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接续,互动与对话

2020-03-01杜文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术史礼记民国时期

摘 要: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有关《王制》 作者的学术史研究,梳理了民国时期以及与其相关的礼学史资料,注重揭示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学术互动现象,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新的学术对话与学术研究。

关键词:《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 《王制》作者 学术史 互动对话

礼学史的专题研究,应将学术史研究与礼学基本问题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而在学术史梳理的过程中,对礼学基本也问题展开分析讨论。礼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学术现象,既受当时学术风尚影响,更是对前代学术讨论回应互动的结果。因此,礼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史研究,就要分析不同时期的学术风尚如何渗透具体问题的讨论,更要对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回应进行回顾勾勒。这样,礼学基本问题的学术史研究,无论从哪个时代切入,都能找到当下讨论的历史起点。在回顾与接续既往学术讨论的同时,又可以基于当下的条件,开展更新一轮的学术互动和对话,因此具体问题的当下研究,又有了相对准确的现实落点。

既考虑历史起点又考虑现实落点的基本问题研究及其学术史研究,对学术史的分析往往也是生动的,对基本问题的意见往往是平允的,这是学术研究的常识,也是学术研究的乐趣。青年学者郎文行所著《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讨论民国时期《礼记》研究,在学术史回顾中,比较注重学术发展过程中学术互动的揭示,在接续学术史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中,为更新一轮的学术对话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这里以《王制》作者的学术史研究为例,对《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稍作评述,希望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与批评。

一、爬疏文献寻找互动对话的资料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搜罗《王制》作者研究各类文献,包括汉代、唐代、宋代、清代、民国、当代共三十二种。a该书的学术史回顾和具体问题研究,充分利用了以上的文献,分析各种学术现象的互动过程。翻阅《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可以看到,汉唐文献是有关《王制》作者的原始材料。宋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文献,是这三个时期学者参与《王制》作者研究的反映,为什么《王制》作者问题能够在宋代、清代、民国这样的三个历史阶段引起讨论,其中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该书的论述实际上呈现了宋代疑经风气、清代考据学流行与今文学兴起、民国革命党与维新派思想论争以及现代史学发展在《王制》作者学术研究中留下的痕迹。当代学者对《王制》作者问题的研究论著,既是对《王制》作者问题的判断,也是对相关学术史的梳理,可以看作既往学术在现代的回响,也可以看作现代学术对前代的呼应。

二、在学术史回顾中揭示学术史的互动

1.争议伏笔 《史记·封禅书》有汉文帝博士作《王制》的记载:“而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事。”司马贞《史记索隐》谓:“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b据孔颖达《礼记正义》引述,卢植将《王制》的作者明确指为汉文帝博士诸生,而郑玄则谓“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c。郑玄言辞似有闪烁,这为后代《王制》作者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2.宋人质疑 该书爬梳资料发现,宋代魏了翁著、方回续《古今考》:“文帝于是使博士诸生刺《六经》而作《王制》,谋议巡守封禅事(刺《六经》,谓采取之也。刘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非今之《礼记·王制》也。”d最早对《王制》作者问题提出质疑。与方回同时的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最早对方回的意见进行回应:“《王制》(不著录),《史记·封禅书》:‘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索隐》:‘劉向《七录》云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白虎通》引《礼王制》曰:‘天子棺椁九重。今《礼记·王制》篇,盖其略也。”e方、王二人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刘向《别录》佚文“文帝所造书有《本制》《兵制》《服制》篇”理解的不同。

3.清代考据学的交锋 关于《王制》作者问题,清代学者有人接续方回,继续论证今本《王制》并非汉文帝博士所作,他们的论据有以下几点:引郑玄之说以驳难卢植之说;《王制》篇中无封禅之文,与汉文帝博士作《王制》主旨不符;贾谊《新书》之作在汉文帝博士作《王制》之前,但《无蓄篇》,又有“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之文,且与今本《王制》相同。清代否定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考据学者,同时承认郑玄“孟子当赧王之际,《王制》之作复在其后”的观点。

《钦定礼记义疏》是清代肯定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代表著作,《义疏》将汉初制度与《王制》本文对比,发现《王制》中的制度多为汉法,因而谓《王制》固当为汉文帝博士所作。另外,清代洪颐煊认为今本《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造《本制》《兵制》《服制》诸书的钞合之本,这是清代学者对王应麟意见的进一步讨论。

4.清代今文学对《王制》地位的抬高 清代今文学兴起之后,俞樾基于清代否定派考据学者的意见,在《达斋丛说》中提出“《王制》者,孔氏之遗书,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王者孰谓,谓素王也”f的说法。这样,《王制》的作者,从汉文帝博士一跃而为孔子,《王制》也因此引起了晚清今文经学者的极大重视,同时《王制》与《孟子》先后也与郑玄的观点产生了重大的歧义。清代今文学大师皮锡瑞、廖平,相继接受了俞樾的意见,皮锡瑞在《王制笺》中发挥素王改制之义,在《经学通论》中提高《王制》的地位,廖平则将《王制》引入今古文经学之争更为宏大的命题之中。廖平的学说又为康有为所接受,康有为据此而著《王制义证》《王制伪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书,继续发挥孔子素王改制之说,成为其前期维新变法与后期保皇守旧的思想武器。

5.民国学者对清代否定派的批驳 民国学者对《王制》作者的讨论,是从章太炎、刘师培等革命党人对康有为等今文学者的批驳展开的。他们首先检视清代考据学的观点,认为《王制》与《本制》三篇各自为书,或为《本制》三篇的钞合之本;认为郑玄与卢植的说法本质并不矛盾;认为《王制》篇中虽不言封禅之事,但其中所述巡守之文又与《史记》记载相合等。针对清代今文学者的意见,刘师培进而从《王制》杂采众书的角度,否定《王制》为今文经学宗祖之作的观点。章太炎撰《驳皮锡瑞三书》,其中《王制驳议》专门驳难俞樾、皮锡瑞、康有为等所持的素王改制之说,对清代今文学者的观点进行全面的批判。章太炎评价他的老师、素王改制说的首倡者俞樾为“率尔不考”,进而批评皮锡瑞借题发挥素王改制之义的违谬。刘咸炘接受了章太炎、刘师培《王制》为汉文帝博士编纂的意见,又从目录学的角度提出《本制》三篇的《别录》佚文乃是《别录》系于《王制》条下案语的说法,并对《钦定礼记义疏》《王制》实为汉法作了进一步的论证。金德建、吴承仕等的讨论,乃在章太炎、刘师培的基础上对《王制》篇的体例与材料来源进行现代史学的分析。蔡介民是民国时期少有的否定《王制》为汉文帝博士所作的学者,但查考他的论说可以看到,他对《王制》作者学术史的互动交锋其实是隔膜的。

三、接续学术史研究展开新的对话

通过《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到《王制》作者研究的学术史,存在从宋代到民国的持续互动,而且这种持续的互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又被烙印上不同的思想底色。显然,各种学术观点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在确确实实的互动回应中产生。那么如何确定选题,接续已有的学术互动,发现历史起点,确定现实落点,展开新的历史对话,进而对基本问题提出看法,这自然成為学者研究的内驱动力。

《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对此是自觉的,针对民国学者讨论未尽的问题,该书撰写“《王制》作者当为汉文博士补议”一节,认为《王制》与《孟子》关系的倒置,是今文学者论说逻辑的必然,但这只是学术史的附带现象,《王制》在《孟子》之前,并不符合《王制》杂采众书的性质。《新书》所引“王制曰”,此“王制”并非篇名,与《新书》中“王者之法”义同,所谓“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云云,乃是当时的习见材料,汉文帝博士编纂《王制》亦有采用。《本制》《服制》《兵制》三篇与《王制》各自为书,三篇之书虽已亡佚,但仍可从《春秋繁露》《新书》等文献材料中还原其制作的历史背景。《王制》 确无 《封禅》 之文,因为封禅仪阙,秦始皇时已然如此,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g,汉文帝博士编纂《王制》关于封禅礼仪实在无所取材。《王制》“古者以周尺”,为汉文帝博士杂采众书之后注释之文,是《王制》遍采群书增删损益留下的痕迹。

四、结语

通过以上简略的介绍我们看到,对礼学史基本问题学术史互动进程的分析,能够揭示不同时期学术现象的产生动因,也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学术观点进行合理地辨析取舍,从而为当下的研究对话找到可能的起点和落点。《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所作的尝试,对学术史的分析可能还不够生动,所作的结论可能还不够平允,但其基于已有学术互动,展开更新学术对话的努力,则是可以看到的。

a 郎文行:《民国时期〈礼记〉研究考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b 〔汉〕司马迁著,赵生群等点校:《史记》(卷二十八),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册第1654页。

c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十一),《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21页下。

d 〔宋〕 魏了翁著,〔元〕方回续:《古今考》(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8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15页。

e 〔宋〕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6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f〔清〕 俞樾:《达斋丛说》,《春在堂全书》(第3册),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g 〔汉〕司马迁著,赵生群等点校:《史记》(第4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23页。

作 者: 杜文婕,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编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学术史礼记民国时期
从《四库全书总目》看四库馆臣的术数类书籍纂修观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道家与韩非法律史学地位的再认识及其启示
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学术史”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