亡的代价,终于唤醒了内心对“漂亮”东西的警惕。当然,结尾王子的保护、女巫的死亡,才让她彻底摆脱了险境。而小说《项链》中,对玛蒂尔德虚荣心的治疗,主要表现在大难来临时丈夫路瓦栽不责备、不抱怨,用宽容和爱守候着玛蒂尔德;而内心深处,玛蒂尔德责任的回归,让她摆脱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开始直面苦难。在还债的十年中,玛蒂尔德彰显了坚韧、忍耐、吃苦、诚信等,她的人格和精神变得高尚。当然,故事结束时,因为十年的艰辛,玛蒂尔德容颜老去,诱惑开始远离,使得她最终战胜了自己的虚荣心。

(三)《白雪公主》和《项链》藏着治疗的力量,但其疗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高尔基曾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名著能经受住时间考验,故事中藏着治疗的力量,即使是莎翁的悲劇,作者在故事中展示的依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这就是名著的永恒魅力。借助阅读进行治疗,可以跨越时空,直透人的心灵——这就是经典名著的治疗力量。主人公在故事中饱尝艰辛,在故事结束时开始成长,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得到相似的治疗效果。这趟旅途或许让人心存畏惧,但我们绝不放弃,因为我们知道在四段旅途的终点,我们会遇见心智与品行更加完善的自己。

当然,作品的疗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读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读者在欢庆这一站体验到的快乐是短暂的。随着书本合上,一度被压制的欲望会再度出现。故事结尾,玛蒂尔德有时候也会坐在窗前回忆起那场舞会上自己的美丽。特别是结尾女友佛莱思节夫人的一番话,一定会在她心中掀起万丈波澜。虽然此时的欲望或许不再那么急迫,但力量依然强大。因为人的一生,往往都是与自己的同一个欲望作战的一生。读者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断重温这些故事。每当内心的欲望抬头,就可以警醒自己,重燃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我怀疑和虚荣的欲望。只为遇见心智与品行更加完善的自己。

a 〔法〕 莫泊桑:《莫泊桑随笔选》,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参考文献:

[1] 谢尔登·卡什丹.女巫一定得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 舒伟. 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韦苇.外国童话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4] 刘玉荣. 对莫泊桑《项链》中人物形象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5] 王春兰.自我人生命运的折射——对《项链》的重新解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4 (5).

作 者: 方先义,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戏剧教学与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白雪公主
身边的“白雪公主”
可爱的白雪公主
现在是白雪公主吃枇杷的时候
雾凇岛
我变成了白雪公主
笑话王小明
万圣节变装秀
我的朋友“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