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2020-03-01粟丽玉

理论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理论经济

粟丽玉 郭 馨

当代意义上的发展理论,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环境和客观实际的变化,每一代发展观的提出又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难以产生预期的理论效应。尽管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弊端,这些发展理念难以付诸实践,悖离发展的目的和初衷,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一、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

1.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的早期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各国都遭到严重破坏,因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成为重中之重。各理论学家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社会进化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以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历史经验,逐步形成了以发展经济学和现代化理论为主的早期发展理论。发展经济学主要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经济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认为,发展即是增长,即“总人口人均产出的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落的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不够,经济馅饼不大;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程度,把经济馅饼做大,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1〕这些传统的发展理论把经济的增长等同于社会发展,认为提高工业化程度就是社会的进步。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以美国社会学家塔尔考特·帕森斯为代表,主要从社会进化论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逐渐转型,西方是世界上最先进入现代社会的地区,那么相应的,世界其他地区进入现代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些特征必然与西方社会所表现出的“现代特征”相似或趋同。这种“西方中心论”观点的提出虽然受到许多学者的追捧,但是它的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发展理论

在单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传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单一的经济增长不可能直接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重新认识“发展”问题,对发展观进行及时的“修正”。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进步,关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绝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绝不是仅仅依靠工业化的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照搬西方发展模式而取得的。发展更应着眼于广大落后国家的社会实践,由此形成了“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两大发展观点。依附理论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世界发展的“中心”,而非西方的不发达国家为“边缘”,边缘国家是依赖且从属于中心国家的,因为中心国家地位的实现是基于对边缘国家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沃勒斯坦指出了依附理论的局限性,认为世界应该被看作一个整体,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统一于世界体系之中。通过对各国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预测了未来世界整体的发展变化,由此提出“世界体系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杜德利·希尔斯指出,“增长”仅仅是物质量的增加,而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即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2〕联合国第二个十年计划指出:“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必须同迅速的经济增长并驾齐驱,而且应切实减少现存的地区、部门和社会内部的不平等。这些目标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最终结果,因而它们被看作是同一动态过程的合成体。”〔3〕可见,发展的内涵和意义不容忽视。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和能源危机等问题与日俱增。人们开始关注发展的社会效应,逐步反思传统发展观弊端,由此提出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它要求我们在实现当代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后代发展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以往的发展观都只是单纯地从“物”的角度来探讨社会的发展进步,忽视人的主体价值,导致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漠视。因此,未来的发展理应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相互协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新发展主义”浪潮。“新发展主义”立足于“发展主义”批判,倡导尊重多元文化的发展模式和人的生存权利。阿里夫·德里克对“发展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认为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并且这种“意识形态”在更大程度上具有否定意义。德里克还进一步列举了发展主义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城市化和农业社会问题、殖民主义问题等,并对全球现代性问题寻找出路。由此可见,人们对发展观的探讨和研究日益深刻。

二、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

1.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理论

一方面,工业化催生了经济增长的现实要求。战后初期,原来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陷入战后资源匮乏的局面;原来经济较落后的国家经过二战的洗礼,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候,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只有通过工业化才能摆脱各国百废待兴的状态,解决现实的发展难题,他们把重点放在如何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问题上。刘易斯指出:“我们的主题是增长,而不是分配。当产出增加时,大部分民众反而变得更贫困,这是有可能的。我们不得不考虑产出的增长和分配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主要的兴趣在于分析增长,而不是分配。”〔4〕这恰恰证明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增长是排在第一位的,一切围绕经济增长来运行。当时的学者没有把“发展”和“增长”两个概念区别开来,他们认为发展问题,特别是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就是经济增长问题,而经济落后则根源于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而他们把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首要指标,得出“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的结论。

另一方面,物质资本的匮乏是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纳克斯提出恶性循环理论,他认为第三世界国家落后的原因是资本短缺,第三世界原有的国家贫穷导致新一轮的贫穷,同时贫穷也是导致其他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因素。由于资本短缺,导致了人们的购买能力、投资和生产能力低下,从而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的增长。因此,他强调资本存量在各个行业要同时扩张,并且扩张到一定规模才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不过,这也只是单纯地追求经济上的量的增长,认为资本存量的增加就是发展。

2.凸显人的主体价值的发展理论

(1)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人口、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多种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的综合性有机整体。”〔5〕这就意味着发展是以人为核心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不应把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佩鲁认为,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依然使人们囿于贫困的发展状态,这不符合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他主张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联、自成一体,紧紧围绕“人”这个中心而展开,贯穿其中的核心在于人的主体价值的凸显。发展可以采取不同的手段,但每一种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前提。他强调以人为中心,把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尺度和目的。“必须牢牢记住,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是所有发展形式的主要动力之一”,〔6〕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并不单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他还认为,只有坚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的发展,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一个扼杀社会成员生命的社会,并不知道它在做什么,由此证明,这样的社会是轻视人的。然而普遍地重视人则是一个社会能够正常运行和保证稳定的关键之一”。〔7〕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和主体价值实现是经济发展合理性的前提和基础。

(2)倡导代际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落脚点是人类社会,它指出发展的本质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它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8〕生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满足人的主体需要,经济增长要服从人的发展需求。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指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认识和妥善处理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它们协调一致求得互动平衡;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人有权顺应自然,过健康和生产性的生活;人民是任何国家拥有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资源;明确将人口因素纳入经济和发展战略不但可以加速可持续发展的步伐,缓解贫困,而且还有助于实现人口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要以无害生态的方式最佳地利用资源,尽量少地产生废物,以实现人类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持续性。”〔9〕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方面,还要包括生态和社会,只有当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时候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这一发展观反对把单纯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主张人的发展与社会各要素相协调,在不影响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基础之上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以制度安排为核心的发展理论

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共通之处在于把发展看成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现代化理论是一套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用于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发展的理论,旨在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摆脱经济文化的落后局面,主张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是一个向欧美型发达国家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西方中心论”。现代化理论认为,非西方国家之所以不发达是因为这些国家内部没有稳定、灵活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主张从自身内部寻找落后原因。

在现代化理论假象的迷惑之下,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在短暂的经济复苏背后,却是深层次的社会危机,经济陷入了被失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贸易滑坡等困境之中。伴随经济困境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政局不稳以及社会动荡。20世纪70年代,沃勒斯坦在依附理论的“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之间引入了“半边缘”的概念,即形成了“核心国家——半边缘国家——边缘国家”的世界体系理论。但这些国家并不是永远位于“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固定状态下,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资本主义的经济正是建立在“核心”、“半边缘”、“边缘”之间的不平等交换基础之上,通过攫取“半边缘”和“边缘”国家的经济剩余来维系其“核心”地位。没有边缘,就没有核心,没有核心——边缘,更没有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说,发展不单单是一种制度性的安排,更应追求全球利益的一种合理分配。

三、当代西方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1.资本逻辑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以人为本之间的内在矛盾

资本逻辑是以经济为核心,利润最大化为半径的动态发展体系,并且呈现扩张和泛化的态势,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背后隐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日益打上利益化的烙印,直接冲击着资产阶级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美国学者罗宾斯指出:“饥饿、贫穷、疾病流行、环境退化、对妇女儿童和少数民族的剥削、全球性的冲突等等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文化不可动摇的中心宗旨:永不停止的经济增长需要和愿望。”〔10〕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以人为本”日益被抽象的物化标准所取代。其实,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们都曾不同程度地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提倡要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倡导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理念。但是在实际运行当中,往往难以贯彻执行,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属品,使工人受劳动的折磨,从而使劳动失去内容,并且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11〕所以说如果按照先前制定的发展观去指导生产和发展的话,资产阶级利益将会得不到保障,自身发展也将难以维系。而“以人为本意味着把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发展、人的自由作为人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提升人的价值和尊严、促进人的自由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作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下,资本逻辑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以人为本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最终以无法运行而告终。

2.消费主义行为方式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冲突

二战之后,消费主义思潮主要是在美国盛行,经由美国传到了欧洲和日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消费主义思潮也开始逐渐地传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是为了不断追求被实际制造出来的欲望,它的实质是为了获得认同感、满足感,通过消费来显示个人的社会地位,越消费越有存在感,即“我消费,故我在”。“在消费社会中不是产品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使产品得到消费而存在。”〔13〕也就是说,在消费社会中,产品才是最根本的,而人却是微不足道的,更不用说自然界了。消费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奢侈、浪费的物质消费,必然会加剧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导致地球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全球气候出现异常等问题,从而使整个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最终危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在消费主义思潮蔓延的背景下,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出现了各种攀比,这不仅加快了消费速度,加剧对时尚产品的追逐,而且也人为地提高了产品更新换代率,使得大量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福斯特认为:“在现行体制下保持世界工业产出的成倍增长而又不发生整体的生态灾难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我们已经超越了某些严峻的生态极限。”〔14〕过量生产和过剩的消费模式给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尽管西方国家主张可持续发展,但依旧没能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可持续发展的背后则是更深层次的物质资源消耗,这就与西方国家倡导的保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背道而驰了。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私有制与平等正义之间的内在悖论

任何发展理念的提出,都无法摆脱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都没有跳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的桎梏。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倡导平等正义犹如竹篮打水。尽管西方学者曾经提出“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目的是想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彰显国际人道主义的价值情怀。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关注的是如何让发展服务于资本主义社会、如何通过发展维护资本家们在整个社会当中的政治、经济核心地位,而几乎没有人去关心在整个社会的发展当中对所有社会成员是否有平等正义可言。我们不可否认,这些发展理论所产生的历史进步意义。但是只要深入探究这些发展观的实质,就会发现其内在的矛盾与冲突,并最终无法贯彻落实。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切发展都以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深深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注定不能逾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发展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发展要求,只不过资产阶级的平等正义是法权意义上的权利平等,而现实生活却充斥着各种不平等。虽然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但却受制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根本上是统治阶级自身利益的合法化。因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的前提下倡导平等正义的发展观,注定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经历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

四、启示

1.社会持久稳定的发展需要制度的根本保证

制度问题是一个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西方学者提出的每一种新发展观都单纯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的体制机制的改变,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内在弊端。这种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不仅忽视了人的主体地位,而且造成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虽然学者们不断提出新发展观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以资本主义思维模式运作、无法跳出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理论观念,只是在用资本主义的逻辑来解决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最后只能陷入死循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共同组成的制度体系,这就要求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当中始终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种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15〕因此,必须利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来实现社会的长久、稳定发展,“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的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16〕

2.在局部的发展中形成一个联动的整体

西方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变革等发展所带来的后果启示我们,一方面,必须意识到社会的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或政治等领域单方面的增长和进步,发展是以经济为核心的社会综合式过程,应实现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也不能否定政治的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狭隘界限,涵盖所有国家,即全人类的发展问题。我们在考虑自身发展问题时还应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从全球化的视野出发,而不是一味地以自我发展为中心,提出所谓“现代化理论”、“欧洲中心主义”等。因此,我们需要以“系统研究”的方法看待发展,用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实现社会各领域的综合式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全球利益的合理分配。

3.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西方以往的发展观大多都是针对眼下问题所提出的暂时性解决方法,这就决定了西方发展观的历史局限性,最终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目标相悖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要历经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当下,急于修正眼前的错误和问题而忽视对未来发展道路的规划,社会的发展最终将会停滞不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积累先进的发展理念,总结利弊,坚持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立足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着眼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发展不是一百年、一千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贯穿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未来意识,以一种长远且可行的发展理念为指导,建构以人的主体价值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进而为规避“发展主义”弊端,实现人类社会的良性、持久、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总之,当代国外发展理论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凸显人的主体价值,再到一种制度性安排的历史过程,其中产生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曾产生积极的理论效应,这种进步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束缚,这些发展理论本身未能摆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注定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相悖离。唯有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发展观弊端,真正实现良性持久的健康发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理应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坚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创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以协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以绿色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开放掌握发展主动权,以共享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而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理论经济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