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二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研究策略
2020-02-29董慧芳
董慧芳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在本文主要从“策划特殊生字形象化,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丽”、“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应用”以及“设计有趣的文字活动,让学生领略文字的乐趣”这三个策略进行,研究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課堂上如何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能力;研究策略
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没能挣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这也就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学生在识字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出现认错字和写错字的现象;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识字和写字习惯等等一系列问题,而识字教学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面对这一情况,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识字的现状,对教学理念做出创新,尝试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识字并将其掌握,从而促进学生提升识字能力。
一、策划特殊生字形象化,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丽
象形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一种最原始的字体,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的象形字,而象形字的教学对学生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有着重大作用。因此,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象形字时,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借助简笔画等教学方式,抓住象形字的特点,找到学习象形字的规律和记忆方法,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象形字独特的美丽。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识字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不再感觉识字的过程枯燥无味。
比如,在学习“串”这个生字的时候,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串葡萄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象形字。其次,教师启发学生除了“串“是象形字,还能想到还有哪些字也是象形字,引发学生对象形字进行探究。最后,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和象形字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生字的同时还能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象形字,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识字,培养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识字的新方法与技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丽,从而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提升识字能力。
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应用
识字教学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现实生活经验,将学生的识字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从而使得学生对于生字的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减少学生对生字的陌生感和排斥感,调动学生对识字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从生活中识字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开满鲜花的小路》中“邮”这个生字的时候,首先教师询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是否观察过家中的食用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引出生字“邮”与食用油的“油”字两个字之间的区别,让学生掌握生字。最后,教师对生字“邮”做出总结,加深学生对生字的印象。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食用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带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识字的学习状态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识字思维,让学生能够快速地掌握生字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语文文字的应用。
三、设计有趣的文字活动,让学生领略文字的乐趣
根据多项心理研究结果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往往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同时这也是他们愿意接受的学习过程。因此,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趣味性文字小游戏,并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打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生动形象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使得学生感受到文字的乐趣与博大精深。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识字的效率和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易地掌握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躲”这个生字的时候,首先教师设计一个猜字谜的趣味小游戏,提问学生身上差朵花是什么字,留给学生短暂思考字谜的时间。其次,教师揭露答案,引出“躲”这个生字,使学生掌握“躲”这个生字。最后,教师再对这个生字做出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生字的印象。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基于教学目标设计一些有趣的文字小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上,使抽象又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而又新奇的文字,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生字,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文字的乐趣所在,从而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提升识字能力。
综上所述,识字是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对学生的下一步学习有着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故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差异,通过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领和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认识汉字和学习汉字的正确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从而促进学生提升识字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辉.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学周刊,2019(34):63.
[2] 滕丽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J].甘肃教育,2019(2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