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与傀儡”剧团及后现代戏剧的转向
2020-03-01程竹慧
摘 要:本文对“面包与傀儡”剧团及其创始人皮特·舒曼进行了介绍,分析该剧团的绝对性优势,并以此分析后现代戏剧的转向。本文还从宏观方面提出了当代戏剧的多元化特征,列举了戏剧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后现代戏剧的出路。
关键词:“面包与傀儡”剧团 后现代戏剧 转向
一、“面包与傀儡”剧团
“面包与傀儡”剧团的创始人是皮特·舒曼,他是一位雕塑家和面包师,曾租下纽约的一处小阁楼为孩子和社区居民表演木偶剧,表现的主题一般是关于房屋租金、警察和邻里关系的社会剧。皮特·舒曼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材料制作面具和木偶,而且越做越大。同时,皮特·舒曼在表演过程中为观众分发自己做的面包,因为在他看来,艺术如同面包一样是生活的必需品,且不需要很多钱。这也是剧团自始至终的经营哲学。
“面包和傀儡”剧团经常使用五米多高的巨大木偶参加游行表演,演员很多时候也都戴着面具,舒曼用这些装扮在演出之前活跃气氛和召集观众。这些木偶可爱的外形会吸引一些小朋友或者女孩子,抓住了人们想要凑热闹的心理,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剧团是在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从阁楼走到大街上,用拖车舞台在乡镇间巡演。拖车舞台就像婚庆公司一样,用大货车拉着音响跑遍各地。他们与社区居民中的志愿者共同演出,大部分戏剧是关于反战或政治的议题。剧团在1965年的南锡国际戏剧节上表演了以越南战争为主题的戏剧——FIRE(《火》),用很短的时间呈现了越南的社会状况,这部剧是献给三名为抗议越战而自杀的美国人的。这次演出奠定了剧团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他们与“新美国剧院”合作,在各个城市巡演,被邀请去欧洲演出,并启发了非洲的“人民与木偶”剧团。
“面包与傀儡”剧团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全独立自主、非盈利的艺术团体,他们不接受政府和企业的资助,到今天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历程,其学徒和志愿者模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新。剧团的志愿者遍布世界各地,组成一个强大的群体。“面包与傀儡”剧团演出的剧目有许多,且流传于各国,催生了各地学生剧团的出现。这些团体继承和发扬了他们的演出风格,在地铁口、校园内,甚至是工厂中进行编排和演练。每一次傀儡剧的操作表演都是人人可以参与的艺术“嘉年华”。
皮特·舒曼不害怕大众的批评,敢于走上街头直接表演。他将演剧的即兴程度开放到最大,他认为那些偶尔在公园散步的人,或是在逛街的流动人群才是他最好的观众,因为演剧是娱乐活动,最需要的就是活跃的气氛。后来他将剧团转移到了一个农场里,更加方便他的演剧方式,得到了极好的效果。他还把自己做的面包分给既是观众也是演员的人们吃,宣扬自己的理念。
由皮特·舒曼所创立的“面包与傀儡”剧团是后现代主义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突破,整个剧团始终洋溢着一种简朴的理念,即戏剧不是用来花钱看的,相反,它应当像面包一样普通,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而且每个人都能吃到。这个剧团并不刻意追求审美的效果,而是发扬了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关心普通人民的生活,坚持民主的作风,融合了各种艺术形式,阐述自己对于艺术的理解。这是他们对于人类和艺术的独特关怀。
二、后现代戏剧的转向
笔者认为,后现代戏剧从大体上来说有三个转向,即业余性、广泛性和群众性。
戏剧逐渐走出大雅之堂,遍布大街小巷,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普通大众的欣赏对象,参与戏剧行业的人也逐渐变得业余起来,但这并不是坏事。皮特正是利用了剧团的业余性这一点,才能将其发展壮大,并日益活跃。谁也不是天生做戏剧的人,皮特在大街上任意选择人们参加戏剧表演,不但没有因此而砸了招牌,反而因为大家参与的兴趣极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首先必须要对戏剧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在大众文化充斥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属于戏剧的市场,需要我们深思,没有广泛性就等于失去了观众。如果失去了观众,即接受者,那么戏剧演出就失去了重要的一环,变得没有意义。
此前我看过一款天气预报的广告,做得十分有创意:它将天气预报拟人化为一个拿着红色雨伞的“黑衣人”,每当主人公出门,“黑衣人”就跟在他的身后,一直要求他拿上雨伞。后来果真下雨了,主人公也因此特别感谢“黑衣人”。就是这样一个创意,会让你有一种想要看下去的欲望。做戏剧也需要独特的创意,要合理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做好准备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创新传播方式,提高戏剧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戏剧人还可以合理地利用小舞台进行表演。小舞台的好处就是观众少一点,演员不至于很紧张;环境也比较安静,不需要准备特别的服装或道具就能演出。小劇场演出力求通俗易懂,但又不能失去艺术性,需要戏剧人用心完成。
最后,群众性(也就是大众化的倾向)是戏剧的根本。比如一部十分高雅的外国歌剧,除了接受过这方面专业知识的观众之外,很少有人能听懂主角在台上究竟唱的是什么,也很少有人能看懂歌剧想要表达的意思。为了满足群众性的要求,戏剧要接地气,但是在接地气的同时又不能过分俗气。把握这两点之间的平衡相当困难,需要戏剧人进一步的尝试。
三、存在的问题
现今戏剧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原创剧本匮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试想一下,如果剧本的内容不吸引观众,即使演员的表演再出色,也无法产生影响力。就拿我国的影视行业来说,众多的影视作品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可根据大众的反应来看,能够出现一部十分耐看的作品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大众的审美品位有所提升,对剧情的期待值变高。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有关周星驰的报道,提到周星驰做电影时非常注意的就是观众的反应。他每拍完一个片段,就会让大家一起观看,片段中的笑点一定要确保能让所有人都发笑才会使用。如此严格要求自己,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喜剧精神。近年来的喜剧作品已经呈现泛滥之势,但是喜剧电影的票房却在逐步降低,由此可见创新的重要性。
第二,传播之路难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男一女两个外国人看中国人的戏剧,男人一边观看戏剧,一边向女人解释戏剧的内容。女人问男人戏剧内容是否真的是他所描述的那样,男人却说实际上他不懂中文。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戏剧传播的不易。因此,让戏剧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得戏剧得到有效的传播。“引进来”时切忌只学形式、不理解内容地胡乱照搬;“走出去”时要注意传播的方式方法,并注重其他的环节。
第三,分离化的趋势。现代戏剧呈现出一种分离化的趋势,即有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正剧在密闭的大型场所上演,缺乏经费支持的戏剧则在市井中得到行人的观看。高消费的大型戏剧演出是社会经济和文化逐步发展的产物,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成本的高昂导致其售价过高,也使得普通观众难以参与。戏剧演出需要进行整合和改变,才能拓宽其未来的发展之路。将表演场地安排在人人都能接触到的室外,虽然会受到天气状况的影响,观看条件也不太舒适,但真正对戏剧感兴趣的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参与。戏剧一直以打破“第四面墙”为目的,我们应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不管是戏剧的转向,还是戏剧所面临的问题,都需要戏剧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这需要戏剧人具有创新性和想象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用最专业的精神为戏剧获取更加成熟的条件。笔者相信,我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许栩.小剧场戏剧:从剧本开始设计观众[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0(6).
[2] 梁燕.论彼得舒曼的“面包和木偶”剧团的美学特质[J].戏剧文学,2017(1).
作 者: 程竹慧,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2017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