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农村经济繁荣
2020-02-28付振刚
文| 付振刚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对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与开发利用,并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增进游客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观光农业迎来了发展的良好时机,深受大众的喜爱。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增加乡村经济体量,提升产业运行效率
休闲观光农业涉及的面广,产业分支有很多,产业发展前景良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推动基础农业朝向规模化、特色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地方特色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让乡村服务业逐渐向体验型消费高端路线发展。这样乡村经济才会更有活动,也能帮助从业人员增收。
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实现生态宜居的目标
休闲观光旅游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力抓手,在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会促使人居环境的改善。通过打造生态、宜居、美丽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市民来观光旅游,使其体验回归自然的舒适。在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加强乡村生态治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宜居目标。
有利于保护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乡村文化氛围
各乡村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围绕当地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符号,打造休闲养生、民间工艺品体验生产项目等活动,扶持当地特色文化产业。这不仅能让民间工艺得到有效的传承,而且也能让从业者钱包鼓起来。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投入低,发展层次低、规模小
不少休闲农庄是直接在自身住房、农田基础上稍加改造建设的,一般为农民自发建立。因此,投入有限、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发展层次低等问题较为常见。另外,建设初期大多是从自身需求出发,而忽视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造成经营分散。农户都是独自经营,未形成规模效应,从而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与利用。
缺乏品牌特色,宣传不够
目前,大多数休闲观光农业项目集中在观光、采摘、品农家菜等活动上,开发的主要是原生态的农业资源与观光资源,而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有限。这导致很多观光农业项目雷同,缺乏特色与创意,加之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一些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经营面临困境。
管理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低
大多数休闲农庄属于个体经营性质,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加之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因此,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服务水平都远远不够。特别是在接待游客时无法将本土风俗民情与特色文化融入到接待工作中,不利于对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的推广宣传。此外,部分服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让游客不满,也会影响到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步伐的对策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时,必须做好市场调研,了解旅游消费需求。然后结合本地农业资源及民俗文化特色开发休闲旅游项目。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开发、特色旅游结合起来,重视功能定位,避免所选项目雷同。同时,坚持“一体化”的建设理念,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饮食体验等融为一体,共同推进,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结构的完整性,打造一体化发展模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应出台相关金融政策,破解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对龙头企业给予信贷支持,解决他们资金短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做好相关硬件设施建设,对休闲农庄、农家乐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以完善。同时,将乡村整治与生态农业建设、休闲农业园区建设等相结合。其次,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软设施建设,选择适合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特色蔬果、花卉等植物进行种植,并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增加文化软实力。最后,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网络、微信、电视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挖掘与激发游客的消费兴趣。同时,在开展特色农产品活动的过程中开展旅游推介工作。
加强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让农村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做大、做强,抓好人才培养是关键。为此,当地政府与企业应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出台人才鼓励政策,向社会招聘休闲观光农业领域的先进人才。同时,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强服务态度、服务礼仪、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培训形式多元化,采用定期选派员工外出学习、员工轮训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与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