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经济理论的环境污染治理研究分析

2020-02-28彭永璇

经济视野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态度公民公众

文| 彭永璇

我国现今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已经集中显现出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

公民环保行为研究分析

影响因素及激励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公民环保意识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较少。以往的研究大都承认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影响,只有极少数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上述因素与公民的环保意识并不相关。研究者们对于环保意识的含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并基于各自的理解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是导致研究结论出现分歧的可能原因。

有关公民环保意识影响因素的以往研究大多停留于对调查数据的表面描述,今后的研究更应着眼于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就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公民的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的治理,因此,改善生态环境需要每个公民共同参与。学者分析了生态意识、健全组织及引导环境与公民环保行为的关系,将健全组织与引导环境的观测指标与激励五力模型相结合,讨论了高校与民间组织的推力、政府组织的拉力、引导政策的压力、学校教育与社会风气的规范力、新媒体力量作为自我激励,并提出相关激励策略。

环保行为分析

学术界对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做了大量研究,揭示了对环境的高度关注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的环保行为。有关公众环境关注态度与环保意愿的国际比较一文中,提及,中国公众关心环境的比例较高,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一般水平,然而在环保意愿方面,我们的平均得分则低于高收入国家。这表明环境关注或环境态度与环保行为之间存在差距。同样也有大量数据显示,在世界不同地区都有大量公众表达对环境的关注,但是他们的环保行为很少能反映这种关注。例如,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持续上升的同时,有很多研究却注意到这种关注与实际的环保行动存在距离。基于对杭州消费者的调查,发现环境关注态度与环保意愿呈现低度正相关关系,教育对环境态度与环保意愿之间的关系起着削弱的作用,而收入与志愿者经历则为增强的作用。提出了知识-财富-组织理论框架以分析环境态度与行为的差距。此框架下,知识对行动可能性起着消极作用,而财富和组织经历则为环保行为赋能。

绿色消费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消费者的绿色承诺却很难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出现了消费者的不作为现象。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出发通过探讨时间参照对绿色消费的影响,揭示了绿色消费不作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边界。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近期情境下对绿色产品的购买意愿低于远期,即个体更倾向于在将来而不是现在购买绿色产品,出现了绿色消费的不作为现象。尤为重要的是,环保意识对消费者不作为的弱化作用受制于个体的产品环境怀疑:产品坏境怀疑较低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明显,而产品环境怀疑较高时环保意识的弱化作用则不存在。

结论

目前中国环境问题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环保事业始终进展缓慢。虽然公众普遍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其环保行为却落后于环境态度通过以上对我国公民环保意识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的脉络梳理和内容概观,本文认为,这些研究忽视了就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提出必要的建议。

以往研究或偏重于对调查问卷中某一具体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描述,或止步于对全部调查数据的科学分析,虽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相关因素对公民环保意识的影响,但由于未能在此基础之上就如何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提出建议,因此使得其调查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大打折扣。

因此,污染治理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公众的参与,这就需要完善我国污染防治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使我国公众参与制度更加系统化。其次,增加企业的违法成本,使企业在追逐利益时能够“理性”地选择守法。三是政府提供制度保障。政府作为权力机关,代表着公共利益,拥有着最为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污染的治理过程中,政府应该扮演者“主演”的角色。

猜你喜欢

态度公民公众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