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联奏 演绎妙音
2020-02-29贺敏
【摘要】初中生由于课业重,加之教师缺少必要的引领,对阅读往往缺少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呢?笔者认为,可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阅读方式达到这一目标。引读,哲思诱趣;导读,授之以渔;共读,互享智慧;评读,创意融融。如此,“四读”联奏,自然可演绎精彩的阅读“妙音”。
【关键词】师生互动;共读;创意融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4-0079-01
【本文著录格式】贺敏.“四读”联奏 演绎妙音[J].课外语文,2020,19(04):79,81.
“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那么该如何让学生拥有真正的阅读呢?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进行“四读”联奏,来演绎精彩的阅读“妙音”。
一、引读,《哲思》诱趣
不少学生无主动阅读的习惯,甚而提“读”蹙眉。此种情况下,若在一开始,就一味强迫其去读,势必适得其反。这样,老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濡染,就变得分外重要。而《哲思》是文质兼美的杂志,青春气息浓郁,极为贴合学生心灵。因此,笔者便以此为契机,巧妙和学生互动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气氛,诱引学生的读书热情,可谓水到渠成。
笔者先从读自己发表的文章入手,让学生先生“膜拜”心,并对《哲思》由衷产生亲近感和关注度,衍生强烈阅读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语文课上再专辟出“美文赏读”时间。择选杂志中其他更多美文,和孩子们愉悦互动。点评,品赏,积累。让孩子们在一步步深入阅读中,不知不觉,习得读书技巧,染得书香几缕,拥有了更多成长。
不仅读《哲思》,还奖《哲思》。一种读书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各类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如案例中的课代表。大家以能获得《哲思》的奖励,而深感荣耀。他也不例外。所以,当我每每把杂志放到他手中时,素不爱读的他,也会欣然受之。我会有意跟他讲,这本杂志中有我发表的文章呢!或者说:这本书是我友齐心写的,我一直把它当宝贝一样收藏,现在拿给你读,可见,我对你是格外关注的。如此一来,他原先的“叛读”心理,彻底被软化为虚无,读起书来,也不再潦草应付。课下没事,我还会跟他做些阅读方面的交流。现在,他已渐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书目,也较为广博。《哲思》为他打开了一扇阅读之门,让他窥到了更精彩的天地。
二、导读,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高质量的课外阅读,往往是以课内阅读为基础。经由老师指导,在课内阅读中习得的方法,灵活运用过来,“举一”而“反三”,从而在课外的自主阅读中,得以循章索骥,拥有创造性解读的能力。
比如学习八年级写人叙事类文章《背影》《老王》等,可以有意識地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中,通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思辨,让人物形象丰满起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审美、批判、接纳,完成和谐发展的自我教育;通过对文本描写的鉴赏和积累,学习写作方法。并在自主阅读一些名著时,像《名人传》《童年》等,能够借用已学之“渔”,真正走入人物广袤的心灵世界,窥得人物内心的风霜雪雨。
一些抒情类文章,语言优美,抒情含蓄。需要让学生学会捕捉文眼,理清文章的内在联系,关注文章的线索,看其如何做到“形散神聚”的。掌握通过品读词句,积累语言,感悟意境,明了作者的情感,真正能领会到蕴含在文中的真意。从而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觉,习得读书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启迪丰美情思,为能在课外阅读中“触类旁通”,奠定基础。
再如学习《芦花荡》,要让学生对小说各要素了然于心。人物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变现主题的意义,以及环境描写的多方作用。以此为例,推衍至《骆驼祥子》的阅读中。祥子前后截然的性格变异,那些风雨变幻的惨淡场景,围绕买车,三“起”三“落”的跌宕情节设置……学生思考感悟起来,自然就有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三、共读,互享智慧
爱默生说:“两个人如果读过同一本书,他们之间就有了一条纽带。”类推之,若班级所有师生共读一本书呢?那便是真正的一群人的思想狂欢了。常喜欢在班里开展这种经典共读的活动。
归纳之,无非是四“读”。
一是备读。先确定书目。由师生互相推荐,择佳者入。开读前,共同拟出阅读计划,设定阅读期限。准备积累本,以撷美句,抒感悟,对每天阅读进度,进行记录;二是助读。为了让学生的阅读更有质量,尽可能避免浅阅读,我先于学生开始阅读,提前对书的精髓、神气、境界,以及写作特色,进行把握,为学生写助读指导;三是自读。即结伴自主阅读。借助已习得的读书方法,深潜入文。追寻作者成长的足迹,撷取佳段,品鉴语言,感受人物的形象,探究文本的主题,体会文字的内涵和外延;四是互读。也就是多种形式的读书汇报活动。分组准备,班级交流,互享智慧。
这样的互读,是多重的对话互动。师与生的对话是引导,作品之美是深隐在文本中的“璞玉”,师若不引,生探“玉”自难。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核心。在师生互动下,生一步步向文本更深处漫溯,直抵至云霓流岚的山水美境。此外,生与作者的对话是辅助,生与生的对话是碰撞。“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多重互动碰撞,让经典共读,自成一道最丰饶的风景。
四、评读,创意融融
首先要有时间评价。没有时间保障,难让悦读扎实进行。我的做法是,每天午间,预留出专门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逢语文早读课,诵背积累本上的优美句段。每节语文课始五分钟,师生必会赏读美文。每周至少一节阅读指导课。鼓励学生在处理完作业后,自辟时间,随读随摘,享受无处不在的阅读乐趣。假期里建立班级读书群,让书香始终氤氲在每个孩子心间。
再者要有激励评价。或物质奖励,或精神嘉奖。评“最亮读书星”“最美读书组”等。可颁发证书,可形象上榜,可写表扬笺示之家长。或奖书籍,或赏妙笔,或赠采集本。也可灵思独凝,生发些创意评价。比如简笔画出笑脸,特制些美好书签,会颇受学生青睐。比如学生紫晴,就曾在日记中写道:在所有的书签中,最具非凡意义的,是老师送的那张。那张书签比一般的书签更为精致。有淡蓝的丝带束着。上录席慕容的诗句——“当你走进,请你仔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这是《一棵开花的树》中的芬芳句。画上的树是心状,飘落的叶应该是五百年等待却转空的失落。这张书签,一直藏在铁皮盒子的底层,不舍得使用。只在收拾物品时,拿出来看一眼。每当看到它,就会想起原本热闹非凡的班级。那天发书签时,所有人满心喜悦。或相互交换书签,读上面的诗句,或欣赏水墨小写意。那些没有领到的学生,没有丝毫的嫉妒之意,只是在偷偷暗下决心。这些鲜活的情景,存入这张书签中。
你看,这样的创意评价,多少有些审美的意味了。它和美妙的悦读互融在一起,在学生的心里,种植着书香,种植着思想,也种植着文化和灵魂。
总之,想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拥有真正的阅读生活,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进行“四读”联奏,是重要路径。引读诱趣,伴读传情,导读授法,共读享智,评读悦心。真正热爱读书的老师,必将在教学相长的愉快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广阔无垠的阅读世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2]叶圣陶.阅读与讲解[M].北京:三联书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