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补气养血,平肝固肾”法论治眩晕病
2020-03-01刘仕琦李冀
刘仕琦,李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眩晕是其主要并发症[1]。眩晕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之一,故中医学将原发性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2]。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眩晕的病因很多,相关论述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目眩头昏等多从肝论治,成为后世医家论治眩晕的总纲。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本研究收集整理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型眩晕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构建处方数据库,通过统计、频次、关联规则算法等分析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用药频次、组方规律,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用药特点,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治疗不同眩晕证候的经验对药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以数据还原其临证治疗眩晕的学术观点与治法,为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经验的总结传承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来源与筛选
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2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名中医工作室李冀教授治疗眩晕病例处方,严格按照标准纳入研究[4-6]。
1.2 数据规范与处理
眩晕病中医诊疗方案,将眩晕分为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5个证型[7-8]。提取纳入处方药物,对处方中所涉及的中药名称依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9],再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1.3 数据分析
使用软件进行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频率分布统计分析,导出中药出现频次统计结果。组方规律分析时结合处方总数进行多次调试,设置合理的支持度、置信度,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2.1 证型分析
纳入眩晕病的83首处方中,肝阳上亢(21例)、气血亏虚(20例)、肾精不足(21例)三种证型占到74.7%,痰浊中阻和瘀血阻络证候病例数量相对较少。重点对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三种证候进行对比研究。
2.2 统计报表分析
2.2.1 药物四气五味
眩晕病五种证候及三种常见证候所用中药的四气五味归属分析结果分别见表1、表2。眩晕病用药以温性为主、寒性次之、平性紧随其后;甘味使用最多、苦味次之、辛味再次。
表1 中药的四气五味频率分布
表2 眩晕三种证型使用中药的四气五味频率分布比较
2.2.2 药物归经
眩晕五种证候及三种证候所用中药的归经分布分别见表3、表4。眩晕病肝、脾经用药频率最高。肝阳上亢证用药主要归肝、脾经,气血亏虚证用药主要归脾、心经,肾精不足证用药主要归肝、脾、肾、心经,归肾经用药频次为105,在三种证型中使用频次最高。
表3 中药的归经频率分布
表4 眩晕病三种证型使用中药归经频率分布比较
2.2.3 用药频次分析
眩晕处方中,共使用中药119味,将这些中药使用频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使用频次最多的前10位药物依次为炙甘草、炒白术、天麻、黄芪、人参、牛膝、白芍、当归、柏子仁、川芎,其中炙甘草的使用频次最高,高达58次。提取使用频次大于17次的20味中药,列于表5。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三种证候,提取使用频次大于10次的药物且使用频次最多的前5位中药列于表6。在三种证候中均使用了炙甘草、炒白术。
表5 处方中使用频次≥17的药物
表6 眩晕病三种证型中使用频次≥10的药物比较
2.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出现频度高的20个药对组合列于表7,关联规则列于表8。前3位药对组合分别是“炙甘草-炒白术、炒白术-天麻、炙甘草-天麻”。
表7 处方中使用频次≥21的药物组合
表8 处方中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置信度>0.6)
表9,表10为按药物组合频次由高到低排序得到常用药对组合及关联规则。用于肝阳上亢证型的前3位对药是“炒白术-天麻、炙甘草-白芍、炙甘草-天麻”;气血亏虚证“炙甘草-黄芪、炙甘草-炒白术、人参-黄芪”;肾精不足证“炙甘草-炒白术、炒白术-天麻、炒白术-龙骨”。
表9 眩晕病三种证型中使用频次排前10位的药物组合比较
表10 眩晕病三种证型中处方中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比较
3 讨论
3.1 药物四气五味特点
本研究眩晕5个证型中气血亏虚、肝阳上亢病例占50%。肝阳上亢证也是由于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而导致。故认为眩晕本质为“虚”。
统计分析表明,药性以温居多,温补之药可扶正祛邪,治其本虚。肝阳上亢证中兼用寒凉之品较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要多,因寒凉之品可收引,使阳亢得潜。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证又较肝阳上亢证使用的温性药多,因二证以虚为主,更需温补。药味以辛甘苦为主,辛能行能散,可祛邪而固本,甘能补,补益之品顾及了眩晕患者“虚”之本质。苦可泻火坚阴,可泻肝火存肾阴。
3.2 药物归经特点
归经以入肝、脾、肾经居多,眩晕主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阳亢于上;或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再或肾精亏虚,髓海失充,发为眩晕。再细分,肝阳上亢主归肝脾二经,体现既注重平抑肝阳,还要兼以健脾补虚以充气血,养肝阴。气血亏虚证主归心脾二经,体现以补益心脾为重。肾精不足证则脾、肾、心、肝经用药均多,因该证型患者往往年老体弱,久病多虚,累及多个脏器,治疗上要注意顾护先后天之本,同时辅以平肝养心。
按照现代中药功效分类法,前20位的高频药物主要有五类:一是补气药,如炙甘草、炒白术、黄芪、人参;二是补血药,如白芍、当归;三是活血化瘀药,如川芎、丹参、牛膝;四是安神药,如龙骨、柏子仁、炒酸枣仁;五是其他药物,多与行气相关,如柴胡、陈皮、半夏等。补气药与补血药使用的数量与总频次最多,且归经多为肝、肾经,说明用药以补虚药为主体,总治则以补气养血为主,同时辅以固肾、平肝、活血祛瘀和其他辨证加减药物。
同一药物在同种疾病不同证型中的“取效”异同。如甘草在眩晕病各证型中的使用频次均较高,这与甘草做为“国老”具有调和诸药的功效有很大关系。同时本品甘平,药性和缓,其炙用更使药性偏补,适用于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以及因虚所致的肝阳上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浊中阻证。
3.3 组方规律分析
肝阳上亢证用药以平抑肝阳之天麻,平补肝肾,滋水涵木之牛膝,以及补虚之白术、白芍、甘草为主,其经验对药为“炒白术-天麻、炙甘草-白芍、炙甘草-天麻”,体现李教授治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治法为平肝补肾,滋水涵木。气血亏虚证用药以补气之黄芪、人参、白术,补血之当归,以及补气兼可调和诸药之甘草为主。其中补气药种类与剂量较补血药多,经验对药“人参-当归”体现了眩晕病气血亏虚证“补气生血,气血并重”的治则。《灵枢·邪客篇》言“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肾精不足证用药以补虚之白术、甘草,收敛固涩之龙骨,甘润可滋补阴液之柏子仁,平肝止晕之天麻为主,其经验对药为“炙甘草-炒白术、炒白术-天麻、炒白术-龙骨”,体现眩晕病肾精不足证治以固肾平肝,滋阴补虚。此外,肝阳上亢证用“天麻-牛膝”,肾精不足证中的“龙骨-白芍”,也体现了治疗眩晕病注重“肝肾同治”的思想。
高频药物组合多为补气药与补血药、平肝药、补肾药物的组合,李冀教授治疗眩晕时选择药物组合多为补气、养血、固肾、平肝之品,治法以补气养血为主,佐以固肾、平肝。眩晕病三个证型所得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中亦为补气、补血、固肾、平肝四类药物相辅相成,如“柴胡-白芍”“牛膝-天麻”“生地黄-黄芪”“当归-人参”等。研究发现,白术、茯苓、天麻、白芍、龙骨、半夏、柴胡、牛膝、生地黄、黄芪、当归、人参作为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也在高置信度的关联规则中频繁出现,《本经疏证》言:“白术治眩,非治也,治痰与水耳。”在高置信度的关联规则中“清半夏-天麻”具有较高的置信度,《脾胃论》言:“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医学心悟》言:“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李冀教授的用药规律体现了“补气养血,平肝固肾”治疗眩晕的基本法则。
4 结论
“补气养血,平肝固肾”为辨治眩晕的总纲,眩晕本质为“虚”。针对肝阳上亢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的治法分别为“平肝补肾,滋水涵木”“补气生血,气血并重”“固肾平肝,滋阴补虚”。
本次录入的眩晕病例西医诊断均为原发性高血压,所选病例标准严格,故分证型后平台分析得到的结果针对性强。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治疗眩晕用药经验的深入研究,对于名老中医药专家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