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内瘘修复术治疗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疗效分析

2020-03-01朱文景文燕通讯作者

医药前沿 2020年30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通路

朱文景 文燕(通讯作者)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肾内科 重庆 400700)

功能正常的动静脉内瘘是血透患者最重要的血管通路,与导管和移植物内瘘相比较,患者自身的内瘘不仅具有应用时间长和感染率低的优点,而且治疗费用少。现阶段的治疗过程中,部分治疗手段对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有着直接影响,严重者还会导致患者的内瘘失去作用[1]。本次探讨的主要内容是:在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治疗过程中不同内瘘修复术的疗效,具体过程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4 月—2020 年4 月肾内科收治的62 例后期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或者失功能患者,以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各31 例。观察组男16 例,女15 例,年龄34 ~76 岁,平均年龄为(54.6±3.9)岁;对照组男14 例,女17 例,年龄35 ~79 岁,平均年龄为(55.6±4.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2)均为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3)所有患者与上次动手术的时间间隔超过3 个月;(4)经过检查患者没有中心静脉和近心静脉狭窄的现象。排除标准:(1)排除已经进行移植物内瘘手术患者;(2)排除具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患者;(3)排除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排除精神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患者[2]。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患者静脉内瘘重建手术进行治疗,主要的治疗要点如下:在原吻合口切口处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顺其走行向近心端触摸至柔软处,作一横行切口,长3 ~4cm,解剖分离,钝性游离桡动脉和头静脉,分别远端结扎桡动脉和头静脉,在结扎的动静脉近心端夹上止血夹,在结扎与止血夹之间横断,并尽量保留原有的血管。

对照组给予患者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修复术进行治疗,主要治疗要点如下:患者根据手术需求选择仰卧位或者坐卧位置,使用信号笔将患者的血管进行标注。麻醉后选择适宜的位置进行切口,然后对静脉内膜的增生物进行剥离,通畅后将50ml 已配比的肝素盐水注入静脉腔并进行冲洗,然后对静脉内 膜增生物进行仔细剥离,剥离完成后可观察到静脉管腔增粗,血管壁光滑[3]。

1.3 观察指标

Karnofsky 评分标准如下:总分为100 分,分值与患者的生活质量成正比,低于60 分表示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无法实施。两组患者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显效为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控血量超过200ml/min;有效为患者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控血量为150 ~200ml/min;无效为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控血量小于150ml/min。治疗后对两组患者内瘘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Karnofsky 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Karnofsky 评分为(85.41±6.47)分,对照组患者的Karnofsky 评分为(78.64±7.12)分(t=5.029,P=0.000)。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32%)高于对照组(5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内瘘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内瘘功能正常率为(87.10%)高于对照组(58.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内瘘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3.讨论

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血液透析机将体内血液引入体外,在体外进行过滤,再回到体内,透析过程中可以过滤掉体内多余的水分、毒素,通过人工肾脏替代自身肾脏的排泄功能。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血液透析的通路种类也在随着治疗需求的增加不断的增多,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良好的通路是血液透析效果的基础保障,通过对血液透析通路的研究数据分析可知患者自体内的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透析的首选通路[4]。血液透析过程中各种并发症会随着患者透析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动静脉内瘘功能不仅会随着血液透析的数量增加出现功能异常,严重者还会失去功能,这样的现象导致了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通过住院治疗来重建内瘘通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重建的费用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通过病因分析可知动静脉内瘘失去功能主要发生在内瘘建立的3 个月之后,失去功能和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有患者的动静脉狭窄、动静脉血管内有血栓形成等[5]。动静脉血管狭窄是动静脉内瘘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功能异常的主要原因,狭窄的部位一般位于据吻合口的3 ~2cm 处和多次穿刺处。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了6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内瘘修复术来对内瘘功能异常和失去内瘘功能的患者进行修复。通过对本次研究数据分析可知,不同手术方式修复患者术后的Karnofsky 评分有一定的差异(P<0.05),动静脉内瘘功能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甚至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疗效对比的过程中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治疗效率优于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修复术(P<0.05)。内瘘修复后其通常度对于后期使用和后期血液透析疗效有着直接影响,通过数据对比可知合理的手术选择对于提升内瘘通常度有积极性影响。在刘瑶的研究中采用了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指南网站,专业学会/协会网站及电子数据库并进行筛选,采用AGREE Ⅱ和JBI 关于共识类文章的质量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对纳入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整合的方法[6]。在师贞爱的研究中: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具有建立相对简单、成本低廉、血流量充足、通畅率高、并发症低及有益预后等特点,是目前最理想的血液透析通路。但AVF 建立后,因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复穿刺及穿刺后压迫等原因导致内瘘狭窄,从而使AVF 失去功能。有调查显示AVF 的1 年通畅率仅有60%。

综上所述,在血透后期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异常的治疗过程中静脉内瘘重建手术的治疗效率优于剥离静脉内膜增生物内瘘修复术,对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内瘘功能正常有积极性作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8要点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Kisspeptin/GPR54信号通路促使性早熟形成的作用观察
动静脉内瘘应用单纯纱布折叠指压法压迫止血效果观察
proBDNF-p75NTR通路抑制C6细胞增殖
通路快建林翰:对重模式应有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