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易的人生 永恒的母爱

2020-03-01葛丽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母爱

摘 要: 老舍《我的母亲》 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此文常见的解读角度是“母爱”,而细品后认为品读的支点或切入点可以从一个词“不易” 出发,因该词准确地概括了老舍母亲的一生——高龄生子不易,寡妇养家不易,社会变乱日子不易,寡姐欺辱隐忍不易,子女离别割舍不易。人生虽各种不易,但这位平凡且伟大的母亲,硬是为儿女撑起一片天,这份力量的背后是那无私且永恒的母爱。

关键词:不易,母爱,《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是一篇创作于1943年其母逝世后的回忆性散文,文章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和遭遇。众所周知,语文阅读教学选好恰当的切入点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科学解读文本的支点,就是为学生提供一把打开课文宝库的钥匙。a老舍的这篇经典文章,研究者多从“母爱”这个角度切入,而我细品之后,认为支点或切入点可以从一个词“不易”出发,因为这个词准确地概括了老舍母亲的一生,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龄生子不易

一般来说,年龄超过三十五岁怀孕的妇女被称为高龄产妇,高龄生育本身风险系数上升,且在当时简陋甚至没有任何医疗卫生的条件下,极易发生凶险事件;毫不夸张地讲,生孩子就是去鬼门关走一遭,有时甚至是一尸两命。

老舍是其母四十一岁时所生。四十一岁,毫无疑问是高龄产子,所以老舍生下来后,其母晕过去半夜,虽寥寥几字,但背后的凶险程度可想而知;同时,也释放出老舍这个老儿子在其母心中不一样的分量和拳拳母爱之情。不过,老舍的母亲躲过了高龄产子的危险,但是却没能躲过生活的不幸。老舍一岁半时,满族护军的父亲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巷战中,老舍母亲成了寡妇。

二、寡妇养家不易

其实老舍家原本还算过得去,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做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父亲的阵亡让这个家陷入了困境,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母亲的肩上,他的母亲是怎样支撑的呢?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

那一双“终年鲜红微肿的”手,就像一幅放大了的特写镜头,逼真传神地展示了老舍母亲的辛劳;不易到什么程度,着墨不多,只需体会那“终年没有休息”几个字,这有限的文字却极为耐人寻味。b

如若这些不容易是身体上的劳累,那还多少是能够容忍和坚持的,但最难的是她生活的时代,精神上的不安全感才是最折磨人的。

三、社会变乱日子不易

老舍母亲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动荡不安,文中这样描述:

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

清朝末年,社会变乱不休,老舍的家也遭八国联军劫掠,还是幼儿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火光中,枪声中,刺刀下,一个四十多岁的老寡妇携儿带女,在满城是血光火焰的北京城中,在兵变内乱的北京城里,在战乱火团不时落下的院中,不仅要顾虑着儿女安危,还要筹划一家子的饮食,一位柔弱的母亲面对这样的困难要忍受多少的艰辛与苦难,简直无法想象,我们能断定的就是过日子不易,过这种战乱时代的日子更不易,可老舍的母亲硬是“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然而除了这些,老舍母亲还要忍受寡姐的欺辱。

四、寡姐欺辱隐忍不易

生活在战乱动荡的年代,生活已经很不容易,可母亲还要隐忍顾全寡姐。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

受寡姐的气,老舍母亲心里是极度委屈的,即使这样,老舍母亲也没有反抗过,因为她宁吃亏,不斗气。她把这份委屈埋藏在心底,只有在姑母死去的时候,她似乎才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这是母亲公开表现委屈和辛酸的唯一机会,是母亲借给大姑子送葬哭自己的不幸和伤心,而且一路哭过去,只哭得昏天黑地,其情之哀、其状之惨常人难以想象。

姑母死后留下的破桌子烂板凳也让所谓的侄子搬走,还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了他,这是需要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如此隐忍包容寡姐,只能说极为不易。

生子艰难也好,养家不易也罢,顾全寡姐受气也行,这些其实对老舍母亲来讲,可能都比不上面对子女的离别,那种割舍的不易。

五、子女离别割舍不易

老舍的母亲一共生下八个孩子,有三个夭折,所以老舍本应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和老舍本人,这种面对孩子在眼前夭折的痛楚,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为了顾全一家人的生计,老舍母亲只得无奈送十几岁的哥哥外出學徒做工,那种含泪接送的描述,透露出内心太多的煎熬。

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

同样,送老舍去师范学校读书,她作了半个月的难筹到了十元保证金,也是含泪送孩子出门。行文至此,呈现出了一位不畏艰辛且希望“儿子有出息”的伟大母亲形象,令人感动不已。

虽然三姐出嫁时,没有描写母亲流泪,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心里在流泪。“她的手在阴历很暖的四月像冰一样凉,脸上没有血色,她挣扎着,咬着嘴唇”,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比流泪更让人心疼。

孩子是娘身上的肉,哪一个都不舍得割舍,天下的老母亲们都一样,渴望儿女的侍奉之欢,喜欢有儿孙的天伦之乐,但绝大多数的母亲都一样,牺牲自己,成全儿女,让孩子追求自己的人生。

虽然老舍母亲各种不易,但是她不抱怨不颓废,而是依然热爱生活。

她爱清洁,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爱花,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她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她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她待人诚实友善,她会刮痧,会给婴儿洗三,也会剃头和绞脸,别人需要时是有求必应;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c

正是有这样的一位母亲,一位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和待人热情的好母亲,我们认识的老舍才养成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还有好客的习性,毕竟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正如老舍在文章中写道:“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老舍是如此深爱他的朴实无华而又富于美德的好母亲,可是,他却没能在母亲晚年时陪伴在母亲身边。

1924年老舍踏上了开赴英国的渡轮,离开了六十五岁的老母,1929年归国后不久他先后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至193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又离开母亲来到了大西南,当老舍在西南日夜思念母亲的时候,1942年母親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成了老舍心中永远的痛,在文章的结尾处,老舍这样写道: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这饱含热泪的句子,是老舍对母亲的深情,这深情里有着太多的无奈酸楚与追悔莫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成了老舍一辈子的遗憾。

老舍母亲的一生是不易的,可这位性格中“软中带硬”的母亲硬是不惧苦难,用她的勤俭朴实、坚忍执着、隐忍顾全、博爱热情、乐观勇敢的传统美德为儿女们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这份力量背后的原动力或许就是那伟大无私且永恒的母爱。

a 杨卫军:《品读 〈社戏〉之乐》,《语文建设》2014年第12期。

b 梁旌:《由〈我的母亲〉一文看老舍作品白描手法的运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S2期。

c 孙华幸:《母爱,生命的乐章——解读老舍〈我的母亲〉》,《名作欣赏》2001年第5期。

基金项目: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在线精品课程《实用高职语文》项目(LPSGZZB20190704)

作 者: 葛丽,文学硕士,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字学、语文教学。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母爱
母爱
阅读母爱这本书
一个真实的母爱故事
无私的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母爱
母爱
母爱
胡蜂的母爱
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