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叙事逻辑中虚与实的二元互补

2020-03-01刘雪瑽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楼梦

摘 要:《红楼梦》全书充满了虚实的二元辩证,本文仅以前十回为例进行简要论证。对于顽石、神瑛侍者、绛珠仙子而言,在尘世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梦境,仙界生活才是真实的;但对于贾宝玉等俗世众人而言,生活才是真实的,梦中所见的仙界是虚幻的。因此,面对仙人的点化,众人往往因难辨虚实而不得开悟。表面上看起来由现实进入梦境,是由实入虚,实际上人间生活才是一梦,做梦反倒是由虚入实了。全书交织着虚实二元辩证,虚中有实,实中藏虚,真假难辨,而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红楼梦》 叙事逻辑 虚实互补 二元互补

《红楼梦》前十回中处处充满了虚与实的二元辩证。单将书名“红楼梦”拎出来看,在贾府中发生的种种事情,生活于其中的种种人物,都不过是石头于荒唐尘世中经历的梦境,是虚幻的。如第一回开篇即提到“作者a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b,亦可为证。然而通篇的主要情节皆发生在贾府,石头是旁观者,贾宝玉才是全书的主人公。对于主人公贾宝玉而言,贾府中发生的一切皆是真实的,游历于太虚幻境时的所见所闻不过是梦中的虚幻。但是对于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绛珠仙子而言,二人下凡了结的一段情缘是虚幻的,仙界生活才是真实的。由此可见,全书交织着虚与实的二元辩证,人间与仙界,一时此为虚彼为实,一时此为实彼为虚。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真假易混,虚实难辨,虚中有实,实中藏虚,着实有趣。

按照第一回所交代,本书得以被记录下来传世,是因为顽石在自叹无才不堪补天之时,无意间听说人世繁华,不禁心生向往。于是,它央求渺渺真人、茫茫大士带它去往红尘,最终得偿所愿,并随神瑛侍者投胎至贾府,成为与贾宝玉形影不离的玉佩。然而,二位仙师一开始并不赞同顽石的想法,还奉劝它道:“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这里一个“梦”字,点出了顽石在人间经历的一切皆是虚幻的、无意义的。奈何顽石凡心已炽,并未听从二位仙师的劝告,反倒再三央求。于是,茫茫大士只好施展幻术,将偌大的顽石化作扇坠大小的一块美玉,装入袖中飘然而去。由此可见,贾宝玉因衔玉而生得名“宝玉”,却不知这块被全家视为“命根子”的美玉,实际上只是一块无用被弃的顽石。这样一组虚实辩证,也点出了全书“荒唐”c的根由。

情节继续发展,第一个出场的红尘中人甄士隐做了一个梦,梦中遇见渺渺真人、茫茫大士二人携着顽石而行,并在二人的交谈中引出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前世情缘。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在二仙的谈话中被提及了两次,一次是这段还泪的情缘已在警幻案前挂了号,第二次是大士邀真人同去往警幻仙子处,目的是“将蠢物交割清楚”,即送顽石去往人间。这两次提及,可见警幻是司掌人间风情月债的重要仙职。而甄士隐在梦中听得云里雾里,便上前向二仙叩问玄机。二位仙师不肯泄露天机,却嘱咐甄氏道:“不要忘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关于“火坑”有脚注说明:“佛家用语,指苦难的人世。”在这段情节中,二位仙人实际上是试图在甄士隐的梦中点化他,然而身处红尘中的甄氏却分不清虚与实,只将梦中诸事视为虚幻。梦醒之后,梦中的二位仙人竟出现在现实中,要求甄士隐将怀中“有命无运,累及爹娘”的女儿舍给他们。奈何甄士隐将梦中所见玄机忘了大半,视二位仙人的二次点化为疯言疯语,最终走向人生的悲剧宿命。后来甄家由盛急转而衰,女儿被拐,房屋被烧毁,甄士隐只好寄人篱下,贫病交加,终于又遇渺渺真人。此时经历了盛极而衰之人生变故的甄士隐,终于为一曲《好了歌》所点化,脱离尘世苦海随真人而去。

由此可见叙事逻辑中的虚实互补,红尘中人认为于梦中所见的仙境与仙人皆是虚幻,梦中所见的玄机被视作荒唐,醒来便忘了大半。仙人下凡的点化被世人当作疯癫行为而避之不及,最终万事归空才发觉自己所笃信的真实才是虚妄,所认定的虚妄却为真实。仙境中人看得清红尘中人执着追求的乃是虚妄的身外之物,对于红尘中人身处虚幻之中却不自知的愚蠢感到同情,想要帮助红尘中人分清孰为真孰为假、何为实何为虚,奈何了悟之人毕竟是少数。二位仙人不仅点化甄士隐,对于走向悲剧宿命的大观园中人亦觉不忍,并屡次给予点化。如第三回中黛玉初入贾府,就对众人提及自己年方三岁时有一位癞头和尚(即茫茫大士)要化她出家,因为父母不舍便提出了两个条件,要都做到才可保她一世平安:一是不能哭,二是不能见外姓亲友。当然这两点黛玉日后都没有做到,只能被命运裹挟着一步一步走向人生的悲剧宿命。再如第七回中周瑞家的与薛宝钗闲谈,提到宝钗久病不愈,后来多亏有一位秃头和尚d(即茫茫大士)说她的病因是“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需要服用冷香丸方能压制。至于宝钗这股天生携带的热毒究竟为何物,此处不进行讨论,由第八回可见茫茫大士不仅送了她药方,还送了两句与顽石上所刻篆文相对应的话,并嘱咐一定要刻在金器上。可见大士不仅为宝钗治病,而且对她日后的命运亦了然于胸,并借用“金玉良缘”的典故将宝钗、宝玉配成一对。至于大士为何这样做,与他试图化黛玉出家的情节相联结,可知他大概是要避免宝黛二人在人间重逢并再续前缘,因此刻意将二宝凑往一处。当然从后文看来这样做实则是为三人的爱情悲剧推波助澜,此乃后话,暂且不提。总之,两位世外仙人眼看着汲汲营营在虚妄红尘中苦奔忙的众生心怀不忍,因此予以点化,而活在虚妄中的众生却不能体悟,这又何尝不是连仙人亦无法改变之悲剧宿命的体现。

其实不止有渺渺真人、茫茫大士两位仙人往返穿越于虚实之间试图点化众人,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亦受宁、荣二公之灵所托,将贾宝玉引来幻境予以开悟。这段情节出现在第五回中,贾宝玉酒后于侄媳妇秦可卿的卧室中午睡,梦里去往太虚幻境游历了一番,并被仙子之妹传授了云雨之事。“太虚幻境”一名中既有“虚”又有“幻”,显然对于现实中的人而言是梦中的虚幻,但这一虚幻之境中所透露出的点点玄机却是最真实的。正如太虚幻境石牌坊上刻的上联所言:“假作真时真亦假”,这里又一次出现了虚与实的二元辩证与二元互补。贾宝玉认为太虚幻境为虚,警幻仙子却深知荒唐人间才是虚幻如梦的。然而宝玉却在翻阅《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副册》及《正册》并聆听《红楼梦》十二支曲后尚未体悟,引得警幻仙子无奈叹道:“痴儿竟尚未悟!”只得令其妹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予宝玉,使其领悟仙闺滋味不过如此,何况尘世乎,并希望他能够“改悟前情”而致力于孔孟之道,求取功名光耀门楣。然而,警幻仙子的一片苦心最终还是付诸东流,宝玉终将这些点化当作虚幻一梦,叫着秦氏的乳名由梦境回归现實(亦是由仙界回归虚妄的人间)。其实关于太虚幻境究竟是虚是实、是幻是真的辩证,在第八回咏顽石的诗中亦有体现,“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一句,指顽石舍弃真如境界e而幻化入红尘浊世并依附于贾宝玉(即臭皮囊)。而这个“幽灵”指的是太虚幻境中的“幽微灵秀之地”,诗句中明显指出太虚幻境才是真实、永恒的真如境界,而人间诸事则皆是虚幻泡影。

总之,《红楼梦》全书中处处充满了虚与实二元互补的叙事逻辑。顽石从青埂峰下到红尘人间,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从仙境到贾府,皆是由实入虚,宛若大梦一场。而甄士隐梦中受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点化,贾宝玉梦中游历太虚幻境受警幻仙子点化,表面上是由实入虚,实际上是在梦中窥见了最真实的本相,只可惜他们愚钝未悟。书名既为“红楼梦”,指的便是红尘中贾府内发生的一切不过是荒唐一梦,梦醒时分便是主人公贾宝玉的开悟之日。贾宝玉最终看破红尘虚妄出家为僧,绛珠还泪已尽回归太虚幻境,顽石亦大梦初醒回到青埂峰下,当然这些内容并非前十回所能涉及,便不再细谈。本文仅以前十回为例,浅论作者所运用的虚与实二元互补的叙事逻辑,如上所述。

a 指石头。

b 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下文有关该作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c 这里的荒唐并非贬义的离谱、不正常之意,而是一种反语,明贬实褒。看似是“满纸荒唐言”,但抒发的是真感情,这也是一组虚实的二元互补。

d 在周瑞家的与宝钗的对话中,宝钗共提及这位和尚两次,第一次称作秃头和尚,第二次称作癞头和尚,分别见书中第104页,第105页,因此可知正是茫茫大士。

e 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注1。真境界或为真如境界,指的是佛教思想中世界上一种神秘的精神本体,叫作真如,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其他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无名氏.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作 者: 刘雪瑽,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间文学、神话学。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