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成长之花

2020-03-01姚金宜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菊花

摘 要:《秋天的怀念》三次提及菊花。初提菊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是自我封闭的;再提菊花时,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对于命运和人生进行初步探索;终赏菊花,实际上也是史铁生精神世界的感悟新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 菊花 自我封闭 初步探索 感悟新生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看似篇幅短小却意蕴丰富的散文。全文通过三次“看花”展开脉络:为了让残疾的史铁生重新拾起对生活的希冀,母亲提议去看菊花但被拒绝;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我”同意,但却没能实现;母亲走后,妹妹推“我”去看菊花。菊花的三次出现无疑展现出一种母爱的情感体验。但从更深层面看,菊花也成为史铁生精神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见证者。

一、初提菊花:精神世界的自我封闭

菊花第一次被提及,是在“我”剛刚双腿瘫痪后。母亲知道,对于失去双腿的儿子来说,任何宽慰都显得无关痛痒,也正因如此,母亲向“我”提出去看菊花,因为菊花是一种喜爱阳光,耐寒而又适应性强的植物,母亲想让“我”像菊花一样,以坚强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好好儿活”。但此时的“我”还尚未走出瘫痪所带来的痛苦,目光所至,不论美丑,“我”都暴怒无常。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因为当“我”沉浸于景物和歌声之中时,瘫痪的双腿带来的痛楚和伤感会比往日更狂烈地向“我”袭来,这是一种陡然而至的失意和无助。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更加感觉自身的可悲,不愿与外界再去接触。而雁阵的自由和歌声的甜美与“我”的生活之间又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不自由和生活的不甜美。实际上,“我”的这种暴怒的情绪化并不完全是针对外界的,更多的是因为不完美、有缺憾的自己,因为在这个时间段,“我”的精神世界是排斥与外界的任何关联的,是选择自我封闭的。

在听到母亲看菊花的提议后,“我”除了暴怒无常,不乏还充斥着对生活的自怨自艾。在正值盛放的年龄遭遇瘫痪,承受了他人所不能的磨难,所有的骄傲与狂妄,都被囚系于一方轮椅之上。面对这样的境遇,“我”选择捶打自己的双腿,伤害自己,沉浸在自己痛苦而又封闭的精神桎梏中,看不见因我而有着巨大生活变动的母亲,本来爱花的母亲因为“我”的瘫痪,没有了去照顾花的时间和心情,她侍弄的花儿都死了;“‘我看不见母亲在‘我暴怒时的忍耐与压抑,看不见母亲怎样收拾起被‘我砸碎的玻璃和被‘我摔坏的东西,看不见母亲怎样‘悄悄地躲出去,一个人一边擦掉泪水一边‘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甚至悄悄地走进来”a。因为此时“我”的心中只是充斥着自己的不幸与悲愤,无暇顾及外界。此时的“我”选择将精神世界封闭起来,为自己建立了无形的桎梏。

二、再提菊花:精神世界的初步探索

菊花在文中的第二次出现,是在秋天。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内心的痛苦也随之被冲淡些许,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许多,独自坐在屋中看着窗外落叶飘零。母亲再次提议去看菊花,这次,“我”果断同意。这一次菊花的出现,是“我”精神世界成长的关键线索,同时也在“我”的心中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在这一时间,“我”与母亲能够开始有意识的大量交流,这些与母亲的对话也正暗示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暴怒无常,过度情绪化,而是开始主动建构理性的思维。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母亲进屋时,用的是“挡”在窗前,这一小小的细节虽然不够惹人注意,却充满了母性光辉,因为母亲为“我”挡住的,不仅是屋外纷飞飘零的落叶和寂寥的秋色,更是怕“我”随之沉湎的内心。实际上,正是因为此时“我”的心境初步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不再封闭自我的精神世界,“我”才会留心母亲这一举动,关注到母亲憔悴的脸,建构对母亲的理解,从而开始平静而有意识地思考。

“好吧,就明天”去北海看菊花,短短几个字,语句极为干脆,语调又极为淡然,看似敷衍随意,实际上是对母爱的顺水推舟,是“我”主动踏出探索外界的第一步,暗含了“我”对命运的初步思考,开始用新的眼光去审视这个世界。此时的“我”放下了对命运的抱怨,不再为人生的不公而自怨自艾,而是转而开始去领悟生命的真谛,学会去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在母亲为“我”点亮的生命之光下逐渐走出心灵的困境。

之所以在前文提及这一次的菊花是“我”精神世界成长的关键线索,是因为这次看菊花的约定并没有实现,母亲病故了。母亲的离世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我”来说,意味着“少了生活的拐棍,少了精神的慰藉,少了人生的指引”b。但这一次“我”没有选择自暴自弃,没有喜怒无常的情绪化,而是对母亲深深的懊悔和无尽的自责。“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这三句是全文里最深刻的懊悔。“我”恨自己,只关注自己的痛苦,忽略了母亲的艰辛。由此开始,因为母亲的离去,“我”和母亲看菊花的约定未曾完成,“我”才会因此懊悔,才会去试图理解并遵从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朴素的不能再朴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了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母亲就是以自己残缺而悲苦的余生,教给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c。人不能只为自己好好儿活,还要为他人好好儿活。“我”开始去尝试理解母亲的“好好儿活”。至此,“我”的精神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成长,“我”对于命运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终赏菊花:精神世界的感悟新生

如果说第二次菊花的出现在“我”的心中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那么最后一次菊花的出现则让“我”真正读懂生命的奥义。菊花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母亲走后的一个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菊花。

在最后观赏菊花时,文章对菊花有了更多的细节描写:“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天是一个萧瑟的时节,风雨如晦令人心畏,枯枝败柳让人忧愁。然而,却是在这样的时节里,积蓄了三个季节的能量与生机的菊花蓬勃绽放了,显示了它高傲的风貌。此处虽是写菊花红白紫交相辉映,但更多的却像是在写人生精神:“淡雅”展示了一种生活态度,“高洁”显露了一种品格风骨,“热烈而深沉”表现了一种思想感情,“泼泼洒洒”更是包含了一种气概与神色。这一段菊花的描写不仅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更是绘出了生命的真谛。

“我”看著五彩缤纷的菊花,想起了母亲和她未说完的话。母亲和“我”看菊花的约定就像是打开“我”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当“‘我完成看花这一约定,也并非有意为之,可当‘我意识到‘看花这一行为是曾经的约定时,就截然划分出一个时间点,明白了‘我的成长”d。正是为了履行与母亲“看菊花”的这个约定,“我”才完成了精神世界最终的自我成长。菊花虽然一开始是“我”和母亲口头约定的信物,但最后却是见证“我”成长的一个象征物。

“我”最终选择走出家门,去观赏菊花,实则也是去迎接未来崭新的人生——走出了之前自己设下的精神桎梏。“我”由一开始暴怒无常的情绪化,到开始主动探索人生、思考命运,再到最终获得感悟与新生,也正是从自我封闭的精神世界到敢于直面命运并重获新生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历程。而这其中的关键和着眼点,便是贯穿全文的菊花。

四、结语

著名作家叶倾城曾说:“易朽的是生命,似那转瞬即谢的花朵。然而永存的,是对未来的渴望,是那生生世世传递下来的、不朽的、生的激情。每一朵勇敢开放的花,都是一个死亡唇边的微笑。”e花朵生来就被赋予奉献与牺牲的宿命,《秋天的怀念》借由菊花的三次出现,让史铁生的精神世界逐步获得成长,切实地完成自我救赎,真正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文末菊花的绽放,既是对生的报答与馈送,更是对死亡的反抗与搦战,也是对母亲所说“好好儿活”的最佳诠释。

a 宓毓旸:《看见与看不见——〈秋天的怀念〉研读》,《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9期,第58页。

b 罗爱平:《一支激情澎湃的生命颂歌——〈秋天的怀念〉之探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年第23期,第66页。

c 窦桂梅:《比“母爱”更深邃的——我这样教〈秋天的怀念〉》,《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8期,第53页。

d 韩一嘉、许孟陶:《母爱缺席的成长与心灵释放的救赎——〈秋天的怀念〉的叙事动力》,《中学语文教学》2017年第9期,第56页。

e 叶倾城:《死亡唇边的微笑》,《大众科技》1999年第12期,第17页。

参考文献:

[1] 陈海蓉.从“感知母爱”到“自我救赎”——我读史铁生散文《秋天的怀念》[J]. 语文知识,2016(16).

[2] 孙琪.《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 [J].中学语文教学,2018(4).

[3] 李前尚.秋天的怀念,感人的瞬间——穿珠引线话怀念 [J].语文教学通讯,2015(8).

[4] 唐洁.由文到人:散文深度学习的探索——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J].语文知识,2017(3).

[5] 宗华.批判精神是将设计变成现实的桥梁——《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批判 [J].语文知识,2017(15).

作 者: 姚金宜,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菊花
一朵会说会笑的山菊花
菊花
苏轼错改菊花诗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菊花
菊花
公园里的菊花
秋天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