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

2020-03-01郑洪黎军孙光胜刘林鹤蒋伟邓天贵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骨窗基底节骨瓣

郑洪 黎军 孙光胜 刘林鹤 蒋伟 邓天贵

(遵义市凤冈县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4200)

基底节区是脑组织比较特殊的地方,主要由纹状体、内囊、尾状核、杏仁核组成,是脑深部灰质核团的聚集区。基底节区的脑出血非常多,这是因为豆纹动脉在基底节区,高血压时很容易导致豆纹动脉出血,所以基底节区脑出血在脑出血中比较常见[1-2]。由于基底节区是神经纤维走行比较密集的区域,基底节区脑出血可能导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需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治疗手段[3]。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运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基底节脑出血患者180 例,随机分为A 组、B 组和C 组各60 例。其中A 组男39 例、女21 例,平均年龄(65.37±9.11)岁;B 组男36 例、女24 例,平均年龄(63.98±8.17)岁;C 组男31 例、女29 例,平均年龄(62.11±9.05)岁。三组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该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 组运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方法为: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合适的部位做一手术切口,临床一般选择在颧弓耳屏前1cm 的位置,对肌瓣和皮瓣进行游离,钻孔锯大骨瓣,骨窗的大小应当大于10cm×12cm,充分暴露前中颅底,从额部将硬脑膜至颞部切开,根据脑中动脉的走行将硬脑膜切开,充分暴露中颅窝、前颅窝、顶叶、颞叶及额叶,在显微镜的作用下进行血肿清除,手术结束后将引流管妥善放置于血肿腔内,减张缝合硬脑膜,去骨瓣减压,然后逐层缝合颞肌和头皮。

B 组运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方法为: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通过CT 对血肿的体表投影进行定量计算,选择合适的位置做一U 形切口,开骨窗,大小为3cm×3cm,十字切开硬膜,使用脑穿针对血肿的深度和方向进行穿刺定位,同时对显微镜进行妥善安装,在显微镜放大4 倍的情况下,切开脑实质,在血肿腔内将血肿清除。手术结束后将引流管妥善放置于血肿腔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尿激酶生化溶解引流治疗。

C 组实施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麻醉成功以后定位患者的血肿,对手术切入口合理选择,注意将脑部主要功能区避开。在头皮上做一手术切口,切口长度大约为5 ~6cm,将长度大约为4cm 的骨窗打开,将硬膜切开以后,使用脑穿针对血肿进行穿刺,并将皮质层切开,通过细吸引器将血肿吸除。对患者进行有效止血处理以后,将引流管妥善放置,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密切关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三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各指标水平改善情况;(2)比较三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GSH-Px、MDA、8-OhdG 水平对比

A 组改善情况优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GSH-Px、MDA、8-OhdG 水平(±s,ng/ml)

表1 比较三组GSH-Px、MDA、8-OhdG 水平(±s,ng/ml)

注:与治疗前相比,aP <0.05;治疗后与B 组和C 组相比,bP <0.05

检查指标 时间 A 组(n=60) B 组(n=60) C 组(n=60)GSH-Px 治疗前 272.35±95.22 262.17±82.24 266.98±88.52治疗后 721.11±101.57ab 685.26±99.57a 680.31±91.52a MDA 治疗前 7.35±6.14 8.94±5.41 7.95±5.14治疗后 2.26±2.16ab 4.14±2.29a 4.54±2.15a 8-OhdG 治疗前 9.17±7.34 10.56±6.37 10.01±6.11治疗后 4.16±3.26ab 5.47±4.15a 5.69±4.47a

2.2 对比并发症发生情况

A 组低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并发症比较(例)

3.讨论

脑出血主要就是因为血管破损,导致的血液从血管内到血管外,对局部的脑组织有压迫的作用或者损害局部的脑组织。基底节区脑出血是属于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基底节脑出血的严重程度要具体看患者的症状和脑出血的量。一般基底节区脑出血量不超过30ml,可以内科保守治疗。如果基底节区脑出血量大于30ml,建议脑外科手术治疗以清除颅内血肿。脑出血本身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病死率较高,它会导致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瘫痪、肢体麻木等,甚者会出现脑疝,可危及生命。

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通过改良以后能够有效控制骨窗大小,使其维持在10cm×12cm 左右,使快速降颅压的作用得到满足的同时,还能够避免由于盲目扩大骨窗出现相关并发症。去除适宜的骨窗面积,能够避免由于压力差过大引起继发性脑损伤或桥静脉撕裂。同时,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存在较低的骨窗位置,磨除蝶骨嵴,能够实现充分的侧裂静脉减压,明显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并且超低位的减压骨窗还能够使颅脑侧后方的减压空间足够宽,可以有效缓冲脑干中轴,使大脑动静脉系统的压迫得到缓解,从而使脑组织氧分压和脑血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4-5]。除此之外,在显微镜的直视作用下进行相关操作,能够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彻底清除基底节血肿,所以能够使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减少。因小骨窗开颅术没有对降颅压的力学原理进行严格遵循,没有位于脑肿胀力线上,所以无法使颅内压得到充分分散[6-7]。通过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能够在显微镜的作用下将血肿清除,具有较小的创伤,使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而对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来说,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开颅关颅操作,手术期间会牵拉脑组织,所以相比于显微镜下治疗,该手术方法会明显增加出血量[8]。

本文通过探究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运用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的临床价值,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及GOS 评分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 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血清8-羟基脱氧鸟苷酸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其他两组(P<0.05);同时,与其他两组相比,A 组并发症发生率(8.33%)较低(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运用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患者运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恢复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疾病恢复。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猜你喜欢

骨窗基底节骨瓣
颅骨成形术后颅内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手术时机探讨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骨窗保护枕的设计与使用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
采用不同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体会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