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基于MTI 人才培养的视角

2020-02-28鲍中举

关键词:英语翻译视域跨文化

鲍中举

(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针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需注重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者,具备得体、 流畅使用语言的能力。跨文化交际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内容、 方法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简而言之,针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具备过硬的翻译基础知识技能,更需具有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胜任跨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工作。探究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学生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专业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高校专业细分带来的知识局限性,翻译专业教学存在诸多不利因素。高考的应试特征使得多数学生在语言学习上侧重语法、 阅读,针对基础词汇、语法的学习积累所花费的精力远大于对英语国家社会、 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并且,此种模式也带来了学生习惯于用中国式文化思维理解英语的弊端,在英语学习上很大程度受到本国文化的影响,这也是出现教科书英语、 哑巴英语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更突显其重要性。

与此同时,从跨文化交际视域来看,为适应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英语翻译专业学生也肩负着文化传播的时代使命。他们既要深入了解西方国家历史文化、 社会经济知识,也要对本土文化有较深的解读与概括水平,对英语的语言差别、文化差异要有清晰的认识。因此,翻译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充足的语言知识、 熟练的翻译技巧,更要担负起传递本土文化的重任,以符合文化需求与交际规范的方式传播本土文化。也唯有从此角度出发,才能够培养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所需的专业翻译人才。[1]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 文化多元化发展,社会对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翻译人才的专业要求也不断提升。仅靠高校翻译课堂培养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新形势下的翻译人才培养,必须基于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双重角度出发,基于翻译理论与基础技能的良好掌握,更应注重学生思辨能力、 主观意识的养成,同时将翻译教学与市场基本需求相融合。而这也正与MTI 人才培养模式相吻合。MTI 即为翻译硕士学位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该专业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经济文化全球化、 满足国家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翻译人才为目标。MTI 人才培养要求极强的实践性,并且紧跟市场,关注社会需求,从课程设置、 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旨在构建起符合高校特征、 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2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翻译教学的困境

2.1 课程体系缺陷

翻译是实践性与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需要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与熟练的翻译技能,以及深厚的双文化、 双语能力。而当前针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虽然重视英语水平与翻译技能提升,却淡化了学生中西双语文化能力培养,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实践平台与机会较少,自我投入有限,实践能力积累缓慢。课程设置不完善,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缺乏时代性与实践性;教学理念与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缺乏文化背景、 专业知识、 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的培养训练。

其次,教学理念与方法需更新,教学实践中针对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交际教学等理念的贯彻需进一步深入。在课堂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训练的模式,通常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翻译技巧,组织学生进行翻译讨论等活动。总体来看,教学活动较为单调,形式不够丰富。如课堂中的翻译教学多为课文精读、 课后练习等模式,教师通过译文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译文进行点评、修改,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这种 “以作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 模式中,学生难以发挥自身主体性,创新思维得到抑制,进而导致思想固化。[2]

2.2 师资力量不足

翻译专业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双语能力、 丰富的教学经验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但就现状来看,翻译教学师资队伍职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有专职译员资格或者有从事翻译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较低,一些翻译教师未经过系统的翻译理论学习,缺乏专业的实践训练。由于缺乏职业翻译经历与实战经验不足,导致在培养学生双语转换能力、 人文素质等方面较为欠缺,培养出来的人才脱离行业发展,缺乏对翻译行业的了解与实践经验掌握。

其次,由于职业发展通道、 薪酬等客观因素导致高校难以吸引双师型翻译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日常教学中,教师多遵循学术研究型翻译人才标准展开教学活动,导致职业性教育定位与学术性培养冲突,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2.3 实践教学短板

实践教学方面,由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较小,重理论、 轻实践,未充分重视翻译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由于学生未充分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参与的重要性,导致参与度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单一、 流于形式,无法获取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学生而言,在真实的环境下往往更能激发专业潜力,在真实的翻译环境当中,学生可基于跨文化氛围,兼顾语言内容与文化解读,促进翻译实践能力提升。[3]而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接触的更多为书面化和静止性英语翻译环境,侧重于语言和文化翻译,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化,也难以提升英语翻译教学系统化与实践性。

其次,一些地方高校在校企合作上缺乏深入,由于社会资源有限,中小型企业针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大,难以满足高校合作需求,导致一些翻译专业学生难以深入企业,无法感受真实的翻译实践环境。未能与市场有效接轨,无法让学生体验以实践为目的、 以职业为导向的 “浸润式” 课外实践教学,忽视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导致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翻译相关工作后感到困难重重。

3 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3.1 丰富课程体系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翻译实践能力培养需进一步丰富课程体系,立足英语学科本质,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具体来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当以从“教” 到 “教与学” 的改变、 以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为核心,合理利用现代教学理念与模式,积极探索新方法,通过案例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等方法融合,构建起高效、 自由的现代智慧型课堂。如开展基于工作项目的翻译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性,明确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团队协作,培养协作翻译能力,通过模拟翻译公司、 承接翻译任务的模式,指导学生搭建翻译团队,共同完成翻译项目,培养其翻译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其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与实施方案,严密设置课堂程序,合理分配时间,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与制作教学材料,强化教材硬件与试题库建设;教学内容需紧跟时代步伐,翻译项目、 翻译材料应适应学生专业方向与喜好需求;同时注重教学内容文化性与多元性融合,增设文化概论、世界政治、 经济等课程,融入多学科知识翻译教学;可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如开发笔译工作坊、 口译工作坊等模拟实践课程,通过双师型教师引导,结合模拟方式训练学生笔译、 口译能力。[4]

3.2 凸显特色优势

MTI 培养的是应用技能型人才,其不仅要求具备翻译的基本技能,也要求所培养的人才拥有不同行业的背景知识。一些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结合高校教育资源特色适当调整方案,彰显出人才培养优势与特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中国石油大学针对MTI 人才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 “培养优秀笔译人才,特别是在石油、 石油化工行业的人才”;陕西科技大学围绕新丝路文化传播翻译方向,针对性设置科技文体与翻译、 先进制造、 丝路文化与翻译等特色课程群,此种培养方式,充分依托了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助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将专业化方向具体化,既彰显了学校与专业特色,也体现了培养应用型、 专业性人才的目标,其模式值得参考与借鉴。

3.3 搭建双师队伍

MTI 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构建,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高校应鼓励教师参与翻译实践,参与国内外教研与学术活动,促进师资转型,聘任一批职业翻译,明确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发展目标。其次,构建多元化教学团队。多元化教学团队的构建,既能够缓解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困难,也可有效提升教学培养质量。通过本校教师、 兼职教师及相关专家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理论及实践教学活动,形成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5]多元化教学团队应由本校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 外聘教师等构成,聘请来自翻译行业中有丰富经验、高学识的专业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共同开发特色课程。

3.4 拓展实践平台

为更好地将翻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翻译实践教学可遵循MTI 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导向,基于跨文化交际实践环境,将实践教学贯穿培养全过程。首先,可拓展“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如基于校内笔译工作坊、 口译工作坊等工作室,引导学生通过承接各类翻译项目,提升理论应用能力;基于翻译社团、 翻译类竞赛等活动,在实践参与中体验翻译工作氛围,强化翻译技能训练;举办翻译讲座。[6]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可由学校、 学生、 教师、 企业四方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组织,集中实习,并制定在岗实习考核标准,完善实践过程管理。基于校外实习基地平台,在双师型教师的引导下,引导从事旅游、 工程、 外贸、 化工等各类翻译工作,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实践中学习翻译技能。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外向型经济文化格局使社会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与专业素质要求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势在必行。针对英语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基于跨文化意识认知,结合MTI 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建设、 健全师资队伍、 深化实践教学等多角度出发,强化学生翻译实践能力,使翻译人才与市场需求接轨。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视域跨文化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