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的批判精神
2015-10-13李兵
摘 要:鲁迅是现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批判精神是鲁迅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他的批判精神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呢?本文主要从批判时弊、批判国民性、批判自我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从而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关键词:鲁迅 时弊 国民性 自我 批判精神
鲁迅从最初的弃工从医,再到最后的弃医从文,每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无疑都深深地渗透着对民族的责任与关爱。但爱之深责之也切,于是,批判成了鲁迅期望国民精神独立,国家强大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下面究其批判内容,主要从批判时弊、批判国民性、批判自我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进而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鲁迅的批判精神。
一、批判时弊
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带领学生一起迎接王金发的革命军以示欢迎。光复绍兴的王金发军政府刚开始还听舆论、顾大局,但不久就腐败不堪,甚至动手搜刮民财。为监督王军发军政府,鲁迅及其同仁们出版了《越铎日报》,发表文章以揭露王金发军政府的腐败行为。王金发在贿赂无效后气急败坏,放出话来要将鲁迅这伙人打死。北洋政府时期,学生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多人被开枪扫射致死,鲁迅对此深表愤慨,写作《记念刘和珍君》以揭露北洋政府射杀学生的罪行,同时有力地抨击了流言家的卑劣行径。1927年,鲁迅目睹了国民党的血腥屠杀后,在《答有恒先生》中痛然写道:“血的游戏已经开头,……我现在已经看不到这出戏的收场”[1]。通过对时弊的批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同时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二、批判国民性
鲁迅本来想学医,一来可以促进新观念的传播,二来可以战时当军医,治病救人。但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精神启蒙的重要性,于是弃医从文。此后,国民劣根性就成了鲁迅批判的重点。从批判国民性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批判看客、批判瞒和骗及批判奴性三类。
(一)批判看客
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名门望族,童年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由于祖父的科场舞弊案及父亲重病,家庭败落了。身为家族长子的鲁迅,在这由“小康坠入困顿”中备尝人情冷暖,同时也遭到了看客们背后的指指点点。留日期间,幻灯片事件深深刺痛了鲁迅,使他感到学医也有只不过是徒增些看客。于是,弃医从文,以拯救国民麻木的精神。从此,“看客”成为其文学作品中的常用词汇,也成为国民劣根性的代名词之一。《示众》展示了在酷夏京城的街上,巡警用绳牵着一个男子,四周围满了一大圈看客,在百无聊赖中彼此相互看的场面。这种看与被看的模式在鲁迅其他作品中得到进一步展现,如:《药》中描写民众看革命者夏瑜被杀头时的表现“一阵脚步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2]。《阿Q正传》中阿Q曾对人炫耀说自己看过杀革命党,“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3]。后来,他自己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也未能逃脱被“全跟着马蚁似的人”[4]看的命运。《祝福》中祥林嫂的儿子阿毛被狼吃了,内心非常痛苦,到处向人诉说时,“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议论着”[5]。《孔乙己》以小伙计的视角叙述了酒客与掌柜对孔乙己不幸命运的嘲笑,这里仍然是在看。于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尖锐地指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6]。
(二)批判瞒和骗
鲁迅指出,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总是编一个“才子及第,奉旨完婚”的自欺欺人的结局。并感叹道:“凡有缺陷,一经作者粉饰,后半便大抵改观,使读者落诬妄中,以为世间委实尽够光明,谁有不幸,便是自作,自受”[7]。由此进一步反思国民性“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8]。其作品《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即为揭露瞒和骗的典型。除作品人物外,鲁迅也极力批判现实中带有瞒和骗性质的伪士们,如:与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的论战。鲁迅发现,这些现代的绅士们表面上大谈宽容,而实际却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口诛笔伐;在女师大学潮中,实则支持校长杨荫榆,却摆出一副公允的笑脸。对此,鲁迅愤然表示:“想用串戏的方法来哄骗,那是不行的;我知道的,不和你们来敷衍”[9]。随着形势的变化,鲁迅又发现了打着“革命”旗号的瞒和骗。如:与创造社及太阳社的论战。于是,在其《太平歌诀》中尖锐地批判了那些所谓的革命文学家们自欺欺人地逃避社会现实的行为。
(三)批判奴性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敏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10],中国社会也只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两个时代的交替。《论照相之类》中的那张“求己图”就深刻地揭示出了中国人的贯有奴性。《阿Q正传》中阿Q受到赵太爷们的欺负不敢反抗,于是转向更弱者如小尼姑发泄自己的情绪,以掩饰自己的奴隶地位。《祝福》中祥林嫂二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当女佣时,因改嫁遭主人家嫌弃,不让她参加祭祀准备活动。少干点活,本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祥林嫂却为“想做奴隶而不得”深深苦恼,最终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于是,形形色色的奴性构成了鲁迅对国民“怒其不争”的原因之一。
三、批判自我
鲁迅在批判他人的同时,更无情的批判着自己。在其作品中就有多处体现,如:《狂人日记》中假借狂人自省表示自己也曾经“吃”过人,在批判他人“吃人”的同时却不忘批判自我,这种自我批判不可谓不深刻。《一件小事》中确实发生了一件小事,但当“我”看到车夫勇于承担责任时却感到深深地惭愧,并不时批判着自己,反思着自己。《故乡》结尾处谈到希望,“我”忽然想到:当自己看到闰土拿香炉时还嘲笑他迷信,而此时自己所谓的希望不也同闰土一样崇拜偶像吗?在自我鼓励、想像希望时,也不忘对自己嘲笑他人的行为进行批判。尤为难忘的是在《风筝》中鲁迅对自己儿时扼杀弟弟玩耍天性的深深内疚与反思。《祝福》中祥林嫂问“我”人到底有没有灵魂时,“我”却支吾着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表现了鲁迅对“我”这一代启蒙知识分子的反思与批判。《伤逝》中以涓生手记体的形式,讲述了“我”与子君的自由恋爱史,进而展示了男主人公“我”对导致子君死亡的深深忏悔,同时也对作为启蒙者“我”的内心进行了深深的拷问与批判。作品中涓生对自己内心的无情批判又何尝没有鲁迅审视自己的影子!由上可知,鲁迅通过对自我的批判,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了自我完善的目的。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按其批判对象来划分,鲁迅的批判精神主要可由批判时政、批判国民性、批判自我三方面构成。通过对时弊的批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深刻地指出了国民精神之痼疾,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从而达到立人立国的目的;通过对自我的批判,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进而找到前进的方向。总之,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鲁迅无疑做出了重大贡献,其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
注释:
[1][9]鲁迅:《鲁迅全集》(卷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3页,第454页。
[2][3][4][6][7][8][10]鲁迅:《鲁迅全集》(卷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1页,第509页,第525页,第163页,第239—240页,第240页,第212页。
[5]鲁迅:《鲁迅全集》(卷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李兵 安徽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