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鞘岭云杉丹巴腮扁叶蜂综合防控技术
2020-02-29
森林病虫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是阻碍现代林业发展的痼疾,更是影响林木健康生长的主要因子,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维护国家森林资源绝对安全的组成部分,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巩固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云杉丹巴腮扁叶蜂在乌鞘岭林区发生初期,由于受防控经验不足、防治技术落后、防治时间节点不准等因素限制,致使病虫不断扩散蔓延,对云杉林木危害程度较为严重。
一、扁叶蜂危害现状及生物学特性
(一)危害现状。1989年初次在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鞘岭保护站林区发现丹巴腮扁叶蜂危害,采取人工捕杀、喷雾农药毒杀等防治方法虽减缓了扩散蔓延速度,但发生面积仍然呈现逐年扩大蔓延趋势,至2015年发生较为严重,发生面积达到720公顷,受害株率3.9%。发生区域主要以带状分布在海拔高度2400米以下的林缘区和云杉造林区,随着林区气温变暖,发生地带随海拔线上移,危害程度愈加严重,在危害严重的区域内云杉林木2年生枝叶被食尽,致使受害云杉林木针叶变黄至枝条枯萎,整个树冠像火烧一样,树木长势减退,甚至枯萎死亡。在2015年和2017年连续两个发生年度通过综合防控丹巴腮扁叶蜂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逐步减退到670公顷,受害株率降低到3.6%,林木危害程度减轻。
(二)生物学特征。丹巴腮扁叶蜂属膜翅目、广青叶蜂总科、寄主植物为云杉。在乌鞘岭林区每2年发生1代,以预蛹在树冠地面下土室内滞育610天左右,翌年5月中旬开始化蛹,下旬为化蛹盛期,蛹长约12~14毫米左右,刚化蛹时,复眼黑色,全身鲜绿,后逐渐变成黄褐色;6月上旬开始羽化,中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在地下土室活动数小时后,钻出地面短暂爬行后开始交尾,交尾后起飞上树枝,成虫体长为11~14毫米,中胸盾片、小盾片前端红褐色,头部雌蜂呈红褐色,雄蜂单眼区黑色,其余部位雌雄蜂基本一致,为沥黑色和沥青色,雌蜂呈略大于雄蜂;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上旬为盛期,雌蜂一般将卵产在云杉树梢针叶背面,每只雌蜂产卵0~24粒左右,最多达到28粒,产卵后雌蜂在3~4天自然死亡;7月中旬开始孵化幼虫,7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化后,身体腹面向上,一面吐丝,一面用背蠕行,并开始啃食云杉针叶,食剩枝叶和排出粪便粘在树枝上构筑成虫巢,随着虫体在单枝枝叶上自下而上蠕动取食,受害枝叶增多,虫巢向前延伸,直至云杉枝叶呈变黄枯,初始幼虫身体为灰绿色,头部逐渐变为黑色;老熟幼虫7月下旬开始坠落树下地面入土,在地下5~20厘米深处的土壤内筑土室以预蛹滞育。
二、综合防控技术
(一)综合防控优势。在总结历年云杉丹巴腮扁叶蜂防治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丹巴腮扁叶蜂在乌鞘岭林区发生、蔓延和危害现状及其生物学特性,开展喷雾、薰杀、喷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根据丹巴腮扁叶蜂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蛹、成虫、卵、幼虫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防治方法,具有防治针对性强、辐射覆盖面广、施工进度快、防治效果好等优势。
(二)综合防控概述。在云杉扁叶蜂防治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高效环保”的防治原则,根据监测观察,密切掌握丹巴腮扁叶蜂变态发育各环节最佳防治期,及时采取药物杀蛹、喷烟与烟剂薰杀成虫、喷粉杀卵和幼虫、喷雾灭杀成虫和幼虫的具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1.药物杀蛹技术。5月中旬云杉树冠下地面土壤全面解冻,丹巴腮扁叶蜂开始化蛹,化蛹时间一般为15天左右,此时在受害严重的林木下采取“翻挖土壤+喷施农药”杀蛹的防治技术,效果非常好。根据上上年度扁叶蜂危害监测调查数据,有针对性地在往年危害云杉树木较为严重的地带实施,在危害严重的云杉树冠投影部位人工深翻土壤15厘米,边翻挖边用喷雾器喷施农药,采用2.5%高效氯氰菊酯微囊悬浮剂与水按比例混合后在土壤内喷洒后进行埋置,该方法破坏了蛹活动的土室,药杀了蛹,3天后经在埋置药物区域内挖掘观测调查,蛹死亡率达到95%以上。采用该方法防治效果非常好,但因人工施工费用高,在林区大面积实施进度慢,同时对林下植被产生一定破坏,因此适用于发生危害严重地段和造林地,也可以采取该方法构筑病虫蔓延隔离带。
2.烟雾薰杀法技术。6月上旬扁叶蜂成虫开始羽化,羽化相对整齐集中,6月中旬为盛期,羽化后将交尾产卵,在成虫大量羽化且未产卵前采取弥雾机喷烟雾防治法对成虫进行了薰杀,这一阶段采取烟雾薰杀成虫防止大量产卵,薰杀成虫的时间紧施工工期短,必须密切观测,抓住最佳防治时间节点。具体措施有喷烟薰杀和燃放烟剂薰杀两种方法。在喷烟薰杀中,在电动弥雾机药箱内加入一定配合比的柴油和农药,一般选用1.0%苦参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吡虫啉乳油等生物制剂为宜,减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和动物伤害。喷施施工选择在晴天微风的上午5~10时、下午4~8时效果最佳。在扁叶蜂相对危害严重的区域,适当加大了药量并进行重复防治。对一些交通不便利、坡度较大和林分郁闭度较大的林区,采用机具喷水、喷雾等方法防治,难度较大,实施较为困难,防治中费工、费力且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燃放1.2%烟碱.苦参碱烟剂进行薰杀防治。成虫产卵前,在天气晴朗无风的早上和傍晚燃放,烟点距5~6米布设,横山排放在坡下林缘内4~5米处,点燃后烟雾随风在林区内弥漫薰杀。虽然烟雾薰杀防治效果不比直接喷洒农药好,但在林区内大面积防治非常适用,既能扩大防治覆盖面积,又能省工省力省钱,还加快了防治速度,有效地薰杀成虫以防止大量产卵。
3.喷粉毒杀技术。6月中旬,羽化的成虫陆续交尾产卵,卵在15天左右大量孵化为幼虫并进入危害期,由于成虫羽化及交尾产卵的个体差异,相对卵孵化成虫早晚不一,这个时候采取喷施可湿性干粉农药的防治方法既对卵有抑制毒杀作用,又对孵化的幼虫具有持续毒杀作用。在具体实施中在背负式机械喷粉机药箱内加入配合比10:1的滑石粉和森得保可湿性粉剂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在晴天微风天气下实施,在顺风方向云杉林内进行地毯式喷施,机器作业间距为6~10米,以正常行走速度向林内喷施,粉剂随风飘落在树枝和林内地面上起到触杀作用,每个防治区间隔5~7天进行一次重复作业,重复作业喷施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和天气情况控制在2~4次,喷施后遇到降雨天气可能对喷施的粉剂农药冲洗,可适当增加喷施次数。
4.喷雾毒杀技术。幼林地带、造林地、生态建设项目区等是扁叶蜂高发地段,由于林分郁闭度小、树身矮适用烟雾薰杀时烟雾易随风上飘无法在林木间弥漫,防治效果不是很好,通过实验将农用三轮车改装为高压机械喷雾车,背负1000升药箱,安装100米左右的高压喷药管,在林区防治施工作业具有灵活性,在使用车辆不能防治的区域辅助使用背负式机械喷雾机防治。在药箱中将3.6%的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农药与水按比例配合喷施,由于成虫羽化和卵孵化幼虫先后不一致,而3.6%烟碱?苦参碱微囊悬浮剂喷施后待成虫飞落和幼虫爬行取食中碰触微囊致使囊皮破裂,迅速杀死害虫,且该农药由于借助囊皮的保护作用药效持续长达20天左右,对成虫和幼虫的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防治成效调查
2011—2017年在乌鞘岭林区开展云杉丹巴腮扁叶蜂防治施工作业中,采取了不同防治技术措施试验研究,通过设定标准样地、标准木、定点定时监测调查,至2017年乌鞘岭林区云杉扁叶蜂基本得到控制,发生面积呈现缩小态势,受害株率下降,防治后病虫死亡率提高到86.49%。具体对照如下表:
表1 历年不同防控措施云杉扁叶蜂发生变化对照表
表2 不同防控技术措施云杉扁叶蜂防效调查表
四、结语
通过在乌鞘岭林区开展云杉丹巴腮扁叶蜂防治技术试验研究,总结出丹巴腮扁叶蜂变态发育过程中对卵、幼虫、蛹、成虫防治的最佳时间节点和各环节中采取喷雾、薰杀、喷粉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要点,解决了在该地区病虫防治过程中防控难度大、防效不佳、覆盖面小、施工进度慢等技术难题。为祁连山天然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供了可行实用的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将更加有效地保护祁连山森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