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疗效观察
2020-03-01刘杰元
刘杰元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 云南 德宏 6784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类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1]。该病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的患者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如突发外伤、遗传因素、情绪因素等。脑部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无法缓解从而迅速出现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引发病变和坏死。根据该病的不同发病机制,可以将脑梗死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类型。脑梗死往往发病较急、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预后也不是十分良好,经过临床治疗后仍然可能会并发各种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吞咽困难、智力障碍等。严重阻碍了患者的康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大大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疾病的预后,脑梗死发病后必须及时就医,并充分结合药物治疗。联合中西医结合用药作为临床治疗的新方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补阳还五汤”最早是由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的,结合多种中药材进行治疗,具有突出的益气、养血、化瘀功效,主要适用于气虚血瘀之症的治疗中。在脑梗死的急性发作期、恢复期和后遗症预后期均可用药,尤其是恢复期,合理运用该治疗方法能够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的各项神经功能恢复,温和的中医疗法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能够减少西医用药过程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对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恢复期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2018 年6 月我院内科接诊治疗的共计79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利用电脑分组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1 例,女18 例;年龄36 ~75 岁,平均(52.39±4.46)岁;腔隙性脑梗死19 例,缺血性脑梗死12 例,出血性脑梗死8 例。对照组40 例,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6 ~75 岁,平均(53.42±3.79)岁;腔隙性脑梗死20 例,缺血性脑梗死13 例,出血性脑梗死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0.1g,每天1 次。观察组使用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其中,针刺疗法:①配穴:手三里、曲泽、廉泉、八风、八邪、委中、昆仑、阴陵泉。②主穴:体针(合谷、风池、曲池、肩髃、臂臑、涌泉、足三里、太冲),头皮针(顶斜I 线、顶中线、顶斜Ⅱ线)。面瘫患者加颊车、地仓和鱼腰;失语患者加哑门;吞咽困难患者加玉液和金津;上肢不利患者加温溜、内关、天井和臂臑;尿失禁或者尿闭患者加八髎和肾俞;下肢不遂患者加太溪、太冲、绝骨、丰隆、三阴交和陷谷。行针的手法:平补平泻、迅速进针。每天1 次,留针30 分钟,总计针灸治疗4 周。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如下:川芎12g,赤芍15g,当归尾15g,黄芪45g,地龙9g,红花9g,桃仁9g。临症加减方法:上肢不遂患者加桂枝和桑枝;舌强语謇患者加石菖蒲和远志;下肢不利患者加续断、杜仲和桑寄生;半身不遂患者加全蝎、土鳖虫和蜈蚣;肢麻患者加桂枝和白芍。每天1 剂,总计服用4 周。
1.3 观察指标
根据所有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症状改善和精神状况等进行判断,结合患者的病残程度降低和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恶化5 个具体指标,治疗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了消化道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内容,以百分比进行表示。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少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其中对照组患者3 例、观察组患者4 例,所有患者经过临床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脑梗死是由于机体脑部缺血、血液供应障碍和缺氧而导致局限性脑软化或者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血管内膜受到损伤,脑动脉的管腔狭窄,促进局部血栓的形成,使动脉完全闭塞或者加重狭窄程度,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和缺氧,而引发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脑血管疾病[2-3]。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复杂,包括但不限于血液系统病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的异常、血管自身异常、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异常、心肺功能障碍、合并严重高血压等[4]。脑梗死患者的急性期病死率极高,需要给予及时的对症治疗进行缓解,急性危险期之后,脑梗症状会稍微改善,得到初步缓解,此时患者的“邪盛状态”经过利用通络化瘀、涤痰活血的方法治疗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此时患者将进入恢复期,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虽然相对改善,但是身体素质仍然十分虚弱,为了保障后期的回复效果提高预后,必须将临床治疗的重点放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基本素质中。因此疾病治疗的重点从通络活血转向了补充正气、调和阴阳失调、稳补气虚,补阳还五汤需要根据不同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具体症状进行加减调整。从药理作用上看,该治疗手段能过有效清楚患者体内的自由基,稳定细胞膜,改善患者的颅脑微循环,优化患者的血液环境。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法应用于患者的脑梗死恢复期,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身体恢复,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方法相对满意,医患关系能够获得进一步和谐的发展。除此之外,补阳还五汤可以保护减少细胞凋亡,有效保护细胞线粒体,逐步恢复患者因病受损的运动及感觉功能,缩小局部脑死损伤组织的范围。充分降低血小板的活性,明显增强血管细胞的抗血栓以及抗凝血功能[5]。针灸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在补阳还五汤的加减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可以进一步发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通过针灸对穴位的刺激能显著提高脑梗死患者神经系统的代偿能力,促进机体神经受损的细胞快速进行自我修复,保障功能的正常运转,大大缩短脑梗死的病程[6]。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有效率(94.87%)显著高于对照组(72.50%)(P<0.05)。少数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经过临床处理后症状消失,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将针灸以及补阳还五汤联用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且安全性比较高[7]。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及其加减方治疗脑梗死的恢复期基本遵循了中医治疗方法中的辩证原则,能够通过加减药方达到因人而异的对症治疗效果,进一步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值得注意的事,目前临床对于该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的过程中也存在钙超载、自由基损伤等相关报道。中医主要是经验科学,但大力推广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究和实验,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医疗技术明确疾病治疗的基本原理,优化补阳还五汤的基本方,才能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