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思维求索
2020-02-28何己派
何己派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宛如核爆。”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于大川感叹辅导作业是件苦差事。尤其面向低龄的小朋友,一旦辅导数学题,要更有耐心,更要懂得激发学习兴趣。
痛点明显,不如搭伙做个生意?于是,3位“理工男”家长凑到了一起,创立了豌豆思维。先摸索To B路线卖内容,而后开了家自营门店,1个月即盈利,3个月实现了百万元收入。继而转型线上,15个月实现单月营收从3万元到5000万元的转变,目前付费用户超10万。
融资与其急速增长同步,创新工场少见地“连投四轮”。2019年9月,豌豆思维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新东方领投。两个月后的战略发布会,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双双前来站台。
好风凭借力,豌豆思维选定的航道,是持续升温的数理思维,目前市场规模在百亿元左右。作为数学学科的延伸,它强调用数学教会孩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涉及图形、空间、逻辑思维等多方面。
在奥数竞赛加分全面叫停、中小学减负的政策背景下,新一代家长越来越看重思维培养,推动了兼具素质教育和应试辅导双重属性的数理思维,走向爆发。此外,线上教育技术升级带来更佳体验,年轻家长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也更高。
老牌巨头、跨界选手闻风涌入,跑在前头的豌豆思维却说“不必着急”。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于大川告诉《21CBR》记者,慢即是快,数学的天花板足够高,公司预计2020年营收将超8亿元。
To B到To C
豌豆思维的3个创始人,是中欧商学院同学,全部家庭加一起有6个孩子,统共5次创业经历,我们想干点有意义的事,决定做教育。
选定数理思维赛道,因为我们都学IT和计算机相关专业,骨子里相信数学是重要学科。那时候是2016年,少儿英语打成红海,竞争激烈,再进去很难做大,数学领域却是蓝海一片,极具成长性。
2016年4月开始,我们做了6个月的深度调研。发现小学三年级前,国内小机构众多,教学效果和体验普遍很差,甚至乱忽悠,珠心算、神奇数学之类的学前班扎堆。
看上去,大家教数学的模式和100年前没什么两样。一个黑板或PPT,台上写台下听,以输出为主的教学过程毫无改变,小朋友们听得目光呆滞。
恰好几个创始人多年前就做游戏和动画,明白怎么把互动体验装进产品里。我们想,不如往产品化方向走,定位To B内容服务商。
最初只想轻松点,模式别做太重,但想法太天真。很多机构即使有了优质内容,也干不过深耕多年的大机构,就像给他一套降龙十八掌,他还是拿棍子比划。后来理解了做教育不能只解决一个环节,市场宣传、招生、师训都不能少。
我们决定自己开个店试试。
2017年年中开始谋划,10月门店开业。主打1V8小班课,采用“人手一个iPad”的教学模式,定价1.5万元一年。价格不便宜,但我们相信好内容能卖这个价。工作人员穿上卡通服装,在商场里发传单、发扇子,吸引小朋友和家长聊天,第一批用户就这么积累起来。
直营店使用面积100多平方米,总成本19万元,第一个月营收26万元,现金流很快打平,三个月就收入100万元。初期的融资很顺利,2017年初和创新工场沟通天使轮,只见了两面就敲定了融资。
2017年底开始,不少投资人慕名而来,很多都说:“你要是现在做线上,我立马投钱。”我回“打死不干”,有投资人甚至来问了三趟。那时候,在线教育各种烧钱,亏损厉害,我们线下店模式已得到验证,有能力再复制10个、20个,绝对是赚钱的生意。
All in Online
说服自己是个困难的过程。我和张洁(豌豆思维联合创始人)分析,线上模式能更快触达用户,至于亏钱,只要投放更精细化,可以不亏。创新工场也来找我们沟通,以在线英语的发展举例,线上起量的速度非常快,但窗口期短,不抓住时机就会错过。
线上没有任何距离和门槛,竞争非常激烈,决定做线上,那就All in。管理层统一了意见,接下来是公司动员。
2018年4月,当时全公司统共约60人,我们把所有人叫到一个屋里,我穿着件格子衫站在纸箱上,宣布All in线上的消息。大家都听不懂,觉得是不是疯了?
但真落到执行层面,速度非常快。因为做线下的时候,孩子就是通过电子设备线上操作,内容也是云端储存的互动式课件,切换起来相对简单。动员会后的28天内,线上直播系统、线下内容向线上的迁移、Demo课开发等工作全部完成。若按常规速度,其他团队至少花上半年到1年,我们是没日没夜干出来的。
经历近一个月的线上产品打磨,第28天顺利招到第一个用户。刚开始的起步期不懂定价,团队按自己线下课打7折的水平,收1万元一年,也有人买单,我们就基本能确定,整套逻辑是对的。
2018年6月,豌豆思维纯线上的月营收是3万元,公司规模不到100人。等到了2019年9月,单月营收达到5000万元,公司已是2600人的规模,完成了加速跑。
线下直营店也活得不错,我们改名为“少年派思维馆”,分出去独立运营。如今,线上和线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总有家长为了师生互动及同伴社交,愿意把孩子交给实体店,同时考虑到接送问题,多数家长会选择3公里以内的机构。线上,消费者与每家机构的距离是等距的,他们只选最好供给,因此用户体验必须做到极致。
打磨小班课
语培的核心用户从5岁开始,数理思维的年龄层则更低。我们定位3-8岁的小朋友,目前课程覆盖至小学三年级,四、五年级的课程会陆续推出。3歲是我们眼里数学直播课的全网最低年龄段,再往低龄走,不是每个孩子在屏幕前都能坐得住。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我们提供不同班型。比如,3岁的孩子上的是1V4小班课,保证每人有足够的体验和表达机会;到了幼儿园中大班的年龄,对应的是1V6小班课;再到小学二三年级,班型结构调为1V8、1V10。
每个孩子报名后都会做能力测试,以结果定级,排班选课按“三固定”,固定班级、同学和老师。同时,设置双师模式,即正课老师+辅导老师。公司1000多名教师,均为全职,面试筛选通过率为8%。
1对1还是小班课,这个问题早在线下开店时就有过内部讨论。公司在早期有过1对1学员,可我们发现小班课学习效果会更好。
数学和语言教学不一样,它需要“留白”。第一,老师不能一直讲,要给小朋友思考和探索留空间。第二,得營造同伴学习的氛围感。学习带有社交属性,表扬与羡慕是动力。相互PK、分组学习,让学得快的孩子“点燃”学得慢的,这个过程很重要。
我们判断,数理思维做1对1没有太多必要,未来行业也不会再有1对1。豌豆思维现在1对1业务的占比不到千分之一,且定价是1对多的4倍,全年费用3万多元,主要作为个别学员的需求补充。目前,1对多课程的全年定价为7000元左右。
不做录播课,是因为它难以交付学习结果。市面上的录播课,都没有超过6个月的完课率。孩子上课没人盯着,容易走神,工作了一天的家长,并不是总有时间进行管束。并且给低龄的孩子教数学,需要极大耐心和不断重复,得用适应他们的语调、语气来激励,这也是为什么豌豆思维的老师上课,声音总是高八度。录播课更适合作为课后的补充或入门体验。
豌豆思维的学员一年上近百节课,每节课时长40分钟,会设计五六个游戏互动,每个游戏之间还有动画片衔接。一堂课下来,没有一张PPT,这种互动形式很能让孩子沉浸其中。为了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还引入热门动漫IP“超级飞侠”,让孩子在故事化的课程里习得知识。
当然,课程的趣味性和实际教学效果必须有所平衡。豌豆思维的课程体系主要从美国引进,贯彻的理念是孩子思维过程比做对题更重要。
中国孩子学数学往往先背结果。我们可以让他们记住“3+2=5”,换个形式问“2+3=?”,孩子不理解背后的逻辑。很多小朋友靠硬背学习,上了小学三年级以后一开始做应用题就不会了。一旦学不明白,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必须相信,过程比结果重要,清晰表达比得出答案重要,以此为出发点做交互设计。先有课程大纲,知识点的勾连、拆解和复用是固定的,游戏动画则扮演“变好玩”的角色。豌豆思维全套课件研发流程划分为7个环节,有专门的故事创编、游戏策划团队,我们甚至专门从影视行业拉了一批人来做内容。公司整个产研团队约600人,平均一节课的制作周期大约30-45天,课程内容以周为单位迭代。
孩子最后的学习成果检验,主要看作业正确率。每堂课的课前课后,我们都留了作业,学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提交,目前第一次正确作业率能达到80%-90%,如果做得不对,还会有二次辅导。
为了让学习效果更好,豌豆思维上线了“小老师”的活动,鼓励孩子课后以录制短视频的方式给老师讲题。除了让孩子的思维路径更清晰,训练表达和逻辑,也能让品牌口碑传播更快。
专心慢跑
豌豆思维的投放相对“佛系”,看重内在增长。现在投放越来越贵,一个线索成本动辄一两百元,那我们宁愿不做这条渠道的增长,不烧钱买流量。
优质渠道的标准有两点:去中心化和转化效率高。公司对转介绍的获客渠道很重视,目前口碑转介绍率近80%。
发展早期,豌豆思维七八成用户来自一线城市,这一占比正在降低,目前约40%是三线以下城市用户。加速下沉依靠口碑裂变,尤其注重精细化的社群运营,公司与近40家头部社交电商机构有长期合作。例如妈妈社群电商大V店,单就该平台获取的用户,豌豆思维100天就达到1500万元营业额。
中国3-9岁有1亿儿童受众,相比在线少儿英语10%的市场渗透率,数理思维还不到1%,渗透率每提高10个点,整个市场规模会扩大100倍。对比语培行业,数学在交付结果方面更强,毕竟分数更能直接反映学习效果,赛道延展性更宽。要知道在很多六线市场的家长眼里,英语可以不学,也许一辈子用不到,可数学是刚需科目。
下沉市场有很大挖掘潜力。三四线城市的年轻家长,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习惯互联网产品,明白“再苦不能苦孩子”,同时没有房子的压力,有可支配收入。
按行业发展来看,未来的格局可能是前两名占大头,豌豆思维的规模化速度也反过来证明市场已被引爆。和我们3年前看英语赛道一样,新公司现在再想进来应该没机会了。
2020年,公司预计全年营收将超8亿元。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把用户体验和口碑提上来,而后做增长。市场拓展方面,公司未来将推出更低客单价的产品,产品形态考虑AI录播课或更大班型的直播课。我们不会为了抢速度就抛出半成品,必须先打磨得足够满意。扩科或跨界都暂不考虑,数学的天花板足够高,我们希望先专注地干一件事。慢即是快。我想,家长最终会用脚投票,考验的是用户体验提升、长期交付教学效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