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描写
2020-02-29林慧清
【摘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人记事的文章占很大的比重。抓住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够使作文中的细节描写更出彩。所以,要深刻剖析人物心理,充分利用教材,从教材中学方法。紧扣文章主题,在具体的环境中把真实的情感流露笔端,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作文;心理描写;真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110-02
【本文著录格式】林慧清.探析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描写[J].课外语文,2020,19(04):110-111.
在小学教材中,细数一番,就会发觉记叙文占了大量的篇幅。如何让细节更加突出,使作文更加出彩?笔者认为在写作中加入心理描写的成分,灵活运用人物的心理描写,整篇文章就会亮起来。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在某个特定时刻,人物产生的心理也是波澜壮阔的,总是随着事件的产生而发展。教师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教学手段唤醒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明白如何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诉诸笔端。
一、依托教材,剖析人物心理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教材就是教学中最好的范本。紧扣课本进行教学,抓住关键段,借助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归纳出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在实际中灵活运用。
回顾课文,重温“直接心理描写法”。在写人写事的单元学习中,每一课有人物的心理描写穿插其中,给课文润色。教师应带领学生重新走进教材,借助教材,明白写法。如《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自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我应该及早让他学会看病。”这段话直接描写母亲的心理。学生通过细读走进文中母亲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文中的母亲让生病的儿子独自看病后内心的纠结。这样的方法直白、深刻而富有影响力。学生通过重温教材中的范本,引发内心的触动,这比老师单纯地讲授心理描写的方法更加高效,直沁学生的内心世界。
回顾课文,重温“间接心理描写法”。写作中,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层出不穷。可以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这种表达心理的方法能让作文添砖加瓦。如《小嘎子与胖墩比赛摔跤》中,“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地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学生透过动作直面小嘎子的精神状态,写得较为传神。
在教学中,结合学过的课文,传授方法,及时有效,更易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印象,学以致用。学生有法可依,使得心理描写不再是多数老师口头上的一句潜台词。教材里真实课文的展示,使方法得到更为可靠的保证。品读学生的习作,进步是呈梯度上升的,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慢慢意识到写作不再是洪水猛兽,就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笔尖倾泻而出。
二、服务主题,刻画人物心理
任何一篇作文,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写,不能出现内容与题目,事情与开头、结尾背道而驰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错误,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在遵从主题的情况下,把人物的心理刻画出来。
如学生在写《童年傻趣》这篇作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傻”字,她写了把面霜当成酸奶的内容。其中有一段话写得较为精彩。“哇,真香!这肯定是人间极品。难怪妈妈每天跟宝贝似的,一天要摸好几遍。可这也是我的最爱呀。我挖了一小口,放在嘴里轻轻一舔,咦?咋没味。这明明是酸奶,没错呀!难道过期了?”这段心理描写就把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鲜明地刻画出来,小作者的“傻”真实地展现在众人面前,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一个“傻里傻气”的小姑娘,形象生动。当然,这样写要看准时机,紧扣主题,一般是人物有内心冲突或做出重大决定时,才用这种方法。
三、真实描写,透露人物心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所以,让学生真实表现自己的内心,是作文指导的重中之重。
如学生在写《包着母爱的饺子》,当小作者因爱吃饺子,生病的妈妈为了满足小作者的愿望冒雨出门买饺子馅时,有了这一段心理描写:“雨这么大,妈妈那么虚弱的身体能支撑得住吗?妈妈呀,回来吧。从古至今,有多少孝子呀。连70岁的老莱子知道孝顺,我真是自愧不如。妈,对不起,孩儿不孝呀”。从上面的话里不难看出,小作者的心理描写超乎现实,这通常是电视剧里的桥段。小作者不加选择地原样照搬到自己的作文中,总让人觉得做作牵强。因此,在写作文时,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心理描写,要尊重现实,符合自己的年龄实际,随意滥用就会起反作用。
作文中追求真实,绝不是一句套话。有些孩子是写得很真实,通篇记流水账,完全体现“真实”。我想告诉他们,这不是所谓的“真实”,是对真实的误解。所谓的“真实”指的是突出人物心理活动的主要特征,能紧密结合人物形象和随着故事的推进,形成一个共同体,以免心理描写没有了依托,要使心理描写能在小作者所写的情境中发挥作用,直接作用于所写的作文。心理描写是内心的自然流露,是水到渠成的功夫。它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透露出人物心灵深处的最脆弱的东西。
四、环境衬托,折射人物的心理
人物心理活动总在特定的环境中活跃。环境影响人物心理,人物心理又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起起落落。在写作文时要懂得通过“物”转变自己的内心或通过自己的内心让“物”有色彩。同样是“雨”,它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会随着主人公一起悲,一起喜。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让学生认真品读以下两段话。
第一场雨:
哗啦啦,一场暴雨从天而降。雨点砸在我的心里,如一把利刃,和妈妈争吵的画面清晰可见。雨好像也在嘲笑我。
学生通过阅读,不难读出片段里的“雨”是忧伤的。它似乎是一个参透人心的圣者,残忍无情,不免令人感到“雪上加霜”。
第二场雨:
我撑着伞,走在路上。雨点轻轻敲打着伞,像一支支欢快的交響乐。它落在脚面上,凉丝丝的,犹如一个调皮的孩子亲吻着自己的小脚丫。
这个片段里的“雨”是快乐的,雨如“一支支欢快的交响乐”,“一个调皮的孩子”。两个片段做对比,学生就明白了同样写雨,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
所以,在写作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借助环境来凸显人物心理。可如何运用?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在写自己考试考得好或学会一项本领时,他们只会这么写:“我高兴极了。”如何高兴?“高兴”能替换成什么词?如何把“高兴”变成一大段话?这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要让学生明白把作文变“胖”,并不是随意地加上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而是要通过环境来衬托心理,达到“以物转心”的目的。
如小作者在写自己考试考砸了的片段:我走出校门,恶毒的太阳炙烤着我的手臂,仿佛不把我烤焦誓不罢休。阳光刺得我不得不低下沉重的头。路旁的野花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
通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就能明白生活中所看到的一景一物,会随着心情起伏不定。教师所要给予学生的就是让学生及时捕捉内心的感觉,这样作文的天地就变宽了,文字也有了生活的气息。但是,这又容易让学生走入另一个误区:环境描写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环境是为折射人物的心理做准备的。要紧紧抓住人物的心理,让环境在适当的场合出现。不能单纯地为写环境而写环境,环境有着自己的使命,是为心理服务的。
善于运用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够让作文锦上添花,让学生不再为凑字数而苦恼。可以教给学生绝招:人物细节不突出,心理描写来帮忙。在教学实践中,应训练学生把头脑转起来,捕捉瞬间的感动,将自己内心的触动用文字展现出来,使作文更加灵动,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绍衣.教育心理学十二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