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纸上的一抹红色

2020-03-01赖宁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国民性

摘 要: 陈映真是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始终以笔为武器,对当时台湾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激烈的批判,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体现对社会现实的人文关怀。陈映真创作的现实深度和广度均超出同时代的其他台湾作家,尤以《赵南栋》为代表。站在人性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赵南栋》,可知陈映真进行的人性探索是对国民性的批判,而两代人观念价值的割裂是历史的哀伤。陈映真的探索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坚韧风骨,发人深省。

关键词:《赵南栋》 观念代沟 国民性 陈映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映真创作了《铃珰花》《山路》和《赵南栋》这三篇“对五十年代的台湾历史进行反省思索的政治小说”a。《赵南栋》是一篇政治小说,不仅书写了社会现实,而且从更深层次反映了台湾的政治时局。创作政治小说是需要勇气的,这也侧面反映出陈映真的大无畏精神。然而《赵南栋》又不仅仅是一篇政治小说,如果只用“政治小说”来定义《赵南栋》,那么就无法体会其中的深刻性。

在《赵南栋》中,父亲赵庆云是一个被关在监狱里的政治犯,当他被释放时,外面的世界早已时过境迁,赵庆云很难融入资本主义的台湾社会。大儿子赵尔平,自幼被寄养在别人家,发奋图强,最后进入一家跨国公司,但公司领导之间的钩心斗角让赵尔平的心智受到了污染,使他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监狱中出生的小儿子赵南栋是个离经叛道的青年,他在畸形的环境中长大,吸毒成瘾并且性生活泛滥,是一个可悲的小人物。小說中的三个人各自孤绝在自己的世界中,几乎无法理解与交流。父与子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强烈冲突,他们之间的命运隔阂牵动着所有读者的心。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缩影显示了台湾社会的畸形,书写了一曲有深度和广度的悲歌。

本文将以小说《赵南栋》为研究对象,对其内涵价值和批判意义进行审视和考察,分析书中蕴含的历史现实和人性思考,展现陈映真胸怀天下的文人风骨。

一、国民性批判:陈映真的人性探索

小说中的父亲赵庆云始终怀有革命的国民性特质,在革命年代能够为了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甚至牺牲。他在青年时期,始终怀揣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心中有未来,眼中有理想,脚下有步伐,可岁月催人老,尤其是监狱中的时光早已磨平了他的棱角。

“他说甚至他被捕时任教的C中学,也完全改变了面貌。校地扩充了,日据时代留下来的学校的木头建筑拆得一栋也不剩,全部盖了水泥大楼。整个台北市,他还能认得的,就只剩那红砖盖起来的,永远的总统府……”b赵庆云被释放后很难再次去适应新的环境,在他眼里一切变化都是如此的突然。赵庆云身上所带有的革命的国民性,在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台湾中很难再有生存的土壤,这是陈映真对国民性与政治环境冲突的思考。台湾原本是他的故乡,可时间带走了一切,台湾看似已经成了赵庆云的异乡,数十年的监狱生活,赵庆云早已和社会的要求产生了偏差。

大儿子赵尔平身上的纯真也发生了转变。自幼的寄养生活让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很明白努力奋斗的重要性,赵尔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一家跨国公司并进入了公司高层。然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侵染了以大儿子为代表的一类人,冷漠、拜金、无情、精致的利己主义等一些颇具贬义的国民性被贴在了大儿子身上,寄托了陈映真对资本主义社会国民性的思考。

“没有来医院探视的两天多,他和蔡景晖夜以继日的战斗,把蔡景晖和南西的小公馆当做作战指挥本部,在南西不断暗地提供公司迅速的攻击计划的情报下,赵尔平第一次感觉到,这壮年得意的德国人finegan先生,在面对他和蔡景晖的联手阴谋下,显得出乎意外的脆弱。”c一边是亲人病重,一边是公司争斗,赵尔平却可以冷静地做出自己的抉择,即便是在探亲时间也不忘记公司内部高层之间的斗争。钩心斗角是大儿子生活的主色调,这与他的经历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大儿子身上体现的特质正是台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缩影。这其中也体现了陈映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思考和审视,在资本主义环境中,国民性会被扭曲和重塑,往往会朝向不好的方向发展。

陈映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文学创作,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联系,这其中蕴含着陈映真对国民性的探索与批判。陈映真在白色恐怖时期也是一个“政治犯”,他却始终怀有满腔革命热情,对于革命事业有着深深的向往。可是望向当下,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流,贫富差距拉大,很多青年身上的锐气已不在,人们的道德出现了滑坡,早已不是当年心中的理想模样。早先改善社会、创造幸福的革命国民性已经被这个社会冲刷得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利己主义的国民性,实在让人感到悲哀。

二、历史的哀伤:两代人的观念割裂

观念的割裂,体现在两代人对革命理想的认知偏差上。赵庆云在一场政治运动中锒铛入狱,在监狱中几十年,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想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精神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来填补自己的遗憾。作为父母,赵庆云夫妇对儿子们的爱是被读者看在眼里的。“叶春美想起不曾嘶喊,静静地走出押房的宋大姊,在那生命至大的沉默的一瞥里,向她极清楚不过地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春美,小芭乐子的事,无论如何,就拜托你了……”d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父母对儿子的关爱,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感人至深。

未曾想到的是,儿子长大之后的叛逆人格敲响了父辈革命理想幻灭的丧钟。作为父亲,赵庆云对自己的儿子们给予厚望,他总是教导自己的孩子们要多去思考民族和国家未来的走向,想让自己的孩子们以后可以做一个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做贡献,堪当大任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庆云的满心期待,然而赵南栋和赵尔平却辜负了他们的期待。在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他们在社会大染缸的浸染之下走上了邪路,甚至成了这个社会的蛀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弟弟从经常夜不归宿,到带着不同的女孩回来住。第二天早上,赵尔平夫妇一道出门上班,看见客厅里零食、啤酒罐、香烟截和强力胶的空锡管狼藉一片。弟弟和女孩则在他深锁的卧室里沉睡。”e赵南栋沉浸在物质和美色的享乐之中,早已将父亲的寄托抛在了九霄云外。哥哥赵尔平一直以来都寄宿在别的家庭之中,是父母最出息的孩子,从小懂得努力,受到父亲的激励,一直以父亲为榜样。他懂得发奋读书,改变命运,但是道德的滑坡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出现,他的人生际遇也被这个社会改变了。这其实不仅仅是赵尔平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赵尔平是物欲横流时代下的悲剧人物,他贪恋物质享乐,摒弃了关心民族命运的理想,变成了一个蝇营狗苟、不计后果追求私利的人。

两代人对革命信仰的理解终究还是产生了巨大的差距,以赵庆云为代表的父辈显得更加纯粹,他们追求的是民族大义的实现,向往的是大同的社会;子辈却逐渐摒弃了这种大无畏的理想,从而奔向物质世界的享乐,精神出现了荒芜,革命理想终究化为泡影。不同的话语体系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形塑着不同的行为方式,赵南栋一代与父亲一代之间的代沟使得两代人的价值体系无法契合,价值观念被割裂开来。这仅仅只是一个家庭两代人的缩影,而在陈映真那个时代,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这是历史的悲哀。

三、人间的风骨:白色恐怖下的一根芦苇

陈映真作为一位在特殊时期为革命事业付出无数心血的革命作家,由于政治立场问题被台湾当局关押在监狱之中。可他并没有被所谓的“权威”击倒,在他几十年的创作历程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也不管台湾的社会政治环境如何,他始终以笔为武器,坚定地书写自己的信仰。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无数人露出了谄媚权贵的脸色,但陈映真有着知识分子身上的傲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信仰,怀揣着祖国统一的梦想,希望用文學带给两岸稳固与和平。

“八十年代末期之后,她们像自幼被苛酷的命运拆散的孤儿,在风中,在月晖中,在流言和耳语中,互相探知了彼此的存在,而于是怀着无限的友爱和思念,互相呼唤。”f“我怀着腼腆的喜悦,将这选集摆在祖国的文坛上,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能先于分裂的两岸回到她的祖家的温暖与幸福。”g陈映真一直以来坚持民族大义,在《陈映真自选集》的序中表达了自己毕生所奋斗的理想,他希望祖国两岸能够统一、和平相处。这是他本人的美好愿景,也是千万华夏儿女共同的心愿。

“中国素来不缺为民请命、为国赴死之士。《赵南栋》中随时都可能被点名赴死的政治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民族与国际形势。”h陈映真具有独立的批判精神,整本书洋溢着他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作者对独立精神的探索。《赵南栋》出版于台湾社会精神荒芜的时期,此时各党派林立,很多知识分子都低下了自己高贵的头颅,或加入了政治性的社团,或加入了政治性的党派。依照陈映真的观点,当知识分子加入某种组织或是某种党派的时候,他的思想就可能会受到禁锢,就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本应该有的风骨,成为政党团体的喉舌。所以,陈映真从出狱开始就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加入任何政治性的党派和组织——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立性和严密性,为社会和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效的、独立的思考。

小说中的赵南栋和赵尔平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他们的问题不仅仅出在自己的身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起到了很大的消极推进作用。“赵南栋的精神夭亡可以归咎于白色恐怖斩断了他从父母的斗争历史中汲取养分的根须,革命理想的衰退却是更加复杂的问题。”i赵南栋只是万千台湾青年的一个缩影,他的故事是当时20世纪80年代很多台湾青年的写照,在白色恐怖环境之下,两代人之间产生了断层和隔阂,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沦为了权贵的附庸。由此可见,陈映真能够坚定政治立场,对当时的社会针砭时弊,是多么的珍贵。

陈映真是孤独的,在当时整体堕落的社会环境中,他独自一人进行着探索;陈映真又是伟大的,他身上所具有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值得后人去铭记。随着时间的推移,陈映真一定会引领着千万人去思索整个时代。

四、结语

陈映真素来以思想的深刻蜚声海峡两岸文坛,被誉为用小说思考的人,其创作执着于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极其强大的理性、知性的渗透为他的小说带来深刻隽永的内蕴。在《赵南栋》一文中,有追求革命的父辈当年的英雄主义理想和今日社会里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以及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一代失去生活目标、腐朽萎靡的现状,表达了陈映真深广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态度。《赵南栋》作为一篇洋溢着人文关怀的政治小说,揭开了当时社会的伤疤,也流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与感悟,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不惧权威、勇于思考的风骨。它像白纸上的一抹红色,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a 王晴飞:《革命命运的思索及理念化写作的突破——陈映真政治小说分析》,《扬子江评论》2010年第1期,第88页。

bcdefg陈映真:《赵南栋》,《陈映真自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7页,第338页,第308—309页,第348页,第1页,第2页。

h 陈美霞:《陈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话语的重构与历史的再叙述》,《文艺报》2017年11月17日,第4版。

i 李广益:《赵南栋之殇》,《新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第87页。

作 者: 赖宁娜,华侨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国民性
浅析林语堂作品中的中国国民性
忧患意识与责任担当
从传统出发的现代性:《文化偏至论》分析
苦难乡村的书写
武士道精神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论鲁迅的批判精神
梁启超新民思想与当代国民性塑造
专制带坏国民性
试析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
国民性真的不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